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回复: 0

【原】“享受”的人生不能缺少两个字:“一天”长于百年的况味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3-11 22: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苏绍利
如果你的人生堪称“享受”的人生,那么绝对不能缺少两个字——苦难! 如果没有“苦”,哪里有“甜”?如果没有“难”,哪里有“易”?没有比较,就没有分别,就没有感觉。你的人生可能是忧愁人生,可能是烦恼人生,可能是平庸人生,可能是乏味人生,可能是空洞人生,绝对不会是精彩和辉煌的人生,更不会是幸福和享受的人生!
享受人生是一种幸福。但幸福不是单一的颜色或经历,而是“丰富”的人生体验,包括吃喝玩乐但不只是吃喝玩乐,还有不同人生际遇的深度精神认读与感受,包括苦难。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要做到这些,不只是万丈红尘物质的得失考量,还有精神的坠落或升华,与千年之约万里相逢的朋友——书籍相会,这才是丰富的人生,这才是享受的人生。
拜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就会给你强烈的心灵震撼!就会给你人生的精神享受,我相信你一定会感到此时此刻此生,是多么地幸福、多么地快乐、多么地宝贵!
我惊讶于“一天”长于百年的人生境况和滋味把“度日如年”这个成语给废掉了!一日长于百年,这是怎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这是怎样的作家写出的怎样一部作品?对于和平年代幸福生活的我们,有怎样的人生意义?
抛开轰动一时的效应、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复杂的政治背景、苦难的个人际遇之外,是人的尊严、抗争、容忍、无奈、从容、镇静、生存、生活等感动你,教育你,影响你,这才是《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最大的现实意义。

prmc5wi2ffx.jpg

prmc5wi2ffx.jpg

1作品:“原子弹”般的轰动效应索尔仁尼琴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曾经轰动一时,轰动前苏联,轰动世界文坛。其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令人匪夷所思。
小说在苏联当时发行量很大的文学杂志《新世界》上发表之后,又迅速地被发行量同样巨大的《小说月报》杂志转载,不久又推出单行本,可是发行总数达数百万份的这三个“版本”却依然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一时洛阳纸贵。
为发表和发行这本书,甚至还为此专门召集了一次苏共政治局全体会议。在小说发表后的一次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还亲自向与会者推荐此书,称这是“一本重要的和必需的书”,当时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皮聪大的别墅里听当时苏共宣传部门领导人列别杰夫亲自朗读《一天》时,最喜欢的是“伊凡·杰尼索维奇怎样保护了灰浆”的劳动场面。劳动的本质和技能从来都是光荣的,哪怕是劳改犯。
通过高度的浓缩,再现一个时代以及一代人在这个时代中的遭遇,对普通人的尊重以及对其命运的深切同情——这正是索尔仁尼琴的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下简称《一天》)的特征和精华所在。
索尔仁尼琴中篇小说《一天》,开创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所谓“劳改营文学”的先河,《一天》只写了舒霍夫和他的狱友们短暂的“一天”,但这“一天”却构成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整整一个时代。
索尔仁尼琴自己在与苏共一位高官的一次交谈中曾骄傲地说:“我想毫不谦虚地对您说: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存在二十、三十、甚至五十年。”
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在其《一天》发表半个多世纪后,得到了验证,其原子弹的冲击波和辐射力依然那么强烈,依然拥有无数的读者,依然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依然影响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u1ayovdxbtr.jpg

u1ayovdxbtr.jpg

2作者:炼狱般的苦难人生作者索尔仁尼琴一生,尝尽人生的艰辛。
他是遗腹子,在出生前六个多月,父亲就去逝了;他是单亲家庭,出身不好,与母亲相依为命;
他参加了二战,于1942年底上了前线,在战争中经受着炮火的考验,索尔仁尼琴作战勇敢,两次获得勋章,还晋升为大尉。
1945年2月9日,在东普鲁士前线,索尔仁尼琴突然被苏联红军的军事侦查机构逮捕,进入劳改营。
1952年,索尔仁尼琴患上癌症,医生断言他只能活几个月,但是,在不可能获得很精心治疗的情况下,犯人索尔仁尼琴的绝症却奇迹般地彻底痊愈了。
1953年服满刑期之后,索尔仁尼琴又被终身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当地的一所学校任教。
1956年,索尔仁尼琴得到平反,被恢复名誉。他辗转回到俄罗斯腹地,在梁赞州一所乡村学校中担任数学老师,后又设法住到了梁赞城里。
1959年,索尔仁尼琴开始创作小说《一天》。但他自己说,这部小说已经打腹稿十年。这篇发表在《新世界》杂志1962年第11期上的小说,是作家所有作品中面世最早的一部,可以说是他的处女作,一炮打响走红。
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无法在国内出版而在境外发表,被开除出作协。
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后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被驱逐出国。
1994年再次返回俄罗斯。
1997年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2006年度,索尔仁尼琴,获得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
2008年,俄罗斯的伟大作家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这便是索尔仁尼琴主要的生活线索和人生经历。索尔仁尼琴先后受到赫鲁晓夫、叶利钦、普京等最高领导人的欣赏和赞誉,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的妻子娜塔丽娅·安德烈耶夫娜说:“他度过了艰难但幸福的一生。”
我要说:索尔仁尼琴的一生,遭受了常人不曾遇到的苦难,创造了常人不曾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得到了常人不曾得到的荣耀,也享受了常人不曾享受的人生,此生足矣!

