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回复: 0

古都西安行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4 1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古都西安行随笔呢?请往下看。下面是师哈哈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古都西安行随笔,希望你喜欢。
古都西安行随笔篇一  离开西安已经一个多月了。
  从西安回到南方,就一直想写一篇关于西安的文章。可是在几经斟选主题,写了十几个开头之后,却总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
  第一次知道西安,还是在读书时的历史课本里。当时,我只知道西安是中国的古都,古称长安,她同北京、南京、洛阳、开封、杭州等并为我国的六大文明古都。除了知道她的历史悠久之外,对西安,我几乎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去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幸到了那磅礴浑厚、雄视千古的十三朝古都。
  漫步西安,就如同走进了一座上下数千年的历史博物馆,绚丽多姿,气象万千的风物名胜尽收眼底,栉次鳞比的现代摩天高楼与古色古香的帝王宫殿、塔楼和谐一身,久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让我顿生一种浅薄与渺小。
  西安之行,我把她当作一种朝瑾之旅。在这里,我身感体受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脉搏,从中探索历代帝王在这里沿生、发迹的历史秘密。
  黄河之水天上来,在黄土高原上一泻千里,奔腾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挺立着他那睿智的轩昂身躯、默默地注视着着这块由渭河之水激情浸润的帝王之州。
  西安之古老历史遥可追溯到美好而遥远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开始的历史沿革中,自勤劳、朴实、智慧的周族人在这里建立起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开始,先后有十三个王朝的近百个帝王在这里逐鹿霸业,度过了他们充满神奇的激荡岁月和宫廷生活。天子之诏从这里频频发出,一代又一代的雄业霸主,用他们的智慧和权术驾驭着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帝国,在烟波浩翰的历史长河中实现着他们大气磅礴的梦想。他们把这里当作演绎历史的大舞台,将中国的古典文明一步一步地推向世界文明的极致。
  在西安的一年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着两个问题:是什么在默默之中给西安带来了如此盛大的荣耀?是什么引得无数帝王在此竞相折腰?翻开中国地图直观扫描,陕西是一个极为封闭的地方,东有天堑黄河,西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北面是强烈日光照耀下的黄土高原,南面是巍峨高耸的秦岭、大巴山脉。这样的一个四塞之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向来不相信什么风水之说,可是按照历史上风水先生的观测:中原一带的山脉,几乎全部都从关中开始发脉,而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之地恰巧又位于黄河天堑的保护之中,有处上游以制六合的地理优势。这里高居龙首,俯瞰中原,有天下之脊,中原龙首之称。真不知西安是天生福地,还是历史的某种巧合,一个个古代帝王在此建都立国,却无一例外地都兴盛发达了数百年。看看从这里孕育而出的古代帝王吧,黄帝、周文王、周武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他们哪一个不是光彩夺目?在历史上,他们哪一个不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响当当的主角?&&风流西安令中华大地熠熠生辉,光照千古!
  在工作之余逛游西安的日子里,我凭吊轩辕黄帝陵,登骊山发思古之幽情,探寻秦始皇兵马俑,上凌云阁,走长安大道,游皇家园林,尽观龙脉锦绣,重温她过去时代的辉煌与绚丽。我循着历史长河的遗迹追寻,从先人片言只语的叙述中寻找答案。据史料记载:战国末年,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来到关中,曾明确地指出这里乃天府之地,是建立霸王之业的绝胜佳地,一再劝说坐拥关中的秦惠王采纳他的连横之计,依此为根据地建立一代霸业,秦自此崛起。公元前264年,博学多识的一代大儒荀子来到咸阳,当时的丞相范睢问他入秦有何观感?荀子答道:秦国形势险要,山林川谷秀美,物产富饶,是形胜也。对此,汉王刘邦的谋士张良分析更为透彻。据说,刘邦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后,曾为定都西安好还是洛阳好而大伤脑筋,群臣对此也是久议不决,刘邦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端坐大帐中,侃侃而谈:洛阳虽有此固,其中不过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而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邦听后,深为所动,于是就决定定都西安。从此这个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布衣天子,以此为根基,开创了大汉王朝皇皇数百年的基业。单从我们中国人现在称汉人,我们使用的文字称汉字来看,其汉韵流风的魅力至今仍显示着经久不衰的巨大影响力。可是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西安的一份历史功劳呢?
