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回复: 0

名人良心作文:托尔斯泰的镜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5 07: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良心是我们做人的重要基础,我们唯有良心伴随,才能永远与善良为伴。
  托尔斯泰的镜子
  我们对着镜子,看到了自己;风对着镜子,看到了风;云对着镜子,看到了云;只有雨说:有时也有例外,我对着镜子,看到了雪。
  当我们面对情人时,就很高尚;当我们面对金钱时,有时是非常卑鄙的,所以,我们常常要照镜子,寻找自己的真实模样,于是我们发现,自己的影子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所以,我们活得很辛苦。
  1857年7月7日,在琉森一家头等阔人下榻的瑞士旅馆门前,有一个流浪乞食的歌手,曾唱歌弹琴大半个小时之久,约有一百位人士听他演唱,歌手曾三次求大家给他一点东西,却没有一个人伸出同情的手,甚至有许多人还嘲笑他,歌手只好走了。托尔斯泰为此而感到揪心地痛苦。他追上那个歌手,和他谈话,了解他的身世,跟他一起喝葡萄酒。就在托尔斯泰和不幸的流浪歌手喝酒谈话时,那些阔绅士、太太们并没有忘记对穷人表示轻蔑和嘲笑,这种轻蔑和嘲笑甚至移到托尔斯泰身上,因为托尔斯泰在和那么一个流浪歌手打交道,居然同情他,和他一起喝葡萄酒。托尔斯泰在那些人身上找到了一面镜子,他用它映照了自己,也从那些人中间拯救了自己。
  我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绝望,感到这个世界是不会给这样的一个丑陋的人以幸福的;鼻子这么宽,嘴唇这么厚,眼睛小小的,还是灰颜色。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外貌更能影响他的前程呢?胸襟装一颗博大爱心的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这样感叹。很明显,他是以别人的目光和社会习俗为镜子来关照自己而得出悲观的结论的。他后来把自己当作镜子,才消除了自卑的心理倾向。
  托尔斯泰的书桌对面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常常会凝神注视镜子中的自己,看着看着,就会有泪水浸满双眼。他看到了自己悲怆的脸,看到了渐渐枯萎的年华,看到了铺满芳香的夜,看到了渐渐浮出水面的他的灵魂。
  关于这面镜子,托尔斯泰说,那是为了映照良心。
  镜子,看似透明,其实它比任何事物更能守紧秘密。那些修过形整过容或者戴着面具生活的人只能骗自己,镜子洞悉一切。但它闭紧嘴巴,它会把赞美和嘲讽都装在心里。
  为了专心写作,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这房间里。
  托尔斯泰的镜子始终在他的对面,渗出冷冷的光。
  托尔斯泰对镜子的理解或许就是从少年时打碎一面镜子开始的,镜子碎了,不流一滴血,却生出更多的自己,每一块镜子的碎片里都有一双眼睛深深地注视他,让他不敢把良心偷偷地贩卖一钱。
  镜子,它的品质与生俱来。像玲珑剔透的骨头,看不见的高贵的骨髓在它身上流淌。
  托尔斯泰,他紧紧盯住镜子中的自己,他从不迷失。他还善于在镜子中捕捉到美与丑,发现善与恶,镜子很忠实,不会说谎,目睹世间万物偏偏守口如瓶。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镜子疾恶如仇,当恶毒的王后最后一次对着镜子歇斯底里地问道:谁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时,镜子发怒了,是白雪公主,永远是白雪公主。它燃着了那个恶毒女人的头发,燃着了她的脚,让她在火焰里不停地挣扎。
  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世界,它常常露出脸颊里埋没的消息,并迸出真相令你震惊并折服。一个人对着镜子,说几句真实的话,便是给镜子装上了灵魂。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应酬,对自己优裕的物质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的理想。到他晚年时,开始干农民的活。人们经常能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牛犁田,或者砍柴、运水,干各种农活。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头上戴着草帽,完全像一个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办的社交晚会,甚至也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了。
  托尔斯泰把整个生命里的泥土筛遍,只为寻找一粒真理的金子。谁也不会想到,那个凄清的小火车站竟然成了他去见上帝的最后一个台阶,一棵高大的树成了他自己的玫瑰墓地。他拥有了一切,但他把这一切都抛掉了。甚至,他不让后人为他举行告别仪式,他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托尔斯泰死的时候,依然在用生当镜子。
  托尔斯泰的镜子里,始终是一张悲怆的脸,一段似水年华,一个对生命的深刻的探寻:灵魂的复活之路。
  善意不能代替制度
  我有一个朋友,得了病,他自以为很严重。医生说,没有什么大碍;家人也说,只要挂两天水就会好的。但是,他坚决不信,认为是医生和家人联合起来欺骗他。他的疑心越来越重,面容越来越憔悴,体质也越来越下降,直至有一天真的生了一场大病。
  朋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知道,家人和医生常常会出于善意,隐瞒病者的病情。医生隐瞒病者的病情,是善意使然,而不是制度规定的。人生了重病,比如癌症,医生和家属都会想到要隐瞒病人。最初,这样做还是很灵光的,避免病人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但一旦成为公开的秘密,病人就不相信医生的话了,会变得疑神疑鬼。这时,好事就变成了坏事。如果病者有对自己病情的知情权,那么任何谎言都是不能允许的。真话即使会对治病不利,也还是要说。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故事。有一个男人是一起杀人案中真正的凶手,而案件的嫌疑犯已被逮捕并被判死刑很快就要执行了。这个男人既不想受到惩罚又不想受良心的折磨,就去找一个神父忏悔。在西方,当你受到良心的谴责又不愿意将自己的错事或罪过公布于众时,你可以选择向神父坦白并忏悔,而宗教的制度严禁神父将忏悔者的秘密泄漏给他人。所以,这个神父不能向警察局报告这件事,但一想到一个无辜的人即将冤死,他又感到良心不安。于是,他来到另一个神父的面前忏悔。这个神父也陷入同样的困境,又向另外一个神父忏悔……在刑场上,神父问死囚: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我没有罪,我冤枉!死囚喊道。这我知道。神父回答道,你是无辜的,全国的神父都知道了,但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神父的做法,在中国有批评的声音,也有支持的声音。批评者认为,神父的沉默是为了明哲保身免担风险,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如果长此以往,人类的良知就会沦丧。支持者认为,听人忏悔的神父必须保守他人的秘密,这样忏悔制度才能保存,这就是忏悔的程序正义。如果神父为了救一个人而破坏它,搞得人人从此不再相信神父,那么,现实将变得更坏。以后,不仅真凶,所有人都不会来忏悔了,而蒙冤者照样要死。
  一次善意或许可以做一件好意,但制度一旦破坏,善意不但做不了好事,而且还会带来无限隐患。善意值得褒扬,但是出于善意做的事并不总是值得褒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