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回复: 0

2020年高考作文指导:考场值得借鉴的三大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 00: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加强了对写作中思维力度、对考生思辨性的考查,小编收集了考场值得借鉴的三大策略,欢迎阅读。
1、读关系  例:北京卷
  有一首歌唱道: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给我希望。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向远方。
  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题材不限。
  阅读此题时,首先应该读出引题中的四句歌词与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间是何关系,仅仅是引出关系吗?引题中四句歌词实际上是界定出翅膀的基本内涵与意义。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中的翅膀可以带我飞,可以给我希望,可以飞向远方。张韶涵的原词很长,命题者在其中精心则选了四句,且将原作中的飞过远方改作题干上的飞向远方。这样精心的修改,显然更契合高中毕业生的内心状况。阅读题干后,明确引题与具体写作要求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翅膀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便清楚了。题中的翅膀,是一种不断引领我、促动我、帮助我走向前方、获取成功的力量。如果命题删掉引题中的5个句子,不但题目显得突兀,而且翅膀的基本内涵就混沌模糊了。
  例:山东卷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短短的5个字,读起来却不简单。5个字间包孕着复杂的隐喻关系。春是青的条件、机遇:青是春导致的结果、状态。在中国文化中,春、青都是美好蓬勃的形象,因此,如果这两个关键字被赋予了恶性意义,便不妥当。春与草强调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草是变化的对象,是文题的主体。草变青,显性的条件是春的降临;而隐形的条件则是草要有生命和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自青是不需人为干涉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协调不同的侧重点,该文的一些基本思路举隅如是:
  ①春来草自青,任何自然规律、历史规律都是奔腾向前,不容抗拒的,或许可得一时之逞,但终究会败亡。(侧重在不可抗拒上)
  ②事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加以人为干涉,条件一旦成熟,春天一旦降临,草儿自会泛青,情况就会得到好转。(侧重在不要人为干涉上)
  ③面对险恶的环境,我们该向草儿一般,深深扎根,抓牢土地;这样一旦春临,自然就会冲破严寒,青青葱葱,充满生机。(侧重在草的努力上)
  ④春来,草自然而然便会青:环境、机遇等条件至关重要,人们应该在春来上多着力,而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希望草去青;条件不成熟,纵使主观努力,终是枉然。(侧重在春来这个条件上)
  ⑤春来草自青是一幅蓬勃、富有生机的春景图,也是一张富含人生启迪意义与生命哲思的隽永画幅,可给人类多方启示。(侧重在图画本身及其对人的启发上)
  题干中的文字是精粹实用的,字字千钧,读不懂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读不懂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题目的写作要求与写作重点。
2、读关键句  例:全国Ⅲ
  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②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③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首先是三个材料,第一则材料可概括为:环境造人;第二则材料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第三则材料讲的是:激励机制。接下来是针对三则材料的一段综述: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这句话是写作的核心,它提示考生可就以上三个材料写,亦可超越以上三个材料,另起炉灶;但要探讨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脱离此含义。读懂了此关键句,写作就进退自如了。
  例:江西卷
  今年3月25日,在国人的强烈反对声中,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在巴黎拍卖。某艺术公司总经理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
  对此,舆论一片哗然。有人称其为民族英雄,有人认为这是恶意破坏规则,还有人认为……
  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考生面对此题,会产生两大迷惑。其一,依据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题干可提取出三个角度:佳士得、蔡铭超、舆论。三个角度可以随意自选吗,还是只能就其中之一发表看法?其二,是就材料本身展开评价,还是可以由材料引开去?就材料引开去,可以谈规则,谈诚信,谈做事的方法等。这两大迷惑的解决必须靠读关键句。文内的关键句是:你对蔡铭超的行为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这句关键语,让角度唯一化,只能就蔡铭超的角度谈;这句关键语,告诉考生不能就材料引发开去,应该对蔡铭超行为本身进行评价,不能只是将蔡铭超作为文内一个论据处理。文内可以出现其它材料,但这些材料一定是为了进一步帮助说明蔡铭超行为的合理性或荒谬性的。从题干结构上看,此题第一段介绍矛盾双方情况,二段重在舆论评价,第三段实则已是写作要求。但因第四段标有明确的要求二字,所以第三段这一最重要的写作要求反而易被考生忽略。读不出关键句,此题必败。
  许多作文题,都有关键句。关键句是文题进行开放与限定最主要的依据。
3.读主线  例:全国卷Ⅱ
  ①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看到的都是红色的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的,他感到自己的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他发表了《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病症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②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小时,试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产品开发带动了一个新的产业。
  ③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但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洗衣技术。
  要求找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整个题干四段话:前三段是材料,文字量超过了300字,类似一篇小型阅读题;最后一段是具体写作要求。命题者要求考生找准角度,可表面上看,三则故事里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各不相干,角度何在?此类题型寻找角度的方法又与一般类型的新材料作文(09年全国Ⅰ卷)有所不同。角度找不准,自然无法明确立意。表面看似无关的几则材料,实则必有一条主线贯穿其间。这条主线就是这几则材料放置一处的合理内在逻辑。找到主线,角度自然就有了。贯穿这三则材料的那条主线是: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善抓机遇,勤于思考&&敢于创造,终获成功。每则故事都是按照这样的主线发展的。读出主线后,如从他们都善于从生活的困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角度去立意,可以有:①只要勤于思考,坏事便可转变为好事;②逆境中当求思求变;③思考与坚持是走出困境最有效的方法;④危机有时就是机遇;⑤谈急中生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