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回复: 0

【原】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六)·中华千古对联文学艺术独领风骚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3-22 0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一:中华千古第一联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二:中华千古傲视群雄的第一部对联专著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三)·  中华千古第一部忧国悯民的对联正气歌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四·中华千古对联情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五)·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乔应甲(1559—1627),字汝俊,号儆我,山西猗氏(现临猗)张嵩村人。应甲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六)
中华千古对联文学艺术独领风骚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乔应甲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
一、 句型多样,独创声律
笔者在赏读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时,深为其中铿锵和谐的声律所惊叹。可见,早在明代,我们的先贤就为楹联创造了如此精密严谨的声律系统,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他的对联中,不仅保留了自盛唐以来人们喜闻乐见的五、七言律诗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等,而且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冲破律句桎梏,自创一套声律系统。从五言到十五言,丰富多变而又严谨和谐的声律使人在赏读《半九亭集》对联时,如同在欣赏一场悦耳动听的变奏交响乐。特别是在他创造的句脚平仄中,我们既可看到清人总结的“朱氏格”,又可看到今学者总结的“龙凤格”,“马蹄格”等。从单句联到九分句联,创造出一整套和谐有致的声律系统,堪为联界声律大师。(详见拙作《明代对联专著对联声律例探》)
二、自对空灵,炉火纯青
汉语言大师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学》中指出:“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需自对,上下联不必求工。”“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几乎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可以认为工对了。”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对联中,这种自对的情况竟然占很大的比例,且很有特色。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形式,使他的对联更加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据笔者初步探讨,《半九亭集》中的自对形式就有“单字对”“词自对”“词组自对”“复字自对”“多组自对”“句自对”“多句自对”“列锦自对”“排比自对”“隔字自对”“衬字(加字减字)自对”等多种形式。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维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靓丽风采。由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乔应甲不愧为对联作为独立文学体裁的先驱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使对联走向散文自由化的恭行者、实践者、创造者!正如叶子彤先生所指出的:以自对而纵横捭阖,这一艺术技巧的特点在于不同词性、不同门类、乃至不同结构之间的自对,可以构成对仗。这就为楹联创作的立意、遣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详见拙作《千姿百态自对竞风流》、《自对是一种多姿多态的对仗艺术》)
三、吐珠纳王,独领风骚
孔子云:“情欲信,辞欲巧”。《左传》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修辞艺术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乔应甲《半九亭集》中的对联,不仅意境高远对仗工整,而且吐珠纳玉卷风舒云,运用了各种优美的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据笔者初步探讨,《半九亭集》中的修辞手法就有“比喻、比拟、对比、借代、设问、反问、摹状、移觉、夸张、排比、列锦、起兴、顶真、叠字、析字、反复、重字、反语、呼告、集引、象征、衬托、双声、叠韵、倒装、格言、用典、自对、错综对、因果、转折、选择、递进”等三十三种之多。(11)正如陈树德教授感慨之言:“只觉满纸珠讥,满篇锦锈,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详见拙作《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修辞艺术例探》
四、佳联创作靠的是艺术思维
数年来,笔者一直沉浸在赏读明·乔应甲《半九亭集》对联的亢奋之中。正如陈树德教授感慨之言:“只觉满纸珠玑,满篇锦绣,满天星斗,满眼韶华,满腔热血,满袖春风……”一个问题久久在脑际萦绕:为什么乔阁老对联能写得那么多,那么美,那么夺人心魄魅力无穷?“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忽然灵感顿悟:原来,乔阁老的佳联创作,靠的不是我们的普通思维,而是一种古今文学艺术家共有的创造美的艺术思维!
文学大师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在本质上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艺术的’思维。”这就告诉我们,所谓艺术思维,就是一种想象思维,一种形象思维,一种创造美的思维。一切文学艺术的创造,都离不开这种艺术思维。对联既然是一种文学艺术,是一种“诗中之诗”,佳联的创作,当然也绝对离不开这种艺术思维。
陈树德教授中肯地指出:纵观阁老的《半九亭集》,至少有“三个第一”:个人对联专著第一,个人对联数量第一,个人对联应用第一。我想还应补充一条:乔阁老是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人,他第一次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他的《半九亭集》对联创作,正是艺术思维的集中体现。
列夫·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美是艺术的本质。”美学大师朱光潜也说:“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从满纸珠玑、琳琅满目的《半九亭集》中信手拈来一些对联,揭示一下佳联创作中这种艺术思维美的风采,美的韵味,美的真谛,美的魅力!
