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回复: 0

语文手抄报:历史的产物──避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1 09: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都为生活中的各种避讳而感到烦恼 ,有时甚至会讨厌起避讳。那么,面对各种避讳,你又知道避讳是怎样产生的吗?我们又要在平常注意哪些避讳?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有一个员外老年得子,客人纷纷到府上祝贺,第一个客人说,此子骨相奇高,将来必定是个做大官的材料,员外听了很开心,就给了个大红包:第二个客人来了说,令郎一脸的富贵相,将来一定会发大财,员外听了也给了一个红包:第三个客人到了说,这孩子将来必死无疑。结果被打得眼冒金星。为什么呢?明明前两位说的未必是真的,而他说的是真的,反而被打?很明显,这位仁兄犯了别人的忌讳。避讳在中国古代是人人需懂的一门学问,哪怕是目不识丁的小民百姓。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习俗,即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比如汉武帝因名彻,遂改官爵彻侯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总是缺一笔等。避讳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宗庙中避讳。对生者的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僻讳。
  还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认为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西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国废司徒的官职,宋国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且。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避讳之风到了唐朝就极为盛行,至宋朝和清朝,更是严苛了。
  因为春节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尤其是正月初一,更是禁忌多多。
  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击(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人们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人们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水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口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地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如图64.1所示),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