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回复: 0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说课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 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加上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 基本经济制度 ), 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 , 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 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 , 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 能否理顺分配关系 , 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 , 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 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完善分配体系 , 理顺分配关系。所以 , 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 , 所以本节内容总的教学思路是 : 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条主线 ,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功能 ,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既有学生的阅读讨论 , 又有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延伸;既有图表的直观展示 , 又有抽象的演绎推理 ;既有教师的情景设置、设疑促思 , 又有学生的分析思考、练习巩固 ; 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 , 又有扩展视野、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 , 而且还有促使学生关心社会 , 理解党的政策等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总之 , 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双方的互动 .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高考要求简析)
该考点主要涉及的内容 :
①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
②在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 ,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③对各种具体的分配形式的认识。
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能力:迁移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重点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四、教学难点
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活动:阅读?——讨论——计算——比较
     2、课外活动:了解家里的各种分配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例,帮助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七、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中的引导、点拨、启发与学生阅读、思考、回答相结合。
八、学习指导:
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九、导读提示:
1.我们这里学习的按劳分配,其前提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决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经济条件有哪些?
3.说一说我国目前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哪些分配方式?共15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什么不同?
    5.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些具体形式?你能说出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吗?
    6.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如何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7.为什么说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8.归纳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十、课堂讨论题: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正确处理分配关系的目标。而xx大报告却进一步明确指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矛盾吗?为什么?
    十一:课时安排
    一课时
    十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
    某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和奖金,并且在分配上实行向效率高、创利多的车间和工人倾斜。近几年来,该公司转为股份公司,职工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还按股份分红。最后有位技术员将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投入该公司入股,获得大额股红收入。
    教师提问: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并贯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二)讲授新课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板书)(多媒体显示)
    (一)、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多媒体显示)
    教师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1. 什么是按劳分配 ? ( 板书〉
         [生]学生看书回答: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 :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 ,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 实行多劳多得 , 少劳少得。
    [ 师 ] 理解按劳分配 , 要注意以下几点 :
    第一 , 按劳分配是与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 ,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 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和前提。从理论上讲 , 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和制约着分配的性质和份额。在公 有制条件下 , 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 共同进行生产劳动 , 也必然共同占有劳动成果 ,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然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在其他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 诸如外企和私营企业雇员的工资、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都不属于按劳分配。
    第二 , 对个人消费品进行分配的客观依据是劳动 ,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 多劳多得 , 少劳少得(结果) , 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这里要注意两点 , 一是按劳分配并不承诺劳动者可以同等程度或同步富裕起来 , 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就要反对平均主义分配 , 因为劳动者个体在智力、体力、技能、工作态度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 因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当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时 , 劳动者收人上的差异可以起到奖勤罚懒 , 鼓励先进 , 激励后进的作 用 , 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潜能和积极性 , 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二是我们坚持按劳分配 , 但又不能片面强调物质奖励原则 , 劳动者应该有自觉奉献的精神 , 不能按酬付劳。共15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 , 按劳分配并不承诺等量劳动会取得等量报酬 , 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企业既是劳动者的联合体 , 又是独 立的商品生产者 , 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在市场上顺利售出 , 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时 , 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 也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时 ,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比较大的根本原因。为此 , 劳动者必须从切身利益出发 , 关心爱护企业 , 发挥主人翁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体现劳动者权利和义  务的一致性。 ( 这一点可根据教学实际 , 有选择地向学生讲解 )
    第四 , 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 即是消费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
    2.实行按劳分配 , 有何作用呢 ?
