查看: 42|回复: 0

疼痛乱吃药:一次一斤天麻;一次半斤牛膝熬汤治愈疼痛属于侥幸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6 16: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句话叫“病急乱投医”。还可以加上一句:疼极乱吃药。20多年前,止疼片可以随便买到,有一个牙疼患者,见吃一片不管用,就吃两片,两片还是不管用,就吃3片,最后一次吃了8片,中毒了,先是恶心呕吐,最后差点搞出胃出血。有些化学药品的副作用相当大,如果不按医嘱乱吃,是很危险的。
曾经有个女患者,经常上火,听说大黄去火,买了一两,回来就煮了当茶水喝,说这次把肠子拉空了,腰都直不起来了。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嘛。绝大多数中药虽然副作用很小,但也不能随便吃。有的人不堪疾病折磨,又觉得中药副作用少,往往会自作主张拿起来就吃,也不管剂量多少。其实,中草药也有少数有毒性的,一旦超量就会有生命危险。比如马钱子,药典规定用量为0.6克。如果马钱子粉一次服用超过了 0.6克达到1克,有的人会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呼吸加快、肌肉痉挛等。如果超过1克有可能造成呼吸麻痹窒息或心力衰竭死亡。
前面所说的天麻和牛膝属于无毒的草药,如果天麻换成一斤附子,可能抢救都来不及了。附子超过10克以上,为安全起见,大夫都会嘱咐患者要先煎40分钟到2小时,目的就是为了去除毒性。
有些中药,即使没有什么毒性,如果不懂医也不能随便服用。有的说我吃了没有什么不舒服,反而把病治好了,这种情况属于歪打正着,只能算是侥幸。须知,侥幸的背后就是不幸。误打误撞的经验,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只能算作一个特例,供医生临床作为参考。
李时珍称天麻为定风草。天麻对于中老年人体虚头晕,效果非常好。《本草经解》说:“味辛,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
天麻在民间很有名望,许多人都知道它是一味治疗头痛头风病的特效药。有的用天麻泡酒喝,有的用来打粉,有的用来炖老母鸡吃。
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吉林有位患者头晕多年,每两三天就发作一次,很难受。他问有什么好方子,我说用天麻加少量川芎打粉服用试试。连服半个月,几年了再没有头晕过。天麻也能治疗内风导致的头摇动和手臂颤抖。
天麻这种药,远看如箭之有羽,有风不动,无风自摇,故有神草之名。天麻药用部分是根茎,像小地瓜一样。说它有风不动,与“小地瓜”像铁锚拽着茎秆,也有关系。《本草经解》:“气平,味辛,无毒。主诸风湿痹,四肢拘利腰膝,强筋力。”
与天麻抗风特性相似的另一味药是独活,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动。《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所击,金创,止痛。”
一个定风草,一个独摇草,二者皆能祛风寒利腰膝,故常以二药用于风寒湿痹,颈肩腰腿痛。效验异常。

有一个老太太经常头晕目眩,家里有将近一斤的天麻,但她不知道那是天麻,以为是人参之类的补药,可用来煲汤喝,就一下子把一斤天麻全部煮汤喝了,结果头晕目眩真的消失了。她给孩子们说,喝了汤头就不晕了。孩子们得知她是把一斤天麻一次熬汤喝了,吓出一身冷汗。幸好无毒,要是有毒药物就麻烦了。
一般来说,治疗严重头晕目眩,用天麻煲汤三五十克即可,或者最多100克。一次一斤熬汤喝,还真没听说过。
前些日子,感冒初愈,早上洗头有点冷,擦干之后用空调热风吹,由于刚打开空调风不热,吹了一阵,慢慢干了。第二天,左耳朵上方有一大枣大的区域疼痛,扎针拍打都不见效,夜里睡觉头一偏就痛,看来没有特效药凭自愈是不可能了。后来在冰柜了找到了天麻,每次用50克熬水,连续两天,有所缓解,也去不了医院,翻了半天又找到了穿破石,这次天麻用100克,穿破石50克,水煎两次分服。头天晚上一次,第二天早上一次。喝完药,停了一天不痛了。已经十几天了,彻底治愈。
类似老太太煮天麻治头痛的例子,并不新鲜。这种歪打正着的事情,早已有之。
读邹孟城《三十年临证探研录》,见上面记载,20年前,邹先生在一病家出诊。有一年过半百而身材魁梧之建筑工人颇谙医药。工人对邹先生说:他的母亲在当地最大中药铺做保姆数十年,略知一些药理。他因职业的原因,患腰肌劳损腰痛,不敢俯仰。服药扎针也没有效果。到了中年,病痛逐渐加重,不仅影响工作,生活起居亦受限制,颇为痛苦。
他从家里所存的草药中找出半斤怀牛膝,倒入锅内,加水煎熬后,晚上接连喝了四大碗,然后就睡觉了。睡觉中渐渐觉得腰部沉重,疼痛阵阵加剧,直至剧痛难忍。内心极为惶恐又不知所措,但事已至此,只好咬牙忍耐,听天由命。一直痛到人很困倦,就睡过去了。等到醒来,天已经亮了,这时,不但疼痛全消,而且腰间倍觉轻松舒适。
从此以后,无论阴天下雨,或者干重力活,再也不觉得腰痛。就这样,多年宿恙,用半斤怀牛膝治好了。真是其效若神。
邹先生说,这种过量服法,虽然达到了药到病除,终究不是稳妥之法,只能供作参考,临床应用时还是需要谨慎。
牛膝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描述:“广牛膝乃是厥阴、少阴之药,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阴消,失溺,久疟,伤中少气诸病,非取其补肝肾之功欤?其治癥瘕,心腹诸痛,痈肿,恶疮,金疮,折伤,喉齿,淋痛,尿血,经候,胎产诸病,非取其去恶血之功欤?”
