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主要地形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09: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  ,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 。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教学难点 〉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板书)一、四大高原(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板书)地形区名称     全国的位置     分界线     所在阶梯     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总结板书)西南部    昆仑—祁连—横断—喜山    一级     青、藏,川西部(学生活动)按上述方法读图,将另外三个大高原的位置读出,并完成笔记(教师总结并演示计算机课件)课件演示过程同“青藏高原”,略。如学校生源较好,也可由学生来完成此环节。(讲述)这四大高原虽然在地形类型上同属高原,但地表特征却有很大差异。看一段影像资料。(演示课件——四大高原)(学生活动)观看课件并总结四大高原的特点。(总结板书)地形特点,(划书)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面坦荡、一望无际;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峰岭众多、地面崎岖。(讲述)在西部还分布有我国的四大盆地(关于四大盆地的位置的教学过程 同四大高原,这里不再重复)(讲述)四大盆地按其特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四川盆地,降水丰沛,是典型的湿润盆地,内部为丘陵、平原。其他三大盆地为一类,是典型的内陆盆地,降水稀少,内部为广阔的沙漠、戈壁。但它们也不完全相同(具体讲述内容见教材,略)。(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国在我国山脉分布图中,又添加上了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范围,从图中可看出:高原、盆地主要集中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上的地形区呢,我们下一节课学习。(反馈练习)补充完成笔记内容。
[板书设计 ]
[TR][TD]地形区名称[TD]全国位置[TD]分界线  [TD]所在阶梯[TD]所在省区[TD]  地形特点[/TR][TR][TD]青藏高原[TD]西南部[TD]昆仑—祁连—横断—喜山[TD]一[TD]青、藏,川西部[TD]4000米以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TR][TR][TD]内蒙古高原[TD]北部[TD]大兴安岭—长城—祁连[TD]二[TD]内蒙古大甘、宁、冀部分部,[TD]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一望无际[/TR][TR][TD]黄土高原[TD]华北[TD]太行—秦岭—祁连—长城[TD]二[TD]晋、陕、甘宁部分[TD]1500米左右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TR][TR][TD]云贵高原[TD]西南部[TD]横断山脉东南[TD]二[TD]云东部,贵大部[TD]1000—2000米峰岭众多、地面崎岖[/TR][TR][TD]准噶尔盆地[TD]西北部[TD]阿尔泰、天山之间[TD]二[TD]新北部[TD]  内部平坦,多沙漠、戈壁,边缘有绿洲[/TR][TR][TD]塔里木盆地[TD]西北部[TD]天山、昆仑山  之间[TD]二[TD]新南部[TD]  我国最大的盆地,内部为最大的沙漠、边缘有绿洲[/TR][TR][TD]柴搭木盆地[TD]西部[TD]阿尔金—祁连—昆仑[TD]一[TD]青西北部[TD]我国最高的盆地,内部多戈壁、沙漠、沼泽、盐湖[/TR][TR][TD]四川盆地[TD]西南部[TD]横断—云贵—巫山—大巴山[TD]二[TD]川、渝[TD]内部为低山、丘陵、平原[/TR]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教学难点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学过程 〉(引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集中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板书)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活动)按上节课的板书所提出的项目要求,继续读图查找三大平原的位置,同时按要求完成笔记。(总结讲述,演示课件)三大平原。教学过程 、演示方法同“青藏高原”,讲述内容见教材,略。(讲述)三大平原在地表形态上也具有各自的典型特点,我们看录像,观察特点。(演示课件)三大平原的特点。(学生活动)观看后,归纳概况三大平原的地形特点。(总结板书)200米以下,地势坦荡、 沃野千里               50米以下,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讲述)在第三级阶梯上,还散布着一些丘陵。(学生活动)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主要丘陵。(演示课件)主要丘陵。(讲述)在这些丘陵中,我们选出一个做为重点剖析,这就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江南丘陵。(板书)江南丘陵(学生活动)读图分析江南丘陵的位置,同时完成笔记,之后读图自学江南丘陵的特点和利用。(总结板书)200——500米,多著名景区。(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盆地分布广泛,而平原面积十分有限,仅占全国的12%,且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平原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优势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也是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城镇集中的经济繁荣地区。相比之下,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等条件不利,但其资源丰富,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国家目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为了开发西部的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变广大西部山区的落后状况。(反馈练习)把我国的填注到填充图册练习中。〈设计思想〉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必须通过读图来获得,但学生读图时往往没有方法,没有目的,所以读图前应以板书的形势把读图的具体要求、内容展示给学生,随后再由老师引导分析青藏高原的位置,这样在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另外三个高原,学生读图时的目的性很强,读图方法也逐渐掌握了。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加强记忆效果,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演示,把静止的图转变为动态的,使知识按顺序、逐层次出现在画面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内容可只总结一例,其余空项当做反馈练习或课下作业 来完成,还可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板书设计 〉
[TR][TD]地形区名称[TD]全国位置[TD]分界线[TD]所在阶梯[TD]所在省区[TD]地形特点[/TR][TR][TD]东北平原[TD]东北[TD]大小兴安岭—长白山[TD]三[TD]黑、吉、辽内蒙古东北[TD]200米以下,地势坦荡沃野千里[/TR][TR][TD]华北平原[TD]华北[TD]燕山—太行— 淮河[TD]三[TD]冀、鲁、京、津豫东,苏、皖北[TD]50米以下,地势平坦一望无际[/TR][TR][TD]长江中下游平原[TD]东南部[TD]巫山以东[TD]三[TD]鄂,湘,皖,赣,苏,浙部分,沪[TD]10米左右,河湖众多“鱼米之乡”[/TR][TR][TD]江南丘陵[TD]东南部[TD]长江—雪峰—南岭—武夷[TD]三[TD]湘、赣大部,皖南[TD]200—500米  多著名景区[/TR]

  探究活动 将学生分组,在教学过程 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思考、讨论:
1、观察青藏高原山的山脉,它们大多为何种走向?为什么?
2、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水对地表形态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想一想,水对黄土高原地形特点的形成有怎样的影响?水对塔里木盆地地形特点的形成又有怎样的影响?
3、说明我国人口分布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总结。

  • 主要地形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