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回复: 0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2-16 18: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来聊聊研读间的故事。
                                   一
今年的冷空气来得似乎特别早,加之窗外雾霾密布,还未到九月初三,却也露似真珠月似弓。大家搓了搓冷冰冰的手,继续开始热火朝天地讨论。
这是笔名依然头上霜的研读间前辈回忆起2014年9月,申请清华研读间公众号初期一同讨论账号名称时的场景。
那时,博客和微博早已颠覆了传统媒体结构,普通大众从单纯的信息获得者,转变为具有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的主体,自媒体这一概念开始真正为人熟知。那时,校园内人人网颓势初现,而微信公众平台方兴未艾,谁也想不到,后来大批专业媒体人、草根创作者涌入,让公众号变成了如今谁都绕不开的互联网基础资源。
当时我们一群理工男坐在一个地下室里开会讨论,只有一个文科男,一大堆人坐在那儿就开始想,都说今晚上名字想不出来就不走了。回想起当时的那个场景,依然头上霜笑了笑,清华大学的媒体必须要有清华两个字,研究生的媒体还要有一个研,这三个字都确定了之后,发挥的空间就很小了。
正在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唯一的文科男一拍桌子说:文科图书馆不是有个研读间吗,我们就叫清华研读间吧。这一名字迅速得到了一帮从来没去过文科图书馆的工科男们的快意称赞。
2014年9月18号,清华研读间诞生当天就发布了一篇笔锋犀利的评论文章《中国媒体:追求真相还是自动转发》。(本文所列所有文章均可点击查看)
这篇评论诞生的起因是网上十多家媒体疯传的一篇报道《92岁院士站着做报告,学生趴着打瞌睡》,介绍了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的情况,并且记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学生都是在睡觉的。
很多媒体的最大追求就是流量,对报道的内容很不负责任,但是最吸引眼球的东西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出于对不实新闻的气愤,依然头上霜和清华研读间的同学们一起写出了第一篇评论文章,阅读量1832,顺利吸引到了第一批粉丝。
一个月后,第一篇爆文诞生,题目是《从隔壁大学「法学院前学生会主席疯狂盗窃被捕」说起》,据研读间的前辈们回忆,当时「清华研读间」的粉丝只有1000多,这篇文章发出之后获得了5万多的阅读量,粉丝量也迅速增至5000。当时还没有10万+的概念,但是这种喜悦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微信公众号带来的价值与收获。
   

所有人趴在后台一遍一遍地刷新,一张一张地截图,群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热议,我们享受着阅读数和粉丝量的疯涨所带来的愉悦。很难想象,除了得到预期的实验数据,跑出无bug的代码,收到论文的接收函之外,我们还可以为什么事而感到如此满足。
                                  二
清芬小笼包说:
研读间不仅是一个报道故事的地方,更是一个生产故事的地方。
2017年5月,研读间发出了一篇名为《去年发三篇AM封面论文的学术新秀,如今娶了采访他的研读间记者》的文章,摘要写着——
今天,研读间想告诉你一个只有我们知道的秘密
           

这篇文章发出的一年前,2016年的学术新秀评选后,研读间按照惯例要推出学术新秀们的人物稿件。
记者陈哨负责的就是化工系博士生唐城,两人就这样结缘了。
唐城的学术新秀人物稿件讲述了他糯米煮出一篇AM的科研趣事。陈哨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并写到:过去我觉得很多人看上去满身光环,走进了看,不过一层包装纸而已。唐城学长却是实打实的、大写的优秀,不服不行。然而,陈哨当时在朋友圈屏蔽了唐城,他并没有看到这段赞美。
一年后,硕士三年级的陈哨在领毕业证之前,和唐城先领了另一个红本。
他们的领证经历也足够有趣——
走吧,就今天了。走就走。
在这种谁怕谁的气氛中,故事的男女主角临时借了户口页,连白衬衫都没来得及买,就去五道口找了一家小照相馆,能速取照片的那种。然后骑着小破电驴就直奔海淀区婚姻登记处。时间还早,才想起来去新中关买了一对素戒指。半路电驴没电了,俩人就索性把它扔在路边,走了过去。填表,签字,按手印,拍照再然后——
小红本到手了。
      

就这样,研读间的记者把自己作为素材,写进了研读间最美的故事里。
唐城25岁生日时,陈哨写给他一封邮件,里面写着:
人生余下的四分之三,如果你愿意,你去哪,我去哪,你在征途中奋进,我跟在你身边看风景。
                                    三
2018年前后,以抖音为载体的短视频社交方式迅速火遍全国,想要打造全媒体传播品牌的研读间也适时加入到蓝V官抖的阵营。
那时刚刚接手,还只有1万粉左右,内心还是很忐忑的,对于如何做出受欢迎的短视频并没有自己的方法论。西音回忆起第一次下载抖音的情景,仍然感佩于自己的敢想敢试。
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瞬间打破了既定的选题方案,也给了研读间人一次快速反应,快速学习,快速出稿的挑战。
当得知2月3日邱校长要与清华学生同上一堂课的时候,西音与伙伴们迅速策划了两个选题,一是将邱校长讲话中,与大学的社会责任与资源开放相关的内容进行剪辑,以45秒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二是收集清华学生宅家花式听课的素材,也制作一个短视频。
              

