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回复: 0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3 00: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历史老师应该多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多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那么,来看看师哈哈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学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篇一  困惑之一:内容大、课时短几乎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部分的原因可能因为自己水平有限造成的,部分原因可能于吃不透新教材思想造成的,但是总有个疑问就是新教材据说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程度,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依这样编出来的教材种类不少。但似乎有一个问题在今天犹如杂货铺、超市一样的教材采购市场,各种版本的教材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形式也很自由,可就是没有形成教材的版本体系,每一科教材与其它科的教材之间缺少联系、缺少支持,于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最简单的资产阶级、资本、地主阶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最基本的历史名词学生到底能理解多少、但是类似这样的玩意太多了,我们的教材几乎是用政治化的语言写成,很抽象、很概括,很难理解。以前统一版本的教材还能有一个体系进行解决,在学科之间进行穿插处理、或是以不同的角度出现在不同科的教材中,最起码让学生能有多方面的理解。如果说早期版本的教材在这方面做的不好,而现在独立做战的各个军团根本就没有去做这样的工作。
  困惑之二:历史教学问题意识不够。我想大家对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推出的《百家讲坛》之一《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先生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一连几个为什么立即牵住了听众的心弦想弄清楚曹操的意图。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学校,历史课成了鸡肋,学校的领导不将历史课当回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职的、年老的、体弱多病的,使教历史成了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使历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问题意识正在悄然流失。
  历史教学缺少了个性解读。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和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来讲解,这两个问题教材上有明确的答案,教师根本不用讲解。处理这个问题时,教师不妨给学生阐述一下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首先从国际社会角度来看,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像美国、日本等一些一贯敌视我们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这些国家的支持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看,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人民所唾弃,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必将遗臭万年;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老师如果能从以上方面来讲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拓展,相信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困惑之四:缺少必要的史料教学,历史教学要论从史出,但历史教材本身好像并没有多少东西,可这些教材上所设置的许多问题好可怕,课后他们也开了很多的书单和网站名称,似乎这样可以满足一般学生的需要,也便于有兴趣的学生深入的研究。但这一些教材的编撰者可能忘记了在我国还有更多的学生身处穷困落后的地区,既没有图书馆的支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网络的支持。即使有的学校有图书馆,但由于没有编制,缺少人员去运作,教师备课都不能支持,还谈得上什么借阅。学生的学习只能靠这样一本概括性极强的课本,但好多的东西却很难在这些课本上找到,翻来复去,都只有那么一点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门课也就稀哩糊涂了。不知从何时起历史成了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我想教材的编制是不是有一点问题。如果教材上能够让学生自学的内容或多或少的印制在上面,对于那些设置的问题也有部分的资料进行补充,然后再加上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想来这样的话效果要好许多。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篇二  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历史观
  我们使用的旧教材体现的是片面的、教条的旧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在高校和中学最紧密的结合点&&高考命题这个环节上,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平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新时代要求和高考推动,迫使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跃进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xx年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素材,让学生在感知丰富、具体的史实过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随笔篇三  国的基础教育一直是为应试服务的,始终以高考为目标。所以,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之下,历史这门学科长期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
  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突出,很多时候,我们是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相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这些都是应试教育留下的病根。
  从教学结构来看,我们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和精神,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方进行的,由一定的人物扮演一定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个人物是英雄,学生茫茫然,似懂非懂,很明显情感教育在历史课堂上是落实的很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在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我实际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完全达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在课内课外下大功夫,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挖掘教材、多学习、多听课,在历史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更好的完成历史的教学工作。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历史学科的高考试卷体现出了新情境,新材料的特点,材料解析是高中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的主体形式,因材料解析题能够培养和考察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获得,培养学生对观点的归纳和提炼以及对文字的组织等多方面、深层次的能力,所以高考试卷对它是情有独终。因此史料教学越来越得到了高中教师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在今天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限的时间内应该怎样进行史料教学?因为并不是史料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用史料去证实去解析。我们进行史料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适合用史料教学去完成解读?因为毕竟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怎样取舍?这是今天我们应该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史料教学目的:
  通过史料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理清思路,提炼观点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论证能力。
  及史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
  二、课堂常见问题:
  1、史料堆积,占用大量时间,课堂任务完不成,效率低。
  2、展示史料,却不分析或者教师自己分析给出答案,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
  3、将史料教学的作用当成呈现教材各个叙述的一种引证,来让学生感受历史教材叙述的真实性,这些史料的地位是附属于课文内容之下的,只是帮助学生从课本中学到事实的一种附属品,仅仅是起到点缀的作用。
  日前听了岳麓版必修二的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课标要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者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1课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任务。在完成这部分内容时一共用了9则材料。第一部分材料为5则,用在了解决英国是否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的问题上;第二部分材料4则,用在了工厂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上,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看来,本节课的重点应该在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方面,课堂中的第二部分的4则材料是关于这个重点的,但再运用这些则材料时,因为前面的5则材料已经用了大量的时间,教师也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详细的分析这四则材料,因此仍然是由教师阅读材料,教师分析,教师得出答案,学生只是在不断的确认史实,能力并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
  在这里,教师用了大量的史料,却忽视了史料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即:培养学生能力。
  三、史料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史料的数量要适当。
  2、史料使用的环节要恰到好处。
  3、史料的分析过程应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论从史出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