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回复: 0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7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元解读】
一. 高考目标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这些文章不一定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却都出自科学大师之手,观点确实,论证严谨,文笔生动,兼有理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二),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结构方法(三),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斗拱(四),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屋顶(六),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特征的典型形象;色彩(七),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共26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作为生物的社会》
    (1)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作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是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作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宇宙的未来》
    (1)作者是怎样探讨“宇宙的未来”的?
    作者先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引出话题,说明从科学的角度谈论宇宙的未来是非常严肃的事,科学有别于宗教的地方是它的求实精神。探讨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有可能收缩是这篇讲演的主体部分,计算宇宙的密度又是这一主体部分的关键,有关宇宙中物质密度临界值的探讨,则把问题引向深入。最后,介绍两种新的理论──人择原理和暴涨理论,则体现了科学界最新的探索。作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的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最后没有做出一个明确的预言,恰恰说明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
    (2)怎样理解本文的一些相关论述?
    这是一篇科学讲演,涉及到较为复杂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讲演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不作必要的交代,讲演的内容就会显得抽象和单薄。如,谈到天气预报、大脑工作原理都具有混沌性质,来反衬宇宙在大尺度上是“平滑而非混沌”的;如,谈到恒星的死亡(归宿)引出黑洞,为宇宙中暗物质的存在寻找理论支持;如,谈到现存宇宙对初始密度的极度敏感,引出了“人择原理”等等。这些相关的论述,或从对立面突显观点,或从纵深面强化观点,使论证丰富多彩。共26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3)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兼有讽刺与幽默,表达了对宇宙未来命运判断的审慎态度。
    三、 高考备考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近十年的高考在这一板块的命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表现为“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的模式。尽管高考命题对这一模式可能会进行改革,“自然科学类文章(或社会科学类文章)+文学作品”将是今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趋势,但只要“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这一基本要求不变,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复习就仍是我们语文备考的重中之重。
        但据近几年高考复习的效果看,考生们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答呈现出两极对立的态势:一方是部分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得满分,一方是部分学生始终不得要领,茫茫然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就表明,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是高考复习的“软肋”,只要复习得当,便能收到相当好的效果。
        下面就谈谈对自然科学类文章复习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障碍原因剖析
    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背景知识单薄。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不外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内容,但高中生在这些方面掌握的只是来自课本的最为基础的知识,而就是这些少得可怜的知识,有不少是陈旧、过时的理论观点。以这样的仅有的且有过时嫌疑的知识为背景来理解当前最新最前沿的自然科学内容,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逻辑学知识缺乏。自然科学类文章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其中有许多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命题者也很喜欢从形式逻辑方面入手,对文章内容进行似是而非的转换。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学的专门知识,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就失去了驾驭能力,茫然不知所措了。
    第三是心理障碍。由于知识准备的不足,使得学生在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对新知识新内容一无所知,难以理解,形成心理恐惧。而在解答时又无法明辨是非,无从下手,丧失了最根本的信心。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时的心理障碍。这心理障碍又反过来使学生在阅读时缺乏兴趣和信心,最终自暴自弃,敷衍了事。
    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复习的几点做法
    1. 明确“从语言角度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张伟明在《XX年语文科〈考试说明〉修订的几点说明》中讲:“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种,一种是阅读文学作品,有娱乐、鉴赏和陶冶情操的目的;一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阅读,目的在于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一种是研究性阅读,比如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等。第三种主要是学者们阅读的方式,不是青年学生主攻的方向,高考中不涉及。”高中生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显然是不同于专家学者的研究性阅读,而只是一种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信息的载体是语言。所以,只要把握好语言,就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信息了。至于这信息本身具有怎样的尖端性和艰深性,就不是我们阅读理解的任务了。我想,这也应该是高考考查的初衷吧。进入高三复习,师生都应该明确这一指导思想,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不过是高考考查语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的手段之一。我们只要从语言角度去阅读,体现出自己应有的能力就行了。 共26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2. 研究考试说明,明确阅读要求。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并没有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列出单独的要求。但根据历年的高考,一般对其要求只涉及“理解”这一层次所要求的三项内容,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至于其他的更高要求,历年的高考尚未涉及。因此,“理解”是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核心所在。
    据此,我们应该在“理解”这一层面上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以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对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点而言,要求学生做到:①自觉联系中学所学到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其实都已经无意思地联系了已知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文章,但在解题时,如果能“自觉联系”,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②仔细辨析词语指称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问题。范围、数量、程度等,从判断的层面讲,都属于“量”的范畴。而“量”的表述的准确性正是命题者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这在后文将要详述)。③善于辨析文章中一些词语的常用义、语境义和特指义。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词语往往是一个的“概念”,与常用义有很大区别。