    [ 生 ] 由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贯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 所以会激 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提高劳动技能的主动性 , 从而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师 ] 相反 , 如果搞平均 , 干和不干一个样、于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 还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呵 ? 如果不能 , 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 请同学们议一议。
    〈学生议论、发言 )
    〔生 ] 平均主义必然养 “懒汉”, 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
    [ 生 ] 在一个社会中 , 如果人人都没有劳动热情 , 都不愿多付出劳动 , 这个社会是没有前途的。 [ 师 ] 我再补充一点 ,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性因素、能动性因素 , 如果分配制度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 表明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 最终必然是经济衰落 , 导致普遍的贫穷。 可见 , 平均主义要不得 , 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 多媒体显示 , 以帮助学生把刚学的内容梳理清楚 )
    地位 : 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 :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 , 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 社会以劳动为尺度 , 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 实行多劳多得 , 少劳少得。
                 作用:  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会激发劳动者的劳动极性 ,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 ,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关于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看课本第44页第4段,将此内容做上记号后记忆两遍。教师帮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个问题:(1)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在其他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劳动者直接为自己或为其他个人提供的劳动,也不能作为按劳分配的依据。(2)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它同不劳而获和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必然性)
              第一、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共15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还  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第三、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特点);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只是谋生的手段(性质)。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的差别,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是按劳分配。
         教师设疑:如果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回答后 教师小结:“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是平均主义的表现。平均主义必然养“懒汉”,导致人人都不努力工作。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人人都没有劳动热情,都不愿意付出劳动,这个社会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个体性因素,是能动性因素。分配制度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就表明它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导致普遍贫穷。
    [ 师 ] 过渡: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在公有制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 但按劳分配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还存在其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二)、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 p45, 找一找还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
    [ 生 ] 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 多媒体显示 )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
    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展示课件:
    某3口之家的家庭XX年7月份的收入共6258元。其中,1人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
    收入600元;1人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700元;1人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900元;此外,还有股票交易收入1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另外,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做夜市收入1200元。
    教师提问:在该家庭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是多少?其他分配方式收入的是多少?其他分配方式有哪些?
    学生计算、回答后教师小结:该家庭的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是1300元,其他分配方式收入的是6158元。其他分配方式有: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多媒体显示)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45页第3段文字后回答: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
    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三: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按劳分配的比较表            
         名 称
    项目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
    成果分配 按劳分配
    不同点 所有制  基础不同 非公有制 公有制
    分配方式不同 是自己的劳动成果 社会将个人消费品分配给劳动者
    分配的客体不同 不只是用于个人分配 个人消费品
    相 同 点 (1)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共15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合法收入都受国家保护
    2.生产要素分配      (多媒体显示)
    按生产要素分配 ,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生产要素 ?( 设问 ) 所谓生产要素是指为了进行社 会生产经营而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 包括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其次要了解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形式 , 包括…
    生 ( 迫不及待 ):按资本要素分配 ,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 按土地要素分配 , 按劳动要素分配 , 按管理要素分配。
    展示课件:
    上海汉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与4位博士合办昆明博赛科技有限公司。汉股注册300万有形资产,只占公司股份的60%,而4位年轻博士的`“无形资产”`----技术则有另外的40%的股份,这一举动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股本与国有资本的结合。
        展示课件;
        画面:股票市场交易场面。
