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回复: 0

病句的类型及辨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22: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病句也是语文考试中爱考察的内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病句的类型及辨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位置不当 。多项定语的正确顺序一般可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① 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
  ② ②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动词及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表示性质的名词及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她是一位优秀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顺序是:她是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女(名词)教练。
  2、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复杂状语地排列顺序大致是:
  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②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③表示范围否定等的副词
  ④表示情态的形容词
  ⑤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确顺序是: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3、附加语的次序不符合一般习惯
  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许多应移到附近的后面)
  4、没有认清某一附加语的隶属关系,因而弄成张冠李戴了。
  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5、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虚词的位置不当。有些副词和连词是可以有几个位置的,必须在每个句子里把它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例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在如果之后)
  例如: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6、复句内分句次序混乱层次不清
  例如:胡庄第一年晚稻改种早稻,就获得了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了。(不但……而且表示的递进关系,应是首先不吃国家的供应粮了 ,然后才能向国家交售六万斤大米。)
  7、句子里的数量词表示不妥
  例如:解放前,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业人口是贫雇农。(中国农业人口移到约有之前,去掉的)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毛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主要分为: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怎么能浮现呢?应把品质改为形象)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了同学们积极自学的热情。(热情不能推动,应把热情改为积极性,或把推动改为激发)
  3、主语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怎么会是过程呢?应在世界后面加上一个词语如的发展)
  4、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同有关的成分不搭配
  例如: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从半空中倾泻下来。(显然乌云是不能倾泻的)
  5、定语、状语、补语同中心词不搭配
  例如:①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上,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不能受定语数万名修饰,应把人群改为群众
  ②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状语稍微与中心词深思矛盾,应把深思改为动动脑筋)
  ③司马文化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补语丰满应改为丰富)
  6、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有两种改法:①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②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7、肯定与否定不搭配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原意应是谁都想象的出)
  8、总提与分承前后不搭配。总提分承是指同一个句子中,前边提起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后边分别加以说明或补充时,必须按照开头的排列顺序,不能颠三倒四,前后相悖。
  例如: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应是理论上做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做详细的规定)
三、句子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对于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对
  于)
  2、缺谓语:
  例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例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的不是喂猪而应是经验,原句缺宾语。
  4、缺必要的定语
  例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付出了劳动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吗?显然不对,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缺定语艰辛)
  5、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用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是三个班每班开三门课,还是三个班共开三门课不清楚,少状语,应在开设前面加状语分别或共)
四、句子成分赘余或重复  1、堆砌
  例如:要考虑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事业。(环境应删去。
  2、重复
  例如: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不知不觉就走了三里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4、应删去的字
  例如: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了,而是下跌稳定了。)
五、句子结构混乱杂揉  1、举棋不定,把一种格式的前一部分同另一种格式的后&部分混杂在一起,不伦不类
  例如: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把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子混在一起)
  2、藕断丝连,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应把这句话作为后一句话的起头,这样就出现了不恰当的合并。
  例如: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起,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去说另一句,造成前后脱节。
  例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就怎么样?不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
  4、反客为主,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不清。
  例如: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
  5、结构含混
  例如: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作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作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就应改作近几年来曾提倡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如: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专门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该是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4、主客倒置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5、不合事理
  例如: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之中。(除夕之夜哪来的皓月呢?)
七、语句歧义  句子总是用在特定的语境里,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该句的语言表达就不清楚明白,难以让人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称为歧义。歧义句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一).某个词语在句子里同别的哪些词语发生关系不明确,因而造成歧义,它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数量词语的位置摆的不对,它同后面两个名词都有偏正关系造成歧义:
  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三个报社还是三个记者?)
  消除歧义方法:①调换顺序,把三个调到记者前面;
  ②改数量词,把三个改成三位或三家
  2.同联合短语发生关系的词,有的只同联合短语中的一部分词发生关系,有的同整个联合短语发生关系,如果不明确就要产生歧义。
  北京和天津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下雨的地方是北京全部和天津的一部分,还是北京的一部分和天津的一部分?)
  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调换顺序,把北京调到天津的部分地区之后,
  ②明确范围,在北京之后加的部分地区
  3、一个短语既可以是动宾短语,又可以看成偏正短语该短语有歧义
  学习文件 (这个短语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看成偏正短语)
  消除歧义的方法:在该短语的前面加一个数量词一份或在文件前加一次
  4、词语与词语的承接关系不明
  那个刚来不久的人谁都瞧不起。
  (刚来不久的人瞧不起别人,还是别人瞧不起刚来不久的人)
  消除歧义的方法:①调换语序,谁都瞧不起那个刚来不久的人。
  ② 那个刚来不久的人瞧不起任何人。
  (二)不该省略的成分省略了,致使句子产生歧义
  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的是李大伯,还是孩子们?)
  消除歧义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在一来到的前面加上孩子们
  (三)有些句子,在结构上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结构就不一样,也要产生歧义。
  咱们的教育经费部分自给。(是教育经费全部自给,还是部分自给?)
  消除歧义的方法:①加标点,在经费后加逗号。
  ②在停顿之后再加限制词全部
  (四)有些动词,如通知、培养、关心、请、约、要、骂等词语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性的词语作它的主语或宾语,当它们在句子中出现时,可能产生歧义。
  通知的人还没回来。(谁没回来?去通知的人,还是被通知的人?)
  消除歧义的方法:在通知前 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或在通知后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
  (五)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也要产生歧义。汉语里的实词甚至虚词有不少是多义的,运用时应注意语境的限制,如果不留心制约,就会造成误解。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是一个多义短语,是报告上级核销,还是灯泡用坏作废?)
  消除歧义的方法 :在报销前加限制词语到财务处或用坏
  (六)读音不同而造成歧义。现代汉语有许多字是多音字,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如果读音不明确,就会造成歧义,
  甲方还欠款四千万。(还是多音多义字,可读 hai  和 huan两个读音,音不同,义就不同,这就使得该句产生歧义:有四千万没还,还是已还了四千万?)
  消除歧义的方法:明确语境,①在还后面加乙方,②在欠后加乙方
  (七)施动关系与受动关系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我去开刀。 (我是开刀这一动作的承受者,还是发出者?)
  消除歧义的方法:明确动作的施动与受动关系,在开刀前加给病人或接受。
  (八)轻重音不同而造成歧义
  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就重读,言其少;一天重读言其多。)
  消除歧义的方法:补充语境,①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真多。 ②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真少。
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二、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有毛病,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三、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是按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四、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 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恰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