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回复: 0

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及评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00: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似曾相识题又来
  湖北夷陵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曹书德
  今年高考作文题给出的材料是尽人皆知的“智子疑邻”故事。要求跟去年一样,连续提了两个问题,然后引出“话题”。“注意”也同往年一样,“一限三自”(内容限话题以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有这些,都应是考生“似曾相识”的。
  可不同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话题的限制性超过了历年的命题。
  “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泛感情的事情;“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亲疏”二字可以说是题眼。
  其次,同往年相比,命题也给了一定的立意自由:考生既可以否定这种因“感情亲疏”导致的思维模式,如现实中的任人惟亲、以亲疏关系判断一切等等;也可以肯定“感情亲疏”对认知的积极意义,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亲近之情引导审美意识等等。文章的主题,比起往年比较单一的“诚信不可抛”、“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心灵选择助人”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
  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一“紧”一“松”:话题进一步“收紧”,而主题却在“放松”。
  但是,给话题添加这么多的限制实在有些为难考生。又是“感情”又是“亲疏”又是“认知”,而且还要把这几者结合起来,相当一部分考生是很难驾驭的。话题限制多了,不说是让人走死胡同,但肯定是个很窄的巷子。
  高考作文一直把价值观、道德观放在突出的位置,立意压倒一切的倾向带来了许多弊端。今年的作文立意尽管不直奔道德观,但哲理意味浓郁,考生对“情感亲疏”和“事物认知”关系的认识水平高低将决定文章立意优劣,语言表达的地位仍未得到有效重视,这也许还是遗憾。
  北京卷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喜与忧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韩军
  “转折”这个话题,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适合考生的话题:学生可以从自我人生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广泛地谈“转折”。
  也就是说,考生们拿到这个话题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思维是非常容易展开的,思路是非常广泛的。
  容易展开思路,就容易点燃考生的写作热情。这是喜。但也有忧。
  去年的北京高考作文话题是“规则”,今年是“转折”。这两个话题,大家一眼就看出,去年所针对的背景是韩国世界杯足球赛和中国加入WTO,而今年所针对的背景,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由第三代向第四代“转折”,或者非典危局肯定会过去,历史会有新转折、新转机。
  我的“忧”正在于此。去年和今年的话题内容大体都被我“猜中”了。我相信,同样猜中的还大有人在。
  如果,出题人出的题目比较容易让人猜中,那么考试的意义就不大了。
  问题的关键是,作文题目为什么容易被猜中呢?就是因为出题人太喜欢跟着热点走,跟着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方方面面的热点跑。
  跟着热点跑其实也未尝不可,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是我要说,跟着热点跑,似应跟得远一点,婉曲一点,不应太直白、太切近。
  上海卷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一道体现开放精神和素质教育的作文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黄玉峰
  这几年,高考作文题虽然有了很大的开放度,题目越来越能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但总体上说,还受着较大的限制。比如2002年《面向大海》《心灵的选择》或局限于一种心态,或涉及道德范畴,指向性较强。而“杂”这个话题,比过去更开放,更少约束,更重思辨,更重文化底蕴,更能拉开差距,体现出考生的真实水平。
  从内容上讲,“杂”可以反映人的素质,它体现了学问的广博。古人云:“博观而约取”,这个“博”也就是杂。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强调专。强调深,而忽视了“博”,忽视了“杂”,忽视了“多元”。其实,即使是科学研究,如今也讲究“边缘化”,也讲一点杂。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杂”和“窄”的关系,对教育进行反思。
  文章还可以写“杂”和“专”的关系,“博”和“精”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中,体现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从形式上讲,这个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某件事,某个经历,写出“杂之美”;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杂”的理解,阐述“杂之理”;更可以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写出“杂之趣”。
  我认为,这个题目出得好,还在于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题目并不大,却可以小见大。使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比起2000年上海卷“世博会”,2001年上海卷关于文化传统的话题,都更能自由发挥。但发挥得如何,要看考生的学问根底,看他们的知识面、阅读面,看他们对生活、对社会的关心和理解的程度。
  “变”是作文题的生命线,近几年来,上海的作文题不断变化,使考生难以猜题押题,从而促使其在读书、写作、做人这些根本问题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道作文题就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