e3tgwtnmiwy.jpg

e3tgwtnmiwy.jpg

3内容:击穿你的习惯性认知与思维索尔仁尼琴不同寻常的人生,丰富了他对自由、幸福与人生的认识,无情地击穿了普通人的浅层次的庸俗的理解与抱残守缺,生命的顽强与活力,生命的忍耐与创造,生命的无奈与顺从,生命的尊严与生存,当生命时刻经受考验的时刻,你能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希望什么?
在《一天》最后,索尔仁尼琴写道:
舒霍夫心满意足地入睡了。他这一天非常顺当:没有被关禁闭,没把他们这个小队赶去建“社会主义小城”,午饭的时候赚了一钵粥,小队的百分比结得很好,他舒霍夫砌墙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时候锯条也没有被搜出来,晚上又从采札里那里弄到了东西,还买了烟叶。也没有生病,挺过来了。
一天过去了,没碰上不顺心的事,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一天。
不过,紧接在这段话之后出现的两行字,却彻底颠覆了这种“幸福”的感觉:
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三千六百五十三天。
因为有三个闰年,所以得另外加上三天……
这种颠覆的人生,这份从容与镇定,你体会到了吗?胡适说:不自由,毋宁死。所谓英雄、血性、尊严、人格、自由、苟且,哪个是脆弱的?哪个是坚强的?生存与生活才是重要的,特别是在黑暗的日子里、在苦难的日子里、在认为没有尽头的等待里。
让我们拜读原作的精彩,让我们体味人生的真实,让我们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关于告密的人,他当然是说错了。那些人把自己保护得很好。不过他们都是用别人的鲜血来保护自己的。
用别人的鲜血保护自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牺牲别人的生命,意味着卑鄙、无耻、不择手段的生存与生活。而这所有的一切是环境使然,一切为了生存。
干活就像一根棍子,它有两个头:替聪明人干活干得很漂亮,替傻瓜干活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要不是这样,所有的人早就都累死了,这是明摆着的。
精辟,真是聪明的人生哲学。聪明的领导,使用你的才能,肯定你的人生,清楚你的价值。而糊涂的领导,你干得好与坏,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样。领导重视不重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明白,不然累死了,岂不是可怜?
劳改营里的犯人,除了做梦以外,每天只有在早上吃早饭的十分钟、吃午饭的五分钟和吃晚饭的五分钟里,才是为自己活着。
不自由,毋宁死。作为劳改犯,当然没有自由,可怜的自由是做梦,是吃饭的十五分钟时间,想来能不让人悲从中来?读到此,令人心潮澎湃,汹涌的只有辛酸!
在一碰就碎的网状的鱼骨架上,舒霍夫连一小片鱼鳞、一小块鱼肉都不放过,完了还要用牙把骨架咬开、吸吮一番,这才吐到桌上。任何一条鱼身上的东西他都要全部吃掉:不管是鱼鳃、鱼尾,还是鱼眼睛,不过鱼眼睛必须长在鱼头上,要是鱼头煮烂了,眼睛漂在钵里,那不管它有多大,他也不吃。为此他曾遭到别人的嘲笑。
因为碗里的粥用匙子刮不干净,只能用面包皮去擦。所以他把面包皮又放到布头里,包起来留到午饭时再吃,接着他又把布包塞到棉袄里面的衬衣口袋里,把衣服扣好,免得面包冻硬。
舒霍夫把手伸到贴身的衣服口袋里,把包在白布头里的那块半圆形的面包皮取出来,小心翼翼地用面包皮去擦钵底和钵边上吃剩的粥浆,然后再用舌头把粘在面包皮上的粥舔下来。他就这样抹了舔,舔了又抹。最后他把个粥钵舔得像洗过那样干净,连粥留下的一点痕迹都看不出来了。
这三段精细的,不厌其烦的描写,多么可怜,多么可笑?可你可怜起来了吗?可你笑得起来吗?可一切在作者看来,耐心、享受、自然、幸福……
越细致,越认真,越精彩,越能让人体会劳改犯的生活,体会人生的境遇,体会生存的艰难,体会生命的无奈,体会幸福的份量与价值!
不管冰天雪地里开始一天的劳动是多么艰苦,但万事开头难,只要把开头克服过去,就没什么了。
开头克服过去了,就没有什么了。让我们看到了快乐,看到了信心,看到了乐观,看到了希望。万事开头难,希望不是渺茫,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生命与自由,成功与幸福。
干起活来时间过得真快!舒霍夫有好几次发现,在劳改营里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可是刑期却好像一点未动,一点未见缩短。
他吃开了。开始只喝稀的。几口热汤进肚,他全身都抽搐起来。太好了!犯人们就是为这短短的一刹那活着!
此刻舒霍夫一无所怨,他既不怨坐牢的时间太久,也不怨一天的日子太长,更不怨星期天又被取消了。现在他觉得能熬过去!谢天谢地,能熬过去,能熬到头!
令人惊奇的是索尔仁尼琴在写“舒霍夫”这个小说主人公的时候,没有给他帖一个标签,不怨,不悔,不怒,也不作死,也不抗争,他逆来顺受,他智慧聪明,他发现、思考和使用了生活需要的所有的技巧,一切为了生存,为了活着,为了活下来!
怀抱希望,才能活下来。活下来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舒霍夫的被关押,是由于他在1942年2月的西北战场上因全军被围而“在森林里当了两天俘虏”,而且这还是他事后自己主动“坦白”的。坦白、真实、诚实“害”了舒霍夫,也就是害了索尔仁尼琴,因为这部小说有相当自传的成分,写小说,也是在写自己,因为这部小说的原名叫《854号劳改犯》,那854号劳改犯就是索尔仁尼琴。
《一天》的“劳改营题材”后来几乎成了贯穿索尔仁尼琴整个创作的母题,索尔仁尼琴后来陆续发表的小说,无论是《第一圈》还是《癌病房》,都可以说是劳改营题材的扩大或深化。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说“我们全都来自《外套》”的时候,所指的就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对果戈理在小说《外套》中所体现出的人道精神的继承,就这一意义而言,二十世纪后半期的俄罗斯作家,尤其是那些直面现实、干预生活的作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一天》”的。