    对于“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它包括了简单的单句、复句以及较复杂的句群,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①概括句子的主干。自然科学类文章为了表达的准确性,往往会有很多的限制性的定语和状语,在理解句子时就要删繁就简,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②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通过语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句意的重点。③辨析句子间的关系。句子间的关系涉及到许多简单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承接关系等等,正确辨析这些关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必要手段。
    3. 了解命题特征,规范解题方法。
    深入了解命题特征,可以帮助把握解题的关键所在,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面对题目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尴尬。北京十二中特级教师王俊明老师在《科技文阅读要领》(《中国考试》XX年第1期)一文中讲:“科技文的新知识、新信息是通过概念、判断传达出来的;为了说明自己的结论,还常常要运用推理……近年来高考对科技文阅读的考查,基本上是着眼于这三点,并且通常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以选择题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四,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读者的理解能力。”
    依据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我们再总结一些常用的有效的解题方法,无疑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最主要的解题方法,或者说事解题原则,就事要“以文解题”,即要精读原文的有关内容,然后与选项作仔细的比较,从概念、判断、推理等角度,看选项在转述原文的信息的过程中是否有与原信息不符的地方。这应该事大多数人采用的最普遍的方法。
    此外,还应该善于“以理解题”,即要自觉联系我们的已知的背景知识,及一般常识,直接从选项中发现谬误。
    总之,只要克服畏惧的心理,仔细、深入地分析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命题特征,把握住其中特有的规律,再辅以必要的解题方法,面对这一部分题目时你就一定会得心应手。共26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字音
    1、《中国建筑的特征》
    轴zhóu线  砖石墁màn地  帷wéi幕  额枋fāng  厢xiāng房  水榭xiè  屋檩lǐn  框kuàng架  接榫sǔn
    2、《作为生物的社会》
    鳟zūn鱼  衔xián起  霎shà时间  迄qì今  毗pí邻  梗gěng节  拱券xuàn  纤xiān维
    3、《宇宙的未来》
    坍tān缩  耶稣sū  逾yú越  恍huǎng惚  溢yì出  关隘ài  沮jǔ丧  迄qì今  膨胀zhàng  混hùn沌dùn  模棱léng两可  臭名昭zhāo著  尴gān尬gà
    二、 字形
    1、 《中国建筑的特征》
    缅甸 发掘 石墁 一副 横梁 帷幕 柁墩 框架 椽子 额枋 檩 妨碍 混凝土 斗拱 接榫 屋檐 穹窿 如翚斯飞 蚂蚱 屋脊 瓦当 切削 戗兽 拘束 纯粹 点缀 凯旋 琉璃
    2、《作为生物的社会》
    乱窜 鳟鱼 钓线 钉住 巢穴 糟糕 苦口婆心 蚜虫 家畜 惊扰 迷惑 搜寻 衔起 拱券 霎时 毗邻 合拢 天衣无缝 释放 骚动 激奋 蜂窠 黏菌 疏远 聚集 融合 迟缓 富丽堂皇 梗节 雄心勃勃 鲱鱼 协调 贮存 简洁 锯齿 微薄 编辑 通缉 作揖 逻辑
    3、《宇宙的未来》
    山隙 溢出 精神恍惚 咒语 模棱两可 臭名昭著 忽视 捍卫 狭隘 拯救 崩溃 陷落 尴尬 百思不解 无声无息 坍缩 呈现 混沌 逾越 膨胀 辐射 谦和 沮丧 泄漏 逃逸 不可思议 爆炸 诘问 倚重 暴涨 赌注 万无一失
    三、 词语
    1、《中国建筑的特征》
    结晶:比喻珍贵的成果。
    承托:承受托付。
    妨碍:做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文法:语法。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2、《作为生物的社会》
    培植:①栽种并细心管理(植物等)。②培养(人才);扶植(势力)使壮大。
    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求劝告。
    迄今:到现在。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蹩脚: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毗邻:(地方)毗连。
    叫绝:称赞事物好到极点。
    3、《宇宙的未来》
    模棱两可:(态度、意见等)含糊,不明确。
    臭名昭著:坏名声人人都知道。昭著:明白显著。
    感恩戴德:感激别人的恩德(有时含有讽刺意味)。戴:尊敬,推崇。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文学常识
    1、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共26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2、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XX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3、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精题精练】
    1. (XX?全国卷ⅰ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菌,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菌,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共26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
    (摘编自XX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5.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正常。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共26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答案:5、【解析】“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错,文中说“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可见,生物学角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不能说“解决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答案】d
    【解析】“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答案】a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考点定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 (XX?湖北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共26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6.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d.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错,文中说“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方形象征大石块。
    【高考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易错提醒】一定要注意原文同题肢相对照。注意a项有瑕疵,文中“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是作者的观点,没有说是古人的观点。
    【备考提示】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错,盘子要随星转;c“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错,是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d石块起固定作用,不用于直接观察天象。共26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高考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注意联系题肢前后分析。
    【备考提示】要理清文章结构,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8.“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d.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b、壁和琮没有保留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只是礼器;d、文中说:“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
