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回复: 0

贺普仁教授行针方法真传(超长文,收藏细悟)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3-15 10: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主流针灸传承针灸学习交流扫描关注1.行针法
针人体四肢穴位施术捻转,针向外捻转,为泻法,针向内捻转,为补法。手足三阴经穴外转为补,内转为泻。医生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地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体质弱的人捻针要慢一些,体质强健的人捻针可稍快一些,但是以患者有感觉为止。患者 有传导感或触电感即停手法。
口诀如下:“行针之法功最灵,针下感觉为适应。酸麻胀紧沉困重,捻针手法立刻停。若是针感如触电,痼疾沉疴无踪影。”
2.留针法
在运用针法以后,患者感觉针下麻、沉、困、抽、动、热、凉、重、胀、沉酸或沉紧时,立刻停针不动,称为卧针,也叫留针。一般患急性病或疼痛剧烈者,宜采用此法,以达到镇静的目的。留针时间不一定,按病的轻重缓急与当时的情况来定。如果在捻转针时,肌肉过度紧张,捻针不动,或起针时拔不出来,可以在这根针附近再扎一针,先拔原来的针,后拔补的针即可。也可以在针上拔一个罐,几分钟一起取下。或者等肌肉自行松弛后再行拔针。
口诀如下:“留针之法斟病情,捻转得气及时停。止痛解痉镇静法,实热急痛一扫平。久患湿寒针后灸,体质虚弱针少停。”
3.提插法
进针之后如果患者感觉不大,或者患麻痹、瘫痪、休克、痰厥、中毒昏迷等,这种方法最有效。针进入一定深度后,如果患者无感觉时,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也可将针上下捣如雀啄食样,或左右前后,或略斜捣之。看何方感觉强烈,即向何方捻捣。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但是不可距离太大,如病人感觉酸麻难忍时,可立即停手。
口诀如下:“提插针法细琢磨,插捣施法如雀啄。麻木瘫痪与休克,久病床前起沉疴。热身之火即刻去,冰凉之人身热火。”
4.针感法
进针之后如果患者毫无感觉或感觉不大,可以在针位附近的经络上用手轻轻拍打或按压,揉捏。用指甲切压,使经络中的气血流通,以助针的感应。体质虚弱、感觉迟钝、神经麻痹的可以促使恢复知觉。如果针的感应强,患者受不了,可以使其感应力小一些。针的感觉力小,可以使其大一些。针下如插豆腐者为虚证。要根据病情缓急,采用不同手法,重刺激时也不可过强,太强了容易发生晕针,轻刺激了也不可太弱,太弱无感应难起疗效。
口诀如下:“患者针感最神秘,意会言传来表记。针下无感病为虚,拍打循按即得气。如鱼吞钩气至已,如插豆腐病难愈。”
5.出针法
出针法也叫起针法。出针法极为重要,如果施术各种手法或留针时间已到时,病人感觉畅快、舒适,穴位处肌肉松弛,可将针缓缓退至皮下,可稍停一会再将针起出。以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小血管出血。如果起针时拔不出来,可将针随时再往下插一下,然后再提即出。如果往下插也插不动,拔也拔不出,这就是滞针。这时不可硬拔,以免折针。随即再取一个针,在滞针的周围上下左右刺几下。即可出针。滞针的原因很多,有留针时间过长,有病人体位移动,针身弯曲,肌纤维缠绕等。总而言之,将针扎好后,告诉患者千万勿移动位置。
口诀如下:“起针方法心里念,干棉球来压针眼。针难出时别硬拔,随势往下插一插。如果提插也不动,滞针情况已发生。针停体上勿移动,身若动摇危险性。滞针四周来刺扎,肌肉松弛针退下。”
6.针刺的辅助手法
针刺操作时,为了取得较好的针感,除运用基本手法外,还有辅助手法,包括循、刮、弹、摇、震颤。
循法:是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所刺腧穴的上下部徐和地循按的方法。本法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用于催气。
刮柄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指腹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指甲轻刮针柄的方法。可加强针感和促使针感的传递。
弹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轻轻叩弹针柄或针尾,使针身轻微地震动,以加强针感。
摇柄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轻轻摇动针体。此法直立针身而摇,可以加强针感;卧倒针身而摇,可以促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颤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柄做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作,使针身发生轻微震颤,以增强针感。
7.贺老不轻传的行针要点以及针刺特殊手法
要求熟读名著经典医籍,博览群书。
凡持针右手称为“刺手”,凡催气、导引之手以左手为准,称为“押手”。当毫针刺入腧穴后及产生针感,称为得气。一是指患者自觉有酸、麻、胀、痛、重、热、凉、触电感、蚁行感等,以及这些感觉上下沿经络传导;二是指患者出现局部或沿经脉循行部位的红晕、汗出、红线、白线、皮疹带、汗毛竖立等现象。《标幽赋》中记载:“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如果针下沉重、涩滞、紧实、患者感觉针感强烈的,多为邪气偏盛,宜泻之。针下轻浮、虚松、慢迟或无针感的,为正气虚而未至,可留针候气而补之。《针灸大成》中记载:“必先使气直达病所”。贺老认为气至病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感到病位。二是针感通过病位传至远端,针感达到立体三通,上下通、左右通、前后通。上下通是指针刺四肢的穴位时,针感针臂至手,针手至臂;针臀至足,针足至臀。针大椎穴时,针感为针左通右,针右通左,针尖向下,针感通上,针尖向上,针感通至足底。针腰背通胸腹,针胸腹通腰背。针刺环跳时行三条路线。贺老主要用押手和针尖的方向及调气法来控制针感。
