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回复: 0

【原】《陪你一起长大》胡可“贿赂式”育儿引众怒,网友:竟有这样当妈的?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4-22 0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化妈: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唤醒了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者:微笑喜乐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由刘涛、胡可等主演的家庭教育剧《陪你一起长大》正在热播中,剧中四组家庭的育儿故事频频上热搜。
要说四个家庭中最不让人省心的,就数胡可饰演的何景华的儿子蒋思远,老师上课他捣乱、同学玩游戏他搅局。
为了让他乖乖听话、认真上课,胡可道理也讲了,打也打了,但是蒋思远依然没有进步。
这一次,她用的办法是:用钱收买儿子。
课上老师正在教孩子们认识钱币,蒋思远抓起一把钱就上了课桌,大喊:妈妈说只要我上课认真听,这些钱就都给我!

这下家长们都炸锅了,大家对胡可群起而攻之:你怎么能用钱收买孩子呢?你这样教育影响其他孩子呀。
胡可也是着急又无奈:那你们告诉我,面对这样的孩子,我这个妈妈应该怎么当?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和对话太常见了:
如果你考100分,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
只要你按时完成作业,就让你看1小时动画片;
只要你考第一,我就给你买最新的游戏机……
为了让孩子听话或者达成一个目标,父母用金钱和物质作为奖励,这是典型的“贿赂式教育”。
对大人来说,“贿赂式教育”效果显著,出点钱或者满足孩子的愿望,不吼不叫,孩子就乖乖听话,省心又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胡可收买儿子为什么引起众怒?那是因为她的这一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大的隐患。


贿赂孩子,最终毁了孩子
只要你听话、只要你乖乖地......,我就给你买...我就让你...
不得不说,有时候这些话确实很好用,孩子会立刻变乖,听话懂事,认真写作业,考试100分......
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在诱惑孩子,拿孩子喜欢的东西去刺激他,看似激起了斗志,但是孩子的聚焦点只在父母允诺的礼物,而非任务本身。

上周同事在办公室求助,说三年级的儿子提出要求,如果期中考试考100分,就给他买一部手机,她不知道到底买不买。
原来,同事给孩子允诺,说如果期中考试各科都考满分,就给他买手机。
儿子却说每科都考100分没把握,能不能一科满分就行,妈妈果断拒绝了,儿子很生气,说不给奖励就不好好复习。
不给奖励孩子就不好好学习,给奖励又担心孩子得寸进尺,下次提更过分的要求。
知名育儿专家王人平曾说:爸妈这种看似“激励”孩子的方式,混淆了孩子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让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为谁而学,把学习变成非常功利的一件事。

一方面,家长给孩子允诺的,与其说是奖励,不如说是交换条件,读书学习的真正目的,在孩子心里已经完全被物化,凡事都讲功利,不论责任。
另一方面,贿赂有“有求于人”的意味,家长贿赂孩子多了,他会认为,我做这些事情都是替父母做的,不是我应该做的,慢慢地就会变成爸爸妈妈求孩子做事情。
更严重的是,孩子习惯了物质奖励,习惯了同父母“交换”、讲条件,那么要让我做事,必须先答应我的条件,严重的发展到事事都讲条件。
他今天说“妈妈,如果我按时完成了作业,你就给我买个奥特曼吧”明天他就会说“妈妈,如果我考了100分,你就给我买个自行车吧”......
苏询在《过秦论》中谈到,贿赂只会让人变得更加贪婪,如抱薪救火,结果只能把火越救越大,甚至引火烧身。
家长毫无底线和原则的“贿赂”,只会助长孩子的贪婪,一旦要求不被满足,孩子甚至反客为主,成为反噬父母的白眼狼。




外在诱惑一时,自我驱动才是王道
我有个表妹,她从小就乖巧懂事,性格温和,但就是有一个问题,对学习始终提不起劲,勉强读到高中后,更是一提学习就烦躁。
父母什么招儿都用了,一开始说如果考的好的话,就奖励多少钱;后来直接说考上大学满足她一切愿望。
即使这样,表妹依然不为所动,父母无计可施之下,想着缓解一下焦虑带着她去了厦门度假。
没想到,进到厦门大学校园的表妹突然激动了,美丽的校园,青春热情的大学生,还有第一次看到壮阔的大海,她感叹:原来大学生活这么精彩,我一定要考到这里。
回家之后就像换了一个人,废寝忘食地学,一路突飞猛进考进厦大,马上博士毕业了。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点燃孩子学习的这把火,需要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内在驱动力。

如果你总是用外在的物质去激励孩子,当奖励消失,孩子也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努力了。
但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物质金钱的刺激会很快失效,而且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
只有点燃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唤醒了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优秀的父母,懂得这样激励孩子
孩子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也喜欢奖励,对孩子的好行为、好习惯以及进步与成功,家长要学会使用积极的表扬和鼓励,而不是迷失在“贿赂”的刺激里。
心理学家维吉尼亚·M·希勒说,奖励和收买,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距离一样,需要特别认真地把握。

小明努力学习考了第一名,爸爸给小明定制了一个炫酷的奖杯,这是奖励。
小刚沉迷游戏,妈妈说只有你今天一天不玩游戏,我给你充100块钱,这是贿赂。
那么,家长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励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更积极呢?
1、表扬过程,不强调结果
哈佛大学弗莱尔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
第一组孩子,获得“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才能得到奖励。
另一组孩子,获得“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结果发现,获得“投入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获得“产出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奖励孩子学习后的结果,不如奖励他们努力的过程。

2、和孩子一起制定奖励方案
既然奖励是给孩子的,那么奖励的有效性也就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能满足他们。
所以,父母可以让孩子参与奖励方案的制定,问问孩子:“有什么方法能让你在期末之前好好复习?如果给你奖励,你希望是什么?”
也可以让孩子写下喜欢的活动,或者想和父母一起做的事,每取得一个进步就可以和父母一起实现一个愿望。
3、利用“结构性张力”为孩子提供动力
管理学大师维克托·弗鲁姆说一切的激励的本质,都是先设计“差距”,再利用差距带来的人心中的“结构性张力”,完成目标。
比如孩子每次考试都在80分左右,可以激励孩子,其实你是可以考90分的,再细心一点就可以了,而且达成目标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
帮孩子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建立弥补这个差距的“结构性张力”,让孩子产生达成目标的原动力。
最理想的奖励,不是父母外在一厢情愿给予的,应该是孩子在想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愿望驱使下,通过努力获得的。
这样才能把奖励内化为行为本身,从而享受被赏识、被肯定的感觉,最终明白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

每个孩子身上,都承载着父母的关切和希望,但是“欲速则不达”,每个不当行为的背后,也都隐藏着父母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
“贿赂式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父母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不能让教育功利化,而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将自己的爱以正确的渠道灌输给孩子。
让孩子在纯净的天空下成长,让他们只执着于自己内心,而不是被外在事物所迷惑。

作者简介:微笑喜乐,富书专栏作者,当过老师和记者,一个热爱生活,喜欢分享,正能量满满的斜杠二宝妈妈,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