  在稍后的历史长河中,西安为无数的帝王霸主所钟情。我想古代西安经济上的沃野富饶、军事上退守自如,大概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了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家居四川,特别是对四川的成都犹为熟悉。我曾仔细地观察过西安人和成都人的眼睛,西安人无论男女,目光显得很深沉,里面透露出执着与刚毅,就象从地下挖出的秦兵马俑;而成都人的眼睛则不同,成都人的眼睛是水汪汪的,眼珠是顾盼生辉的,就象秀丽的巴山蜀水,里面明显地带有许多灵气。西安人外表质朴,激情奔放,在西安人流淌的血液里,不乏西北骠悍游牧民族的粗犷、坚韧和天生的野性。在西安,我曾不止一次地听人把男子称为楞娃,把女子称为婆姨,也许这称呼确实也鲜明地体现了西安人的个性特点吧!
  在一般人的眼里,西安人多少显得有点傲气,他们曾调侃地把南方人叫蛮子,把我们四川人叫拐子。我想,在历史上,西安人作为北方人的优秀代表,他们是有值得骄傲的理由的,不论是他们建立的功业,还是他们孕育出的帝王将相。
  我向来认为南方人比北方人聪明,在中国这个尚智弊武的国度里,我认为南方人更应该比北方人有所作为。可是,在我翻阅了中国的历史演革的相关资料后,我知道我错了。南方人的那虚无飘渺的小聪明在庄严、敦厚、朴实、魁伟、健硕的北方人面前,根本就是无法相匹抗衡的。确实,在历史的天平上,论分量,论历史,南方无论哪一个地方都无法和西安相比!江南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统治整个中国的皇帝,即使出现那么一两个皇帝也大多偏安一隅,或闪若流星,转瞬而逝,命运都不是很长久的。难怪就连对中国人颇有研究的林语堂也说:吃大米的南方人,没有福气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吃馍的北方人来享受。我想,林语堂在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一定也是怀着深深的无奈吧?不,也许里面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羡慕呢。
  西安人是幸运的,虽然他们生活在陕北贫瘠而深厚的黄土高原上,北风凛冽,风卷大地,但历史的辉煌却一次又一次地把机遇留给了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西安就象一坛保存了千年的老酒,这里山川河流钟神造化,加以历史文化的长期辐射,使得西安的大地上不仅埋葬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秦砖汉瓦和帝王将相的尸骨,而且还为中华民族贡献出了数不清的杰出人才:黄帝、秦始皇、汉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西安的天空永远都不会寂寞。
  溢光流彩的西安,给我留下了梦幻般迷人的追忆,在西安生活的一年时间里,不仅使我领略了西安悠久文明的历史,结识了不少激昂刚健、质朴奔放、温柔贤淑、外秀内刚的西安男女朋友,而且西安在艺术上所展现出来的奇光异彩也令我大开眼界。
  西安是王权霸业之地,西安的上空更是充满了艺术的灵光。有人说,要想了解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的深层状态,想真切地体验一下这个地方人们心灵深处最隐藏的真实情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听一听那些土生土长的音乐。从历史上看,汉民族整体上是一个缺乏艺术独创性的民族,汉族留下来的传统乐器和乐曲舞蹈也是很少的,在汉族地区所流行的乐器、乐舞也几乎都是从西域少数民族那里移传过来的。但是西安却是个例外,由于她所处的东西方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注定了她必定是西域艺术最先染指的地区之一。
  西安的音乐舞蹈是各具特色的,筑之郁沉,信天游之悠美,安塞腰鼓之壮美,戏剧秦腔之优雅,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无不显示着西安人对生活的饱满激情和阳刚之美。说到筑,西安有击筑高手高渐离,他在易水河畔击筑送荆轲的悲壮场面,令许多英雄豪杰扼腕长叹。就连一代雄主刘邦也曾被筑的慷慨激昂所感染。公元前220xx年,刘邦做了皇帝,锦衣返回当年做泗水亭长的故乡时,回想铁马金戈,风云游荡的军旅生涯,禁不住涕泪涟涟,在筑的击节下唱出了那首留名千古的楚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返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且不论刘邦此时的心情如何,单就这诗的韵味来看,筑确实是很能表达西安人内心里那份深沉的感情的。西安人天性随意,心灵深处沉淀着旷久的野性和热情,就是走在田间小道上,他们也能从中发现舒解心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信天游就是其中一束灿烂的火源。他们把《诗经》里赋、比、兴的手法加以剪裁简化,用返朴归真的艺术形式,在空荡辽阔的黄土高原上放开嗓门就那么一吼,就会产生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至于安塞腰鼓,在此我不想多述。曾记得1990年北京亚运会安塞腰鼓大出风头,春节联欢晚会上,威风锣鼓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么一群身穿白褂子、头缠白头巾、手持大红旗的鼓手一阵惊天动地意气风发的演奏,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了。每当看到这种表演,听到这种振耳发聩的鼓音,我都激动不已。这种鲜活的激情,这种对人灵魂的深层触摸,这种万古不竭的生命力量,我想,除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激情澎湃的西安人之外,大概是再也无人能与之相提并论了吧!
