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回复: 0

【原】为啥说:“没有唢呐吹不走的人,没有管子‘勾’不走的魂”?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3-15 15: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在某视频平台刷视频的时候看到某个视频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唢呐吹不走的人,没有管子‘勾’不走的魂”。当我看到这句话后着实是思索了良久,但还是没有思索出这句话的意思来,于是,只好向一位老农进行了请教。老农告诉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

一、没有唢呐吹不走的人唢呐是我国民族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它是由波斯或阿拉伯人发明的,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才传入我国民间。
唢呐的音色非常明亮,而且,音量很大,由于唢呐的上端装有一个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碗型的铜制喇叭口,因此,在一些地区将唢呐称为“喇叭”;在广东地区,唢呐被称为嘀嗒;而在台湾地区,唢呐被称为鼓吹。
我国真正有唢呐记载的是在明代。在明代的史籍中,戚继光曾在军中推广使用过唢呐,并将唢呐用于军乐的演奏。而到了后来,唢呐便在军乐中被禁止使用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而导致唢呐在军乐中被禁止使用了呢?
由于唢呐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音域宽广,再加上当时的作曲人不多,所能够写出的曲子多为哀伤的曲调,从而导致唢呐有了“伤情乐器”的代称,如果将唢呐经常在军乐中使用,容易使军士们感到悲伤,进而涣散军心。因此,唢呐便淡出了军乐当中。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中有这样一段对唢呐的描述: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与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由此就可以看出唢呐在军乐中被禁止使用的原因。
在民间,唢呐经常出现在鼓乐队中,而鼓乐队的身影则常在葬礼上出现,在葬礼上出现的鼓乐队常常利用唢呐吹奏出一些非常哀伤的曲子,用以渲染悲伤的气氛。因此,民间便有了“没有唢呐吹不走的人”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因为唢呐也能够吹出一些诸如《百鸟朝凤》之类的欢快曲子,所以,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二、没有管子“勾”不走的魂管子,乐器的名称,是一种吹管乐器,起源于伊朗,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的新疆一带,后来,传入中原一带。
管子的音量与唢呐一样,都是比较大的,而且,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非常强烈的乡土气息。同时,管子的演奏技巧也非常丰富,能够演奏出颤音、滑音、溜音、吐音、花舌音、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
管子在古代的时候被称为筚篥、觱篥、笳管,经常在葬礼上演奏,因此,《旧唐书·音乐志》中称:“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由此可见,管子在古代的时候也被当成一种“悲伤的乐器”使用。
既然管子经常在葬礼上演奏,同时,管子又能够吹出比较悲伤的音乐,因此,民间便有了“没有管子‘勾’不走的魂”的说法。当然,这种说法也和唢呐一样有些夸张,因为,管子也同样能够吹奏出《万年欢》等比较欢快的音乐来,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太正确的。

听了老农的解释后,我总算是弄明白了“没有唢呐吹不走的人,没有管子‘勾’不走的魂”这种说法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同时,我也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是不完全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