    【高考考点】依据文章进行判断和想象。
    【易错提醒】a,依据文意,“璇玑”是玉器,不是天文仪器,可对比c项判断。
    【备考提示】要依据文意。推断想象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9.作者根据哪两类证据推论出中国古人“天圆地圆”的观念?
    【参考答案】典籍和文物
    【试题分析】屈原的《天问》,璇玑、璧、琮的样式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推测。
    【高考考点】筛选信息
    3. (XX?福建高考)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
    王庆其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难点。可以认为,《内经》是一部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内经》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①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②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③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内经》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肌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共26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选自《<黄帝内经>的现代魅力》,XX年1月2日《文汇报》,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解了“人”。反之亦然。
    b.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视为《内经》“天人合一”理论在诊治疾病时的具体运用。
    c.《内经》中“人事”,是指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即指人体身心健康状况。
    d.《内经》认为诊断“人”的病,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还要考察“人”生活的社会、自然环境。
    e.近年医学界提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证明《内经》时代的医学比现代更发达。
    14.作者为什么说“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请简析。(4分)答:         
    15.文章最后说“《内经》‘天人合一’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a项理解过于绝对与僵化,这一点在文章第二段可以印证。c项对“人事”的解释和原文第四段相对照可以看出太狭隘,不全面。e项的内容纯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重点词语理解存在差距,并且不能忠实于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造成误选。
    答案:bd
    14.解析:本题考查了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本题的解答紧扣文中对应点倒数第二段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误区警示:对对应点内容理解不到位易使答案流于肤浅,表述不准确。
    答案:依据《内经》“天人合一”的理论,健康就是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人体自身的和谐。失去这种和谐,人体就产生疾病。因此,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与维护这种和谐。(意思对即可)
    15.解析:本题考查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作答时要把握住“启示”并且结合全文,从题目中的这句话出发。只要是启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考生拿到题可能无从下手,要进行充分审题,才能找准作答角度。此外还要注意启示与文本的结合,并且表述要完整规范。
    答案:示例一:
    《内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科学的发展,可以从这样的经典文献中得打启迪。我们要认真的整理、学习传统经典,使其焕发出现的生命力。共26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示例二:
    《内经》这样的文献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大力宣传,让后代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4. (XX?四川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XX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2)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3)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4)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5)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XX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6)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7)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5. 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 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答案】d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d项答非所问,不符合划线句子的语境。原文说的是“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d项“ 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不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不符合题干“付出代价”的指向。共26页,当前第1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思路分析】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弄清这里的“付出代价”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根据划线句子,“付出代价”是针对“现代医学”而言的。d项相关信息是:“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句子说的是“细菌的耐药性”问题。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 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 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 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答案】a
    【考点】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解析】b、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只是检测了近500种,但不能得出“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c、无中生有,文中说“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可见,即使杀死细菌,同样不能阻止耐药菌的传播。d、以偏概全,文中第五段说“欧盟决定从XX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并没有说要禁止各种抗生素。
    【思路分析】考生要注意特例与一般(如b项和d项中的标志词分别为“每一个”、“各种”,其说法据原文过于绝对化了),可能与必然,已然与未然,原因和结果等的区别,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这些来迷惑考生。
    7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  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  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答案】a
    【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解析】b、无中生有,文中说“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但并没有说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c、已然和未然混淆,文中说“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也就是说,目前还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测。d、以偏概全,抗生素滥用只是产生耐抗生素病菌的其中一个途径。“不会感染各种”说法绝对,“只要……就”强加条件。
    【思路分析】根据原文进行推断,必须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不可随意夸大、缩小或转换话题。