艺术思维的形象美——通过形象的刻画,绘景生情,描神摹态,勾勒出鲜明活泼的生活画面,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领略魅力无穷的艺术美感。
山静莺啼树;
风清柳拂檐。
寥寥十个字,勾勒出一副鲜活的景象:黄莺在树上婉转鸣啼,更显出山间的幽静;柳条时不时擦拂着屋檐,更显出风清气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多么美的景色啊,多么和谐恬雅的一副风景图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凝炼美——用最精炼最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最丰富最深刻的情意旨趣。言简而意陔,言近而旨远,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纵览了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卓绝的文学艺术,下联横观了中华广袤大地上的壮丽山河,同时又展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高深的学识与随缘放旷的心境。内容包括是那么广泛,而文字应用又是那么洗炼简洁。我们不能不惊叹于阁老那高屋建筑的概括力与凝炼准确的文字表达力。
艺术思维的雄奇美——立意高远,气势磅礴,胸如大海,纳宇宙于方寸之内;气贯长虹,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高远的志向与广阔的胸怀,透射着作者豪迈的气慨与恢宏的理想,给人以感奋与鼓舞。
艺术思维的激情美——一种强烈的外界感受刺激,激荡着作者的心情,使作者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激情洋溢,情真意切,一吐为快。
念边庭,饷缺兵骄,蹈海鲁连肠欲断;
嗟言路,党奸害正,忧天杞国涕何从。
看到外族侵边,饷缺兵骄,奸党乱政,朝廷腐败,国力衰微,民不聊生的景况,作者忧天杞国、悲愤交加,肝肠寸断,痛不欲生,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读来谁不为之感慨,谁不为之动容!
艺术思维的意境美——或借景生情,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物见情,作者的主观意念和客观物境达到和谐的交织,完美的统一,情景交融,物我合一,进入超越故我的最高艺术境界。
何处敲砧,惊破五更残梦;
谁家吹笛,平添万里乡心。
读着这样的优美文字,我们立即会沉浸在一种联想想象之中,五更时分,一阵锤砧敲击之声,把离乡背景的游子从残梦中惊醒,听着悠扬而沉郁的笛声,自然勾起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我们整个心灵都会被融化,被陶醉。
艺术思维的淡雅美——诗仙李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说明真正上乘的文学艺术品,并不在语言的工巧,辞藻的华丽,而是自然朴素,轻描淡写,不加修饰,浑然天成。
带月肩犁,南村北村雨足;
催人布谷,十亩五亩秧齐。
完全是乡村农忙时节的自然叙述,不雕琢,不夸饰,却描绘出一幅农家乐图景,一位体恤民情、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吏勤政爱民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艺术思维的情趣美——把本来庄重严肃的内容,用诙谐风趣的笔调表述出来,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庄与谐完美统一,显得情趣盎然,意味隽永。
花间走马柳边船,傍观胜似个中趣;
月下敲棋竹里弈,对着不如局外真。
作者在朝廷昏庸、阁部相争、朋党倾轧,几遭诬陷的情况下,借丁忧之名,过着隐居式的生活,把一腔忧国忧民之苦闷心情压抑在游玩下棋之中。看似无忧无虑,嘻笑自若,却掩不住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正表达出一种似醉非醉排遣悲与恨的豁达气度。
艺术思维的哲理美——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论理,而是在喻中见理,趣中透理,使人在赏读品味之中得到理的启迪,受到理的震撼。这种理,往往隐藏在生动活泼的形象中,构成一种幽默风趣的智慧理趣。
水惟平则远到;
车偏重则难行。
这本来是一个人人都懂的自然常理,却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无论当官还是平民,都会从中得到启迪,特别是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法制的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
艺术思维的含蓄美——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言浅而意深。意隐而辞显,情隐而景显,理隐而事显。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耐人寻味。把深厚的思想感情蕴含在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之中,象外有景,弦外有音,话中有话。给读者留出思索和想象的余地。正如唐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含蓄》中所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红烛烧残,念念灰冷;
黄梁梦破,事事浮云。
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乔阁老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诬陷,受到排挤,满腔报国之情壮志难酬,这是悲愤的怒吼,这是血泪的控诉,却只用“红烛烧残”“黄梁梦破”作比寄托。表面上“念念灰冷”“事事浮云”,实际上悲愤难抑。
艺术思维的对仗美——通体对仗是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词语对偶声调和谐正是对仗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对联艺术美的真谛所在。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无论从词性相同,还是从结构一致,无论从平仄交替与相对,还是从句脚平仄的安排,都无可挑剔,都给人“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的旋律美感。
乔阁老一部《半九亭集》,洋洋数十万言,五、六千副对联,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言情,把对联文学艺术创作推向了高峰极致,充分体现了艺术思维美的特质。正如大诗人歌德所赞颂的“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啊!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的目的。”
黑格尔《美学》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乔阁老的佳联创作,正是这种思维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乔阁老佳联创作的艺术思维,怎一个美字了得!