  忘记了哪位外国人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安人把他们的高贵和尊严、热情和奔放,同样也凝固在了她那宏大无比的建筑上。西安城可以说是这种艺术的典型代表,她昭示着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一个东方泱泱大国金光四射的磅礴与辉煌。在唐诗中有长安百万家的诗句,据史料记载唐代的西安城面积为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的5倍,当时被欧洲描述为人心目中像天堂一样富丽堂皇和繁荣的拜占庭、威尼斯、佛罗伦萨与之相比,简直就是弹丸之地。古代西安就象金光闪射的显赫皇冠一样象征了东方帝国王朝的宏大气象和精神气度,她令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都城都黯然失色。也许是古代西安太繁华、太富庶了,她引得无数帝王神魂颠倒,梦想永享荣华富贵,他们在巨大华美的神明台上梦想着仙人指点,长生不老,有的甚至不惜巨力,派人飘洋过海寻找长生不死不药。但是历史是公正的,人之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容抵抗,长生不老之药不仅没能使他们长命永世,却恰恰被贻误了他们的卿卿性命。这不能说不是历史给这些帝王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西安的历史太浓厚太沉重,西安的大手笔太丰富太博大,随便列举一个地方,其硕大巍峨的光辉几乎都能照亮整个世界。行走在西安的巷道路旁,稍不小心,就可能会踩上一块记载着中华文明悠远历史的秦砖汉瓦;西安的风景名胜也太多&&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兴庆宫、凌云阁、曲江池、芙蓉园、乐游原、大明宫……数不尽数,书不尽书,让我在西安的那段时间里,无论在感官上,还是在精神上,我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前几年,贾平凹的一部《废都》曾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西安在风流独步了大约一千多年的时间之后,光艳夺目的关中帝王之都随着大唐荣光的消褪变得愈发老态龙钟,其具有世界主义精神气象的蓬勃朝气也渐渐暗淡下去了。西安人的那种傲慢与尊贵在家道没落中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滋长了些许的惆怅和失落,表现在精神文化上,则是对久往历史的深深依恋和现实中的痞化与不恭。《废都》也好,《废墟》也罢,西安的辉煌恐怕只有珍存在西安人的历史记忆里了。
  在即将离开西安的前几天,我刻意登上西安的古城墙,蓦然回首苍烟落日下的长安,虽然其仍不失那种磅礴与大气,但其富丽壮观的景象,已远非盛唐帝都之气象。穿过历史深邃的时空长廊、俯身拾起几块陈旧的画像石,关中的一切无不给人以美人迟暮之感。写到这里,我觉得有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不得不提起&&他就是唐代仙才幽迷的大诗人李商隐,他在当年登上乐游原眺望唐长安盛况空前的伟大气象时,曾给我们留下了四句平平淡淡的诗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抚今追昔,李商隐的这几句看似平淡的吟唱,仿佛冥冥之中对西安的气数和盛唐帝国的万事万物作了某种忧伤的暗示。也许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历史游戏和文明变更的轮回吧!
  昔日那个万商云集,世人朝拜尊养的经济文化圣地&&西安,在历史的暮色中渐渐褪却了荣光,她留在西安人心头的是沉甸甸的惆怅和无可奈何的喟叹,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新的西安城因其便利的交通枢纽地位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我想,再过苦干年,西安依旧会重温先人的伟大与辉煌。
古都西安行随笔篇二  对西安的最早认识是上中学的时候。当时除了上历史课学中国历史对古长安有所了解外,主要得益于我看过的二本书,《唐宫二十朝演义》和《杨玉环》。这二本书都是描写唐宫上层建筑和宫庭生活的小说,但从另一个测面也深刻地揭示了唐朝宫庭政治斗争。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用大量篇幅描写长安的风土人情,如华清池、骊山和长安城的繁荣景象。可以这样讲,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开放程度绝不亚于当今。也是夜夜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这二本书让我对西安有了很深的印象,也使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到今天。为此,我一直都有个梦想,那就是了解西安的历史和我们汉文化的发源。后来,我先后去过西安多次,准确的讲应该是路过西安多次,由于时间和工作原因,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对西安的了解仍停留在书本上。这次去更是走马观花了。但所幸的是,这次西安之行是驱车前往,行驶在西(安)&汉(中)高速路上,一路风光无限,尽收眼底。让我真正领略到了秦岭的雄姿、汉江的浩荡和西汉高速如长龙穿越于八百里秦川的雄伟壮观之景!而更让我赞叹的是,修建西汉高速公路的筑路工人、武警官兵人定胜天的气慨和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
  西安,一个充满神奇和活力的地方,走近它,你会为历史遗存的完美博大所震叹,又会为现代建设的勃勃生机所感慨!