    5. (XX?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共26页,当前第1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②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剧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③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的关系,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
        ④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其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不承认突然绝灭。④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地表明,自然界不单存在着达尔文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达尔文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⑤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的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⑤需要指出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着时代局限性,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其历史功绩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15.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没能合理解释地球上某些物种突然爆发式的出现的现象。
        b.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之一。
        c.达尔文认为,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内,从未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的现象。
        d.在昆虫采集花粉的过程中,昆虫遇到食物,花得以授粉,这一事例证明了“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答案】d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d项的信息内容涉及两点:昆虫采花粉的例子和“间断平衡论”的概念,在文中这两项信息分别是“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和“在这一过程中,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彼此受益,相得益彰。”而这两项信息是否构成了d项所表述的论证关系呢?没有,从例子和概念的解说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时甚至协同进化出令人惊讶的结果”这句话在表明生物间的协同计划,否定的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观点,不是论证间断平衡论的观点。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
    16. 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哪一处?(只答序号)(2分)
       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                                       答:(  )共26页,当前第1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答案】④
    【考点】语言连贯表达、丰富
    【解析】截取的句子的观点是达尔文的,他否定了激变,肯定渐变。而这一观点在文段中的第四段的开头,这句话是开头句子的明显例证,所以应将这个句子放入第四段中的④处,
    这样,文段表达连贯,也使达尔文的观点丰富鲜明了。
    【思路点拨】连贯表达要注意前后的语境中的逻辑关系,陈述对象等,丰富,是用详实准确的材料使观点更具体更鲜明。
    17.本文介绍的新的生物进化理论和研究,主要质疑的是达尔文的哪三个观点?请用文中原话回答。(3分)
    【答案】(1) 自然界没有飞跃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只承认渐灭, 不承认突然绝灭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达尔文的观点在文中包含在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可以对三个段落的内容加以概括,整合出答案:自然界没有飞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自然选择;只承认渐变灭绝,否认突变灭绝。
    【思路点拨】概括文章的内容要注意到文章的体裁特征,像这类论文要注意提炼文中的观点。可以抓文中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加以整合。
    6. (XX?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①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一直被看成一种为人类带来幸福的力量,以牛顿力学为代表近代科学引发的工业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20世纪初,以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上,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向了高峰。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
    ②1845年8月,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开始打破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当原子弹造成的种种惨象通过媒体传播时。那些参与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陷入了深深地内疚之中。他们开始感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也存在着潘多拉拉盒子。
    ③20世纪后半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开端的分子生物学革命逐渐成了科学舞台上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初,遗传密码被破译。1969年,dna限制性的内切酶被发现。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保罗?伯格将猿猴病毒40(sv40)的dna引入大肠杆菌并与其dna重组,获得了一种新的带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由于sv40对鼠类动物具有致癌性,还可以在试管内使人的正常细胞转达化为癌细胞,因此伯格的重组大肠杆菌就有可能具有致癌性。
    ④大肠杆菌广泛存于人体肠道内,如果含有sv40基因的大肠杆菌在人群间传播,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美国著名分子病毒学家罗伯特?普兰克了解了伯格有的工作后,立即与他通电话,指出这种大肠杆菌可能成为传播人类肿瘤的媒介,并建议他暂停此项研究。这使伯格特犹豫,他深知dna重组技术的革命意义,但他也为此项研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担忧,他与其它生物学家讨论后,他毅然决定暂停此项研究。
    ⑤但是,dna重组的研究并未停止,并在其他实验室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1974年7月,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直,伯格等著明分子生物学家联名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因为“伯格信件”的倡议,1975年2月,16个国家的140位著名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举行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尽管基因重组技术会促进分子生物学的革命性进展,可是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专门对此做了一个题为《dna争论:科学反对它自己》的专题节目,向公众普及科学伦理。 共26页,当前第1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⑥在伯格信件中,积极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杰出科学家主动提出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它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堪称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选自《环球科学》XX年第2期,有删改)
    6. 下列关于“伯格信件”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b )
    a 伯格兴建是伯格等分子生物学家在美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于1974年7月联名发表的一封建议信。
    b 伯格信件提议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基因重组研究以避免可能导致的无法预知的后果。
    c 在伯格信件中,伯格等杰出科学家主动提粗对他们从事并取得成果的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限制。