当乔应甲在《半九亭集》中言之凿凿语之确确:“每白日看书得料,夜间想为对联,次早书于格,三阅月矣!”的时候,“对联”便第一次名正言顺地作为独立的文学艺术登上了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当乔应甲在《半九亭集》中以宏篇巨制厚厚六大卷、七十余篇目、四千余对联(联语)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的时候,就成就了他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对联作为文学艺术进行全方位创作的地位!
当乔应甲吸取各种各样文学艺术精华进行对联艺术创作时,就已证明他不愧为对联作为律诗附庸走向独立文学体裁的先躯者,开拓者,倡导者!不愧为冲破五七言格律体桎梏走向散文化自由化的恭行者,实践者,创造者!
当乔应甲在对联中大量运用自对这种对仗手法时,这种千姿百态的自对就为对仗格式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表达体范,为对仗内容开辟了广阔无垠的应用领域,为对仗语言拓展了灵动自由的思唯空间,为对仗艺术增添了魅力无穷的靓丽风采!
当乔应甲广泛吸取中华民族各种文学艺术的精华,运用娴熟的对偶形式、吐珠纳玉的修辞手段、超凡脱俗的艺术思维创作出博大精深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的时候,就已经把对联文学艺术推上了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
五、专家学者对《半九亭集》对联文学艺术的高度评价
蒋有泉先生《联坛泰斗乔应甲》:生活于我国明朝末期的乔应甲,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大政治家、当之无愧的大文学家、名副其实的联坛泰斗。乔应甲的《半九亭集》不仅以数量最多傲立于世,而且艺术水平卓然超群。乔应甲的对联,立意高远,谋篇得法,布局合理,賦、比、兴等多种修辞方法并用,语言优美活泼自然,所以,他的对联能打动人心,能发挥社会教化作用,能流传于世。乔应甲以文养志,以文述怀,始终笔耕不辍,成就了洋洋数百万言的等身宏著。其横溢的才华,当时无几人可匹,堪称一代文豪、斯文榜样。尤其是他的《半九亭集》,更充分地彰显了他在诗联方面的造诣、学养和文采,从而确立了一代联宗的地位。
叶子彤先生在《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一文中指出:综观《半九亭集》,令人感佩不已的,最是乔应甲在骈偶修饰艺术上的造诣,毋庸置疑,其整饬之偶对,声韵之协调,辞藻之雅丽,乃至气势之畅达,本色之平实,堪称我国文学对偶艺术大师。乔应甲之对联作品,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深邃的思想性和炽烈的感染力。它为深入研究对联文化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提供了充实的范例。乔应甲善于运用比喻法、比拟法、自对法、顶真法、夸张法、设问法、叠字法、对比法等多种艺术技巧,使其楹联作品呈现出独创性、鲜明性、深刻性、真实性,以及文学性的特点。乔应甲充分运用高超、娴熟的多元化对偶艺术技巧,使其作品不仅构思、意境独具匠心,词语对仗、声律协调,而且产生艺术思维造化的效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曹克定先生在《读乔阁老“偶感”联》一文中指出:乔应甲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绘景,以联抒情,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历史、为人、处事等包罗万象的七十多个篇目,几乎囊括了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乔应甲对联坛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把对联摆在了文学的正位,是为数不多的用对联形式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如此全面内容借重对联表现出来,就已经在文坛上把对联艺术推上了很高的地位。(《对联》2008.8)。
马长泰:乔应甲的联作不仅数量首屈一指,而且许多联作的艺术水准同样达到了一个超乎寻常的高度,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联学造诣。在其联作中,比喻、借代、设问、顶真、用典、自对等等几乎调动了楹联文学创作所有的艺术手段,令人叹为观止!欢迎批评指正!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链接
一、杨振生: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的回眸与展望
二、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三、鲁晓川:当前对联文学的历史高度与拓展维度
四、邹宗德:地域因素将是楹联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
五、楚石:湖湘楹联学派概论
六、扆军宣:先贤底蕴是河东流派立根之本时代特征是河东流派壮大动力
七、周永红:关于楹联文化的创新思考
八、廉宗颇:楹联文化要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中 ——兼议南流北派的发展方向
九、傅小松:试论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十、刘松山:从湖南茶亭楹联文化的地域性和实用性中发现对联之美
——————————————
岳民立: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交流对接活动的遐想
流派起航,对韵河东,创新发展,共攀高峰——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纪实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近期热点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楚  石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傅小松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鲁晓川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刘松山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周永红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邹宗德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石印文联选
运城市楹联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