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回复: 0

2020年中考作文素材:少年真善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5 0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高考满分作文:我与真善美诗意栖居
  当厚厚的一摞《格林童话》印成铅字,成为儿童们手中的珍宝,当慈爱的父母为婴儿朗诵那诗篇般的传说,当童话中善良的公主为孩子五彩斑斓的梦增色这些传说的真谛,格林兄弟们苦苦寻觅的与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无言处彰显。那便是亘古以来不变的人之血脉真、善、美。
  这是多少简单的三个字,却总是被数数然的我们轻易忽视。格林兄弟穷究传说中的字句,希望找到隐藏其中的真理、律条,却忽略了那连邻家孩提都能总结的至真善至美。
  我们总是如此,实用性的价值标准成了现代人的鼻环,殊不知科学、技术、修辞终须美感、善念与真诚为线,前来缝合。没有真善美为信仰的实用主义,只是清寂的旧代朝服,扣子滴滴答答地掉,散落满地。是的,我们必须有充满劳绩的实用主义来领航,但人之为人,不能缺少信仰指南。
  荷尔德林曾说,充满劳绩,人还是要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若我们只是一味追求实用的劳绩,纵使有丰硕的穗粒、有甜美的饭食,却依旧只是匍匐于地的生灵。若当真如此,我亦要赞美人类谦卑的神态与丰厚的劳绩,却哀伤于灵魂的羁旅无依。你可曾听说,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是美,让人的双膝直立行走,傲然挑战烈日!是真诚,让人之间萌生称之为爱的强韧纽带,让人性溢满芬芳!是善,让这群大地上的异乡者将根基所向土地深处,却始终向上生长,不生旁枝!海德格尔说,精神乃是涌向天空、追逐上帝的狂飚。是真善美创造了人的无限可能!人对内在生命无数次的重生与再造,无不是以美为明亮的焰火,善为摆渡的舟身,真为手中的柱杖。
  当我们翻读《格林童话》,或是《同海经》、《伊索寓言》,我们看到的人类历史前行之指路灯,皆是人性的光芒。矢志不渝的爱情,星汉为之震慑的母子纽带,抑或是一诺千金的友谊,都建立在无与伦比的人性之上,真善美之上,没有公式的繁琐,亦无关定律的教务,她们真实存在,为人类铺路助行。
  实用主义的发展迷惑了我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于机件般的冷酷言行,我们忽略了美,遗失了真,摒弃了善,似乎惟有孩童依然未忘记那颗徇霞般的初心。
  不,我要依然将根基深扎地下,引体向上接近太阳。我要同树的主干一般强壮,善是我枝干中的琼浆,我将现实的责难裁成片片绿叶贴于项间额前,真是丰沛的雨水,美是头顶的湛蓝晴空。
  点评:
  这是一篇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议论性散文,它的脱颖而出彰显出一个写作道理:文以意为先。思想成就人的尊严和价值,深刻决定议论的品味和意蕴。文章开头从材料的引述中得出中心论点,并涉及了一个时代性的困惑:实用性的价值往往取代审美主义的价值成为主流,实在令人忧思。文章引述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的诗思哲语,对人性的审美价值进行有效剖析,富有象征意味的结尾升华照应主题,结构严谨,韵味悠长。美中不足是中间论述事例略少,个别语句略显生涩。
  2.苏轼的审美人生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 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 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 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 一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东坡论述书法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因此,以审美人生处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
  3.写作素材---【真善美】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永远是美好的东西,那便是真理。(托尔斯泰《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真理是喜欢公开交易的。--莎士比亚《亨利八世》
  真理和正义有多种形式,它们和人的种族一样繁多,和时代、气候一样变化无常但它们的本质到处都是一样的;在翻天覆地的情况下,我需要抓住的正是这个不可摧毁的一致点。幸福的规律在一切人之间有它的共同之点,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他们道德发展的最高规律。这种发展经常变化,但规律是不变的。--《罗曼?罗兰回忆录》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托尔斯泰《世界名言录》
  拳头是打不倒真理的。--高尔基《母亲》
  真理就像劳动汗水一样,总是有一股强烈的气味。--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真理的一边是自由,另一边却是限制。--《泰戈尔评传》
  如果你不等待着要说出完全的真理,那末把真话说出来是很容易的。--泰戈尔《飞鸟集》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泰戈尔《飞鸟集》
  真理若是穿多了衣服,它反而显得俗不可耐了。--泰戈尔《春之循环》
  无言纯洁的天真,往往比说话更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大量的善和大量的恶,总是混合在一起,交互错综着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所有的人好象总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们的胸腔里仿佛有一副天平,他们的心就好像天平的指针,在称善的和恶的重量时,指针一会儿倾向这一边,一会儿倾向那一边。--高尔基《三人》
  凡对别人有害的事都是错的。--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名人名言录》
  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只有那些无法把自己充分沉浸在美中的人们,才会鄙视美,把它看作一个感官的对象。--泰戈尔《孟加拉掠影》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戏剧集》)
  庄严和高贵的气质,只有蕴藏着豁达和崇高胸襟的人的灵魂才能表达出来。--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人类的生活对于德,正像对于才一样,无疑是一个最终的考验,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都需要它们。--巴尔扎克《乡村医生》
  漂亮的词句可以导致品德端正,但是品行不端正的人只能用漂亮的词句来说谎。--罗曼?罗兰《母与子》
  保护一个受侮辱的女人是每一个男人的天职。--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