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回复: 0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导学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4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环节 活动内容 我的教案 集备反思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了解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初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比较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差异,说出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体会人地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习
重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习
难点 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与
交流
观察

发现
学习借鉴
比较

探究
比较

探究
[多媒体情境导入]:
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地理景观也就有所不同。
[教师点拨]:p2课本上四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请同学们对照p3地图,在四幅景观图片上填写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新授:(板书)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将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
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诊断提问]:??]: 同学们简单的画个“十字” 型或手写体“x”型,在空白处写上①.②.③.④ ,用来记忆四大地理区域。在两条线上标注a.b.c作为区域分界线,在线上填写出主要的山脉并分析各自的划分依据。
[启发式讲述]:同学们刚才描绘的界线a就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的北段,这里是什么山?(大兴安岭)其实这条界线是由五个山脉组成的,你还能记得吗?(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五个山脉是夏季风所能影响的最远地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界线a的确定依据是?(夏季风能否影响)
[启发式讲述]:界线b是秦岭——淮河一线,它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这两侧的气温和降水有明显的差异,山脉两侧气候有显著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界线b的确定依据是?(气温和降水,也就是气候。)
[启发式讲述]:青藏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几阶梯?(第一阶梯),它周围有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等围绕,这些山脉也是我国哪两个阶梯的分界线?(第一和第二阶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界线c的确定依据是?(地势)
[教师强调]:由此我们看出,四大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气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进行的。 学生观看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图片。
第一幅景观是沙漠,分布在我国的西北。
第二幅景观是林海雪原,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第三幅景观是高寒牧场,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第四幅景观是水田,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共2页,当前第1页12
  •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导学案
    学生在p2课本填写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
      学生观看地图,在课本上标注a b c三条界线并描画一遍,观察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
    学生
    学生得出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季风因素。
    学生观看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量图
    学生得出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
    学生观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
    学生得出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势因素。
    通过观看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有进行区域划分的必要。
    通过图片观看和区域名称的填写,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区域地理位置的落实。  衔接

    过渡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我们来具体学习一下。  
    比较

    探究
    分析

    归纳
    新授:(板书)
    二、秦岭——淮河一线
    多媒体展示图片秦岭印象
    [教师讲述]:秦岭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
    共2页,当前第2页12
  •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导学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