  西安,古称长安,是当年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罗马哲人奥古斯都说过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象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变化。早在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西安的蓝田猿人为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20xx年。
  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川!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阿房宫,在骊山建造了规模特大.埋藏极为丰富的历史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古都西安行随笔篇三  前些天,出差去西安,一路的经历和见闻让我对很多问题思考颇深……
  我和单位同事们一行四人坐汽车去的西安,车行至灞桥区的香王镇时,高速路因为出现特大交通事故堵车了,我们在车上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见通车的迹象。据知情人说,今天可能通不了车。眼看天将黑,没办法我们只能徒步一公里从高速路到312国道搭便车。好不容易挡了一辆当地出租车,向前不过半里路,312国道竟然也堵车了。经司机多方打听了解,原来国道上在修路,车已经堵了几十里路,要从此过不知还要等到什么时侯。好在司机是当地人,忙把车掉过头,从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土路颠簸穿行。
  司机边开车,边给我们讲解路途村庄的情况。路过白鹿原时,司机指点着远处的一处村庄说:那里曾经是陈忠实的老家。一同事开玩笑说:晚上要是再走不了,我们就到陈忠实老家的村庄去借宿,也沾沾他的文气。 我们听了都大笑起来,一路的疲惫顿觉减轻很多。
  行车中,不知谁发了句感慨中国的交通怎么变成这样?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就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同事说:中国的高速路、公路、地铁一直都在修建,交通便利是解决了,可交通拥挤问题好像并没有减轻。 另一同事接口道:是啊,尽管公路建设在发展,可中国的车辆也在增加。所以交通拥挤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听了他们的对话,我不得不承认这些话的真实性。中国做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很小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大问题。就拿交通问题来说,每天公务车、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都在成倍增长。车辆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道路的建设,在这样增长速度的冲击下,我们总不能把所有耕地都变成公路。路修的再多、再宽能解决根本问题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司机也被我们热烈讨论所吸引,搭话道:西安堵车那才厉害呢,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堵车能把人头发都急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由中国交通问题讨论到中国社会其他问题。
  细想来,中国何止是交通堵塞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就业问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房价居高不下的问题……这些都是20xx年中国社会存在的显著问题。
  就业方面,据社科院资料显示,现在已经有四百万的农民工生存非常艰难。因为当今农民中工相当一部分是80后,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让他们回农村,他们没有耕地,在城市又很难找到工作。还有,大学生每年毕业600万左右,每年将近都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所以这两个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外,就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目前导致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医疗费用的增长,违规收费行为是很多医院的核算模式,部分指标与经济效益挂钩,所以医院的科室完全受利益的驱使,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分解项目、重复计费的问题屡见不鲜。同时,高价药品滥用、大型医疗器械使用的随意性,这些以药养医的行为也是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
  全国房价居高不下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不用多说,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们国家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吗?我想全国人都在关注,也都在思考。
  对于社会问题的种种忧虑,或许对我们这些小人物来说是杞人忧天,但这些问题哪个不是与我们息息相关?谈到这,车上的同行人都不禁黯然神伤。一直没有开口的领导一席话让我们茅塞顿开,他说:对于你们所经历和看到的社会问题,国家早都开始关注并实行改革了。尽管改革的路程很艰难,但国家一直在努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果说‘十一五’规划是为了‘国强’,那么‘十二五’规划就是帮助‘民富’。要相信党和国家的执政能力。只要国强民富了,这些问题都将不是问题。大家讨论时,都看到的是社会负面的东西,听到这正面的一席话,大家原本压抑的心里变的敞亮了些许,但愿他的话是正确的吧。
  一阵刹车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原来是到站了。走下车,西安已经夜幕降临,灯火通明的西安不夜城是无比壮观、辉煌。踩着亮丽的霓虹灯影,憧憬着祖国的美好未来,我深深的伸了个懒腰,顿觉一路的疲惫一扫而光,我发自心底的在默默祝福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