    d “伯格信件”这一科学史上的重大时间显示了那一代科学家巨大的道德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7.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 .文章中称科学为一种新的“偶像”,这是对在欢呼中登上神坛的科学的批判。
    b. dna重组技术虽然具有革命意义,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后果。
        c.杰出的科学家主动停止了自己的科学研究,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d.加州会议与会者一致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分子生物学革命产生的生物新类型。
    【答案】b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此项张冠李戴。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当然,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8.本文原标题为“科学反对他自己”,依据文章,对该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科学反对它自己并不意味着反对它的全部,而是反对它有悖于科学伦理的部分。
    b只是限制那些有可能危害人类的科学研究,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c防止科学技术在运用中对人类造成危害,有赖于科学家的道德勇气与社会责任感。
    d新科学反对旧科学,科学就是在不断否定过去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得到进步的。
    【答案】d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共26页,当前第1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
    7.(XX?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
      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大阳风的杰作。大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他在分析卫星图片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陨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
    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水’”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
      b.存于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
      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
      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
    【答案】d(abc三项都在说明水存在于何处,但本题是要求解释“初生水”的含义,从字面理解是地球表面最初产生的水,结合语境看,应是地球内部存在的 “水蒸气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水,所以应是d项)
    【解题指导】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对于说明文阅读,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当然,解答说明文阅读题,许多复习资料归纳了方法和技巧,同学们也应该明白,这能够提高解题速度,收事半功倍之效。
    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
      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d.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
      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共26页,当前第1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
    【答案】a(通过分析题干可看出,本题是要求寻找不能支持弗兰克观点的论据。该题的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1句是整个段落的中心句,是弗兰克理论的核心观点,从第2句至结尾是用事实论据作具体分析论证。a项恰恰是弗兰克提出的理论观点,而题干却要求回答: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a项显然属答非所问)
    【解题指导】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此题只要明白了题干答题信息所指,正确选出并不难,本题的题干答题信息指的是:其它三项是能支持弗兰克理论观点的论据,另一项a是作为本段的观点出现的,当然不能满足题干要求。如此看来,答题前读懂题目所含的信息(显性的与隐性的)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
      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行人工降雨
      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
      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
    【答案】c(ab两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看,依据现代的科技发展速度,今后很有可能实现,判断客观。d项,人类目前类似的研究很多,自不必赘述。c项错误不在于“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而在于“对地球水源的研究”能帮助“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在文中没有暗示信息。事实上,从文中可知“地球气候剧变”,是由于“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 造成的)
    【解题指导】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推断”虽然有假说的成份,但前提条件应该是合情合理,而非妄断。解答此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依据原文信息,二是结合现有知识。切忌随意或钻牛角尖。
    【备考意见】进行推断应该根据原文而又不拘限于原文,应以原文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进行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应该有创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阅读回答8-15题(24分,每小题3分)
    (一)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 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 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 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 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共26页,当前第1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中国建筑的特征》
    8.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什么?请用一个单句表述出来。
    9.“中国建筑的‘词汇’”,其中的“词汇”是什么意思?
    10. 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 大文章”“ 小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了什么作用?
    (二)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象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作为生物的社会》
    11.第一段划线的句子是怎样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的?
    12.“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什么?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什么?
    (三)
    古罗马历,一年月亮绕十个圈;
    当时把这个数奉为至尊至上,
    或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手指来计数,
    或者因为妇人怀胎十个月方才分娩,
    再不然,就因为数字增到了十,
    便回过头来,从一开始循环。
    ———奥维德(ovid),《岁时记》(fasti),第三卷。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做“独居蜂”(solita-ry wasp)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有些类放5条,有些放12条,多的甚至于有24条的。最特别的是一种叫做蜾蠃(eumenus)的蜂,这种蜂雄的比雌的小得多。母蜂能用神秘的方法辨别孵化出来的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并且据此相应地分配食品的数量;它并不去改变捕获物的大小和种类,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共26页,当前第1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指印》
    13.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4.“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中的“数觉”是什么意思?