2gagrhzbckz.jpg

2gagrhzbckz.jpg

4启示:人人都可能有“一天”长于百年的际遇刘文飞先生说:舒霍夫在劳改营里度过的“一天”,也完全可能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所遭遇。生存的艰难,环境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和隔膜,甚至敌意和残忍——所有这些并不仅仅存在于劳改营的高墙或铁网之内,我们甚至可以说,“劳改营”或许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的每个“一天”或许也同样都是与环境和命运的抗争,因此,《一天》或许并不仅仅是写给某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读者看的。每个看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人,每个身处逆境却依然不屈服于命运的人,都肯定能在索尔仁尼琴的《一天》之中获得慰藉和启迪。
中国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从维熙的作品《雪落黄河静无声》等被称为“伤痕文学”。幸运的是,在我风华正茂的青春时光阅读了这些作品,丰富了我的人生体验,而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一天》,虽然来得晚些,还算幸运,终于拜读,看到了一个时代,一种人生,一种苦难,更重要的是读懂了人生与苦难,无奈与抗争,逆来顺受与正义从容!
苦难,在人生感受中,其中的一分一秒似乎都是被放大、延长的,甚至无限被放大,无限被延长的。而希望是被随时被挤压、被缩小、被消耗的,坚强的人从来不会让希望,哪怕是流星坠落般一闪的光亮被破灭被摧毁,如《基督山伯爵》、《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如《老人与海》中从不言败的勇气与坚守!
所谓享受人生,就是享受人生的一切,包括苦难与苦闷、失意与失去、挫败与失败、无情与无奈、镇定与淡定、从容与顺从!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wpr1qy2jgow.jpg

wpr1qy2jgo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