意想不到的是,视频发出之后取得了巨大反响,播放、点赞与评论如潮水一般涌来,持续几周,每次打开抖音都能看到点赞99+的提示,邱校长的这条视频登上了抖音热榜,花式听课的视频得到了人民网的转载,「那是第一次感受到流量的力量。
随着越来越多爆款的推出,西红柿教主开始与同学们共同探索打造一支更具创意、拍摄与剪辑硬实力的团队,逐渐从“蹭”热点变成了“找”热点,甚至“造”热点。
西红柿教主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清华街采系列短视频,完成了特奖专访短视频,让众多校内外的「吃瓜群众们有机会在旁观神仙打架的同时,也惊呼清华同学有颜又有才。
           

没错,研读间一直在变,最初的推送是纯文字,最多贴几张图片,那时候也没有秀米,觉得哪些话比较吸引人就标红;后来开始做长图、尝试VR、做全景地图、做新年签互动h5;到现在开始深耕短视频。
如今,清华研读间抖音已近60万粉丝,累计播放量突破1亿大关,在巨大影响力的推动下,在形式和创意的变化之中,不变的始终是研读间对作品质量的坚守,和对清华精神的传播。
                        

                             四
上学期伊始,一条清华大学最小博士生仅18岁的新闻冲上热搜,一组呈现清华20级研究生新生大数据的统计图表在网络上疯传。
此时的西音正忙着在各大公众号和微博后台留言维权,要求注明“图源清华研读间”。
而白开则提心吊胆地回过头把几千人的数据表格再打开,又重新统计一遍,反复确认年龄最小的博士生确实是18岁,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个疏忽,而被媒体放大。
做这个选题时,我们就知道阅读量肯定低不了,尤其是涉及到男女比之类的问题,一定是校外媒体炒作的焦点,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慎之又慎,中国地图该怎么用,对于港澳台同学该如何表述,这些都要严谨」,白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到紧张。
         

那时,画手萝卜斯儿身处海外,因此整个工作组的微信群几乎二十四小时都有消息闪烁,「我们白天做完发给她,到了晚上,她那边正好又是白天,等她做完美工发上来,我们白天又可以接着改。」这样24小时不间断的轮转持续了两个星期,也成就了研读间稳稳地拿下热搜第二名。
我们就是这样,既行走在热点第一线,又要保持研读间的严谨和专业。
这种感觉就像发射飞船,所有人都在点火升空的那一刻欢呼,而工程师们则要等到飞船平稳返回,宇航员出舱和大家招手时才敢松口气,白开说。
                                  五
过去的六年间,我们曾经遍访校园,在现代化楼宇林立纵横的间隙,寻找古朴的方寸,在大师们的故居前体会不同时空下的风月同天。
我们曾在散布在零点后的清华,记录着实验室中的沮丧与欣喜、宿舍楼前夜宵氤氲着的香气、保安岗亭中枯燥却又重要的值班日常、以及狼人杀游戏中的思考与烧脑。
         

为了找寻急诊室故事,我们几夜在校医院守候,在寒冷又宁静的冬夜旁观那未曾见过的深夜急诊室。
我们曾翻阅几百篇清华毕业论文,分享给大家《藏在清华毕业论文致谢里的那些温暖故事》,还有一篇毕业论文中提到……创办了优良的校园媒体《清华研读间》,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我们曾整理周围学霸们的课堂笔记,发布了《咱也看不懂,咱也不敢问 | 清华学生笔记大揭秘》,得到了各路大V的转载,总阅读量突破天际……
                  

我们走进清华这座城,探访桃李不夜街上的晚归学子,紫荆人民广场的夜夜笙歌,以及清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C里屯……
           

我们关注清华女子力,更致力于撕掉标签,反正,她不是你眼中的那个清华女生。
   

我们专访过杨振宁、施一公、雒建斌、彭凯平、阎学通、万俊人等多位清华知名院士学者;专访过一篇论文5年修改70余次的特奖得主魏钰明、四年八篇CNS,入选中国科协“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白蕊,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歌曲领唱依曼;也采访过无数看似默默无闻但却有独特和闪光之处的同学群体,比如保研失败后的清华考研人、重回校园的「打工人」,以及初为人父的清华爸爸们……
   

                                  六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桃花庵歌》中的这句,本意是指历史上的豪杰之士虽然也曾一时辉煌,如今却墓冢不存,只能被当作耕种的田地,了无存迹。
我们却反其意而行之,坚信历史上斯人虽作古,但是他们的思想与观念借助文字的力量依然流传后世,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在这个全民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所做的与古人无异。
过去的6年,我们无数次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记录者和讲述者。
未来,身处建党百年和建校一百一十周年两大历史节点,我们还将继续传递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清华声音。
我们静候你的闪光!
如果你也认同文字的力量
角度犀利、深度解读的社评类文章
见解独到、逻辑清晰的书评、影评
笔触真实、引人入胜的人物特写故事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幽默段子
期待你的盖世文章!
如果你也享受影像的震撼
热爱拍摄、技术纯熟的摄影/摄像
审美独到、操作熟练的图像处理
想法丰富、高效产出的绘画制图
期待你的视觉盛宴!
如果你也有戏精的潜质
演技在线、乐于出镜的视频主播
脑洞大开、创意满点的导演编剧
技术成熟、勇于尝试的后期制作
期待你的校园大片!
文字 | 清华研读间
编辑 | 树枝
责编 | 锈尘 大可 九思 树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