    15.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具体解说。
    答案:8.思路解析:解题时注意筛选关键信息:“ 这种‘ 词汇’和‘ 文法’到底是什么呢?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还要注意单句的限制。答案: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9.思路解析:解题时应思考:“词汇”是构成文章的小部件,那么,构成建筑物的小部件是什么呢?答案:“中国建筑的‘词汇’”,其中的“词汇”是建筑的零部件,如琉璃瓦、斗拱。
    10.思路解析:这是一篇谈中国建筑特征的文章,谈建筑以外的东西也是为了说明建筑。解题时,应沿着这个思路思考。答案:在行文过程中谈“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大文章”“ 小品”,运用了比喻说明的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读者更方便地了解关于建筑的知识。
    11. 思路解析:注意这几句话谈到蚂蚁时所用的科学术语和修饰限制语。答案:为了强调蚂蚁结构的简单,作者采用了两种方法:一、使用极其简单的科学术语———“神经元”“神经节”;二、使用了修饰限制语———“那么几个”“几根”“不过是一段”。
    12.思路解析:解答前一题既要注意“活的计算机”的词面意义,又要注意其语境意义。解答后一题要联系该段的说明中心和“作为生物的社会”这一标题来思考。答案:“某种活的计算机”在这段话中的含义是,从蚂蚁的群体活动中仿佛看到它们的“思考、筹划、谋算”。数百蚂蚁将被破坏的蚁丘修复为原样,这一材料为了说明:有些生物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13.思路解析:解题时联系这段话中的“ 十”“ 用手指来计数”等信息和标题名称来思考,还要联系表达效果来思考。答案:开头选用奥维德《岁时记》中的一段话,既与题目“指印”暗中相扣,又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4.思路解析:理解“数觉”,既要注意“数”与“觉”这些语素的含义,也要注意“数觉”的语言环境。答案:“数觉”的含义是,动物对数的朦胧的简单的感觉。
    15.思路解析:“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既是举例说明,又是数字说明。蜾蠃蜂“只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给雌卵储存10条”,既是数字说明,又是比较说明。解题时还要注意“请具体解说”这一解题要求。答案:为了说明“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作者采用了举例说明、数字说明、比较说明等方法。如,蜾蠃蜂中的母蜂能依据幼虫是雄的还是雌的,来分配食品的数量,给雄卵储存5条尺蠖,却给雌卵储存10条。
    【单元强化训练】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掣(chè)肘     俯瞰(kàn)     桎梏(kù)       数见不鲜(xiān)共26页,当前第2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b.佝偻(lóu)      拜谒(yè)      发酵(jiào)      咎(jiù)由自取
    c.翩(piān)跹     攒(cuán)射    哂(shěn)笑     管窥蠡(lǐ)测
    d.倾圮(pǐ)       迤(yǐ)逦       徇(xùn)私      前倨(jū)后恭
    答案  b
    解析  a梏gù c蠡líd倨jù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由于引进的多是国外的落后设备与技术,做不到闭环式生产,加上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投资、降低成本,对工艺掐头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处理等环节,造成了对环境的危害。
    b.格力空调XX年老用户“品质见证大使”征集活动的用户在报名时须要提供以下资料:有效购机凭证原件、身份证复印件、装机地址、出厂日期、机器条形码、目前使用状况良好证明等,以上材料有残缺即视为不具报名资格。
    c.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没有明星的轰动效应,也没有市场利益的诱惑,说到底,这是一种通过日积月累才可以慧及全民族的公益事业,所以应从民族文化素质培育的长远眼光出发。
      d.“我已经做到最好”,冬奥会赛场上听到很多中国运动员说着同样的感言,王濛是昂首挺胸说的,李妮娜是沁着泪花说的,连最后十几米一个跟头丢掉短道速滑接力奖牌的小伙子们也说过这话。
    答案  a
    解析  b需要,c惠及,d噙着泪花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年8月8日将有望成为全民健身日。在这一天,公共体育设施将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并免费提供健身指导服务。
    b.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体内的营养已经消耗殆尽,血糖浓度处于偏低状态,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导致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精神不振症状。
    c.在为期5天的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上,吸引了来自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20多个省份的XX多家企业。
    d.“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接受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答案  c
    解析  a“公共体育设施”“提供健身指导服务”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应为出现精神不振,甚至低血糖休克;d成份残缺;删除“在”和“上”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聪明的人懂得怎样弥补工作上的失误,他总能够在前面的事做得不够好时,狗尾续貂,补上一个精彩的结尾。
    b、国务院决定,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XX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c、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d.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答案  a
    解析  a狗尾巴貂:不好的接在好的后面。好坏不相称.多用来指文学作品。此处是因不明词义而误用。b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下半旗志哀”,表示全国用“下半旗”方式表示哀悼。c.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d.平易近人:①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②(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共26页,当前第2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5. 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微生物“偷渡”到太空并在空间繁殖,目前已成为载人航天领域一个       解决的严重问题。
    ②这个村在大学生村长的带领下,精诚团结,集思广益,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参加了全县的脱贫致富经验交流大会。
    ③沅水数百年来日夜流经这群山环抱中的湘西小镇,为小镇带来了无尽的生机,此地可真谓       ,钟灵毓秀。
        a.急需    甚至    水木清华
        b.亟待    并且    水秀山明
        c.急需    甚至    水秀山明
        d.亟待    并且    水木清华
    答案  b
    解析  “亟特”比“急需”的书面语体色彩更浓。并且:许列关系;诞至:递进关系。水秀山明,形容风景优美,水木清华,指园林景色清朗秀丽。