针刺时针体自动向腧穴深处(吸针现象)为寒证,应当施灸法或深刺而久留。针刺时针体自动向腧穴外部移动(顶针现象)为热证,可浅刺而疾出。一般来说,阳气亢盛体质较强者多敏感,易于得气;阴盛阳衰体虚者多迟钝、得气较慢。新病、实证、正气较旺者易于得气;久病、虚证、正气不足者经气不易激发,难以得气,甚至无得气反应,术者针下如插豆腐,极难得气。针刺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针刺腧穴,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补虚泻实,达到治病的目的。针刺气至,说明经气通畅,气血调和,并通过经脉、气血的通畅,调整阴阳平衡,使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功能起到平衡协调,消除病痛。
对于临床操作的程序而言,针刺手法可分为持针、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这五个环节。在各式各样的毫针刺法中,这五个环节贯穿治疗的全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进行得不好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在进针方面,主要的方法有双手进针法,包括指切进针法、舒张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包括快速捻进、缓慢进针法和管针进针法。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病情、针刺部位以及毫针长度来决定选用何种方法以及进针的快慢。在进针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注意运用两手配合,以使进针无痛或把痛感降低至最小限度。进针疼痛与否是评定施术者操作技术是否娴熟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影响针刺得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持针的姿势,状如执持毛笔,故称为执毛笔式持针法。根据用指的多少,一般又分为二指持针法、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五指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两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针刺浅层腧穴的短毫针常用持针法。
多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中、无名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一般用于长针深刺的持针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毫针在刺手与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针刺入腧穴皮下的方法,是毫针刺法的首要操作技术。在进针时要注意指力与腕力的协调一致,要求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标幽赋》中记载:“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毫针进针方法很多,有以进针速度快慢分,以刺手刺入术式分,以押手姿势分,以使用进针器具分等。
速刺法是将针尖抵于人体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的手法。速刺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缓刺法是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的手法。缓刺法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插入法是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的手法。
捻入法是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将针尖刺入皮下的手法。
飞入法是指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刺入皮下时五指放开做飞鸟状的手法。
8.出针缓慢
出针是针刺治疗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形式上有快速出针和缓慢出针之不同,前者多用于浅刺,后者多用于深刺。《流注指微赋》中记载:“出针贵缓,急则多伤。”贺老十分重视进针出针的手法。在操作上要求出针时用力均匀和缓、不急不躁,即使运用快速出针法也不可突然用力拔针,以避免惊吓患者,或造成出针疼痛、断针、出血和留下过于强烈的针刺后遗感等不良情况。在出针的同时是否需要按压针孔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在施以补法后或在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需要按压针孔片刻,避免经气外泄、出血或血肿形成;而在施行泻法后出针时则不按压针孔,以使邪气随针而出。
针刺不得气可用手法、留置或在未得气的腧穴上施以温针灸法、艾灸法以温经益气。也可加服适当的补益药物,使机体正气渐复,经气充实,促使针刺得气。《素问》中记载:“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神应经》中记载:“用右手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贺老经过五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参照针灸古籍论述将行针法记录总结如下:
针刺未能得气时,将针留置在穴内,停针静候以待气至,称待气或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记载:“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中记载:“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都是指针刺必须候气至才能生效。如未得气,应用其他方法,气至后再行补泻手法。