《本草蒙筌》:“味苦、酸,气平,无毒。善理一身虚羸,能助十二经脉。主手足寒湿痿痹,大筋拘挛;理膀胱气化迟难,小便短少。补中续绝,益阴壮阳。填髓除腰膝酸疼,滑血滋须发乌黑。”
用牛膝治腰肌劳损,既取其去恶血之力,又取其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未越出中医传统理论之范畴。
牛膝与天麻都属于无毒之药,所以用量大而未偾事。
对于药物的用量,需要宽严有度。既不能孟浪,随意用之,也不可中规中矩,死守药典,不敢越雷池半步。
有道是,重剂起沉疴。自古而今,不乏善用大剂起大病的中医大家。
张仲景作为经方鼻祖,也是对某些药物在用量上,轻则几两,重则逾斤。
譬如,防己地黄汤用地黄2斤,合现在约480克,接近一斤。麦门冬汤用麦冬七升,按汉制一升约90克,那就合现在是630克。虽然没有毒性,但这个量现在恐怕没人使用。
笔者便秘时,经常用一两百克熟地煮汤喝,简直是神效。
曾经看到一则医案,一次用200克鲜丹参把血压降下来了。
山西平陆县西侯乡医院,曾经有位老中医,鲜丹参一次用量达到200克。
有一个病人,血压高,感觉头大头沉头痛,便秘,体实,年轻力壮。他只给他开了两味药(计量过大,药方不敢抓),患者在地里挖鲜丹参一大把,鲜全瓜蒌一个(50克),水煎服,一剂治愈。
《金匮要略》有“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这个茵陈蒿汤只有三味药,茵陈是主药。茵陈常用量一般在30克以下,张仲景的用量为6两,合现在90克。
王幸福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辽宁名老中医陈国恩善用大剂量茵陈蒿退黄疸。陈先生对徐灵胎“一病必有一认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说,非常推崇。徐灵胎尝谓:“用药如兵,贵乎选帅用将不可随意拼凑,以图面面俱到,如此则互相牵掣,药力难以集中,何以愈病?一方之中君药用量必重,任之以权,否则即为无制之师,焉能取胜乎!”
陈老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自拟茵陈退黄汤:茵陈1250g、栀子10g、大黄10g、胆草15g、红花10g、白茅根50g、柴胡10g、茯苓30g
其中茵陈用量达3斤,这在古今医著中可谓绝无仅有。
陈老体会茵陈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微寒,阳春三月,百草生发,山野村民常以茵陈嫩苗煮食代菜,味美适口,多食无碍。
茵陈退黄迅速,疗效确切,非大剂量不可,成人每剂不少于1000g,儿童不少于300g。
儿童就需要300g,非深谙药效者莫敢所为。若持方去药店抓药,药师定会瞠目结舌。
曾治一李性男患,素体健康,1周前食欲减少,恶心欲吐,困倦肢沉,面目色黄,伴胃脘不适,厌油腻,右胁隐痛,苔黄便燥,舌红苔黄而薄,脉弦数,腔黏膜黄染,巩膜黄染,肝右肋下2cm,质软,触痛。肝功化验:麝浊7u,锌浊14u,黄疸指数250u,转氨酶425u,碘反应(+),诊为湿重于热型黄疸,拟清热利湿退黄法。
茵陈1250g,栀子15g,黄柏10g,红花10g,滑石30g,木通15g,胆草10g,茅根100g,腹皮20g。水煎服。服药16剂,历时18天,肝功及黄疸指数均恢复正常,诸症悉愈出院。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风寒湿热邪气,热结黄疸。”《本草衍义》:“张仲景治伤寒热甚发黄者,身面悉黄,用之极效。”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久服面白悦。”
诸家本草皆谓无毒。有些地方,取嫩苗拌食,也有用来包饺子的,其味道远胜艾叶饺子。
茵陈蒿不但能去黄疸,对内有湿热,舌苔黄腻者也有退黄之效。《名医别录》称“久服面白悦”,即退湿热内蕴之效。据称,对于黄褐斑也有疗效。
陈老师敢用茵陈大剂量除黄疸,主要是因为茵陈蒿是治疗黄疸的专药,同时,因为无毒,药食兼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用量多少直接决定着方剂的疗效。如果陈老师恪守日常,茵陈蒿用量至多遵仲景量90克,肯定不会有如此速效。所以,老中医的经验才弥足珍贵,非胆识超人者不能所及。
老中医对某药的重用,是基于自身的临床经验,对后学大有启迪。然,平民百姓,或一知半解者断不可随意乱用,否则,一旦出事,悔之晚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