    6. 下列选项中修辞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
    b.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d. 无数条淙淙流淌的小河就像大地上的脉搏一样在不停地流动着、跳动着。
    答案  d
    解析  “脉搏”不能“流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共26页,当前第2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7、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8、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9.除“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外,根据文意,还需哪些条件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6分)
    答案:7、b  选项中“就能够”和b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8、d  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9、⑴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⑵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⑶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jb1000
    说  “异”    詹克明jb1000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jb1000共26页,当前第2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jb1000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jb1000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jb1000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jb1000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jb1000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jb1000
      a. 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jb1000
      b. 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jb1000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jb1000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jb1000
     e.作者认为我们不能容忍异类的原因不在于漫长的封建帝制,而在于我们“国民性”的缺陷,即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jb1000
    11.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 (3分)jb1000
    答:                                                                             jb1000共26页,当前第2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jb1000
    1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4分)jb1000
    答:
                                                                                     jb1000
    答案:10.(5分) a(说明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 e(作者并没有否定封建帝制是一个原因)jb1000
    11.(3分)  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  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jb1000
    12.(4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 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13.阅读下面的句子,以“生活”、“理性”、“感情”为表述的主体,写成三个句意连贯的比喻句。
    想像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再认识;同时想像也必须接受深刻的理性的指导,否则,容易失去正确的方向;而想像的运作乃是强烈感情激发驱动的结果,缺乏激情,也就缺乏想像。
    答:                                                                     
    答案  生活是想像的源头活水,理性是为想像导航的指南针,而感情则是想象的发动机。
    14. 阅读以下面一则新闻,请围绕“戒除网瘾”的话题,从下面提供的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写一段劝勉性的感言,送给正接受矫治的网瘾少年。要求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60字。
    浙江省患有网瘾和网瘾倾向的青少年至少有650多万。16日下午,浙江省青少年戒除网瘾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法制教育电影《青涩记忆》在杭首映式和浙江省青少年“戒除网瘾快乐成长”主题座谈会在浙江大学举办,部分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正接受矫治的网瘾少年和网瘾少年的父母、朋友或同学代表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共26页,当前第2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1)假设作为网瘾少年的父母,你会写道:
                                                                              
                                                                              
    (2)假设作为青少年心理辅导专家,你会写道:
                                                                              
    答案  (1)孩子,我们希望你(你们)成才,更希望你(你们)健康快乐!离开那虚幻的网络世界,无论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一同面对!
    (2)和睦的家庭环境,充分的情感交流是网瘾的克星。父母不必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要开心地多陪伴,多欣赏,多赞美孩子。
    15. 将下面一个长句,变成三个短句,不能改变原意,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
    在XX年3月28日发生的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中被困井下的153名矿工的家属大多于4月2日前从各地赶到事发地点并对当地政府四天来的救援措施及救援进度感到满意。
    答案  ①XX年3月28日,山西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②被困井下的153名矿工的家属大多于4月2日从各地赶到事发地点。
       ③家属们对当地政府四天来的救援措施及救援进度感到满意。(3分。每句1分)
    共26页,当前第2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2021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自然科学论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