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针刺留针以驱邪扶正,留针有去除阳邪、阴邪,留针可协助补泻,虚寒留针,可补虚进阳。实热留针,可清热泻实。留针要辨证施治,因人、因病、因季节根据腧穴特性确定留与不留,留长留短,留深留浅。以人而论,体质肥壮者,宜深而久留;消瘦者,宜浅而留短。以病而论,刺急脉宜深而留,刺缓脉宜浅而留少,刺涩脉宜随其逆顺而久留。以季节而论,春夏宜刺浅而留短,秋冬宜刺深而留长。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20~3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证,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婴幼儿肉脆好动,可一日针刺数次,不宜留针。瘦弱如皮包骨,气血两虚者,留针宜浅,时间宜短,久留易引起气脱。某些急腹症、破伤风角弓反张者,必要时可留针数小时;而对老人,昏厥、休克、惧针者,初诊者、虚脱患者,不宜久留针,以免贻误病情。还要排除不宜留针的部位,如眼区、喉部、胸部等。对需要留针、可以留针者,在留针期间,应时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晕针等意外发生。
(1)候气:
候气的方法分针前候气与针后候气两种手法。在《难经》中有述,进针之前以左手压按孔穴之处,或用爪切法。进针后如不能迅速得气,则需以右手持针稍留片刻以等候气至针下。
静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后,不行针,让其安静、自然地留置穴内,静留以待气至。留针以候气:进针后气不至,留针片刻,具有候气、待气而至的作用。候气时,可以安静等待,也可以间歇运针,施以各种催气手法,直到气至。留针以调气:进针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有调气、行气作用,使过盛、不足的经气进行自我调节。气不至者留针可使气至,气已至者留针可使邪去,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往往在调气留针中得到发挥。
动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先行针待气至后,留置一定时间,或在留针中间再施以手法,行针后复留针,叫动留针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针后气不至者,可时动针、时留针,直至气至,气不至,无问其数,延长行针和留针时间,直到气至后出针。
提留针法:将针由深部提至浅部,留置于皮下,过一定时间后出针,叫提留针法。
(2)催气:
催气的方法比较多,如《金针赋》中记载:“气不至者,以手循按,以摇动针身,进捻搓弹,直至气至。”《神应经》中记载:“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另外,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捻转、提插、刮柄、搓柄、震颤等手法。或用押手循所针孔的经络做向心性切(爪)、循、扪、按、拍、推、捻、捣、弹、捏、搓等手法。
1)切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指端,沿针穴之经脉做刀切状,以下掐穴的手法。有宣散气血的作用。
2)循法:
医生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指端,沿针穴的经脉做 上下往来抚摩或滑行,以导引其气循经而来的手法。
3)扪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上,在所针穴的经穴上做掩闭其穴。有养气、补气的作用。
4)按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拇指或中指、食指指腹,较为用力的手捻其针做按沉少许。有添气的作用。
5)拍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的手掌,用手心或手背轻拍打四肢的内外侧,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6)推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的拇指指腹,用指腹持针如上下在拨弩机状,如欲气上行,将大拇指、食指捻住针头不得转动,却用中指轻轻按之,按针在前,使气在后,按针在后,使针在前,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7)捻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拇指和中指指腹,用指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状,勿转太紧,左转插针为热,右转提针为寒,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8)捣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上,握拳用小指侧或掌侧沿所针的穴位做上下提插,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9)弹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拇指和中指,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让针体微微振动,使针下沉紧,每穴各七下。用振动针柄促使经气来到,这种手法有催气作用。
10)捏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拇指指腹和食指指腹,沿所针的穴位依次捏起皮肤,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11)搓法:
医生意念集中将自身的经气运到押手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腹,稍用力沿所针穴位的经脉做离心性搓动,以导引其气至的手法。
12)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称摇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摇针退出有泄气的作用。
13)推弩法:
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拇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分钟,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14)搬垫法:
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搬垫角度要大。
15)震颤法:
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3)守气:
守住所得经气之义。《灵枢·小针解》记载:“针已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