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回复: 0

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7 18: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关于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总能让我们感触良多,那么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欧母画荻教子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
  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
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
  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 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故事的启发: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启发人更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成功人士的成长励志故事:毛泽东未了的黄河情结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泽东。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泽东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泽东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泽东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泽东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泽东,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泽东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泽东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泽东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伟大领袖的黄河之行,曾使多少人心潮激荡,夜不能寐!
  可毛泽东本人似乎对于这次黄河之行并不太满意, 那次考察,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看出多少东西。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毛泽东几次对有关人员如是说。
  特别是对于那座三门峡工程,毛泽东更是牵念有加。早在当初批准这个项目开工时,他就明确表示要修水库,不要泥库。可是工程建成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念及此,这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毛泽东想千里骑马走黄河,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黄河之行,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阻隔,重新沟通自己与中国社会实际层面的联系。战争年代里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在赣闽苏区,只要有几天时间,他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个调查会。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谁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盐和洋火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各种人都和他打招呼、聊天,大到边区政策建议、甚至农民说他的一句闲话,都能声声入耳。那时候,外有强敌围剿,内有路线斗争,并不时夹杂着共产国际太上皇指手划脚的声音。但不管多么艰难曲折,如何荆棘丛生,在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拥戴下,毛泽东都出神入化地挺了过来,玩数万敌军于股掌,而且每走一步都感到很踏实。
  如今,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怎么找不到了?曾几何时,全国各地还是一片莺歌燕舞,各行各业卫星频升,捷报频传,为何突然间就变得天灾人祸,怨声四起,饥荒死人的报告纷至沓来
  为此,毛泽东很感困惑,决心到基层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泽东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泽东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泽东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泽东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订了几桌菜,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少数劳动模范、科学家一起过生日。宴前,毛泽东即席讲话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什么四清四不清,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们什么事情都不给我讲,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不过,即使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没有忘记黄河的事情。1972年他大病初愈,在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还曾风趣地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去了一趟。他俩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不用来这么早了。你先回去吧。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黄河啊,这是毛泽东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