        教师提问:材料中的4位博士将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从股票交易中获得的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材料中的4位博士将按技术要素分配方式取得收入,从股票交  易中获得的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除此之外,还有凭借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获得的个人收入。另外还有;
    3.关于福利性分配和保障性分配到第四课我们再详细学习。
    (1)福利性分配`       (多媒体显示)
    (2)社会保障收入     (多媒体显示)
    ( 多媒体显示〉练习:
    李四一家五口人 , 李四本人承包了责任田 , 完成上缴农业税之后 , 收人不错 ; 李四的妻子开了个小店 , 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 ; 李四的儿子是售货员 , 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 , 还炒股 , 赚了不少钱; 李四的女儿是工程师 , 她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 , 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 ; 李四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人。请同学们议一议 , 李家五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
    ( 学生议论、发言 )
    [ 生甲 ] 李四承包责任田的税后收人属个体劳动所得 , 李四儿子的工资、奖金、津贴属按劳分配收入。
    [ 生乙 ] 李四的妻子开小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
    [ 生丙 ] 李四儿子的炒股收入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 生丁 ] 李四女儿给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的报酬属于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
    [ 生戊 ] 李四母亲靠出租房屋得到的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
    [ 师 ]( 评价引导〉 : 同学们的分析大都正确 , 唯有一点:李四承包责任田的税后收入是个体劳动所得吗 ? 要知道 , 所有制性质决定和制约着分配的性质 , 个体劳动所得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 而我自农村是什么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呢 ?([ 生 ] 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 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应该是一一
    [ 生甲 ] 老师 , 我明白了 , 应该是按劳分配。
    [ 师 ] 现在请你找一下出错的原因。
    [ 生甲 ] 我忽略了这样一点:农民承包土地后 , 拥有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 而非所有权。既然所有权仍属集体 , 那么当然农村经济属集体经济性质 , 与此相联系的分配方式自然是按劳分配。我刚才的回答就没想到这些。
    [ 师 ] 现在明白了 , 这也不迟呀 ! 希望全体同学都要注意。请同学们再看一组材料。共15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一 : 王某辞去职务到一家外资企业打工 , 月薪是 3500 元人民币。
    材料二 : 某股份有限公司高薪聘请总经理 , 尽管许诺年薪 100 万元人民币 , 但久寻未果。
    [ 师 ] 久寻未果 , 令人深思。但如果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么这 100 万元年薪和材料一中王某的 3500 元月薪属于何种分配呢 ?
    [ 生 ](对照课文内容): 王某的收入属按劳动要素分配 , 总经理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
    [ 师 ]( 评价过渡 ):是的。那么 , 由这么多分配方式构成的分配制度到底叫什么呢 ?
    [ 生 ] 我国现阶段采取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师 ] 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 ,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劳 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那么 , 为什么在我国现阶段 , 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呢 ?
    注意一:正确认识我国 " 分配方式 " 应克服的误区
    误区一 : 劳动收入等于按劳分配收入。
    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但是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人。例如 ,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劳动收入,但不是按劳分配收入。因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 而个体劳动所得是同个体私有制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误区二 : 凡是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 , 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一种可能 , 但不能说凡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就是按劳分配 。 例如 , 过去我国实行的 " 平均主义 " 的分配方式尽管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 , 但它无视劳动的差别 ,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 , 劳与酬脱节 , 收人的多少没有体现劳动的差别。它不是按劳分配 , 而是与按劳分配相对立的一种分配方式。
    误区三 : 凡是工资收人都属于按劳分配。
    这要作具体分析 , 在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中普遍实行的工资制是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除工资外还 有奖金、津贴等额外报酬作为补充。但在私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中 , 劳动者的工资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 反映了雇主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误区四 : 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
    非劳动收人是相对于劳动收入而言的。目前在我国的非劳动收人中有的是剥削收入。例如 , 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的私营企业和外国投资者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而获得的收人。有的却不是剥削收人 , 如债券的利息收入 ,股票的股息收入 , 虽然不属于按劳分配 , 但也不是剥削收人。由此可见 , 剥削收入一定是非劳动收入 , 但非劳  动收入不一定是剥削收入。
    误区五: 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是一回事。
    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属于投资分配 , 二者不同的是 : 按资本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 " 三资 " 企业中的私营企业主和外商投资者按 资本的多少来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它属于剥削收入。按资金分配一般是指 我国公民购买股票、债券获得的股息、利息 , 出租财产获得的租金以及银行储蓄所得的利息等 , 它不是剥削收入。共15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注意二:关于合法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xx大报告明确指出 :"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
    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 报酣。从城镇看 , 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 组织中从业人员 , 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入 , 包括工资、资金及各种津贴、补贴等。从农村看 , 劳动收 入是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 , 包括出售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 , 其中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 , 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 , 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
    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 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 , 只要不 违法 , 就是合法收入。
    如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
    首先要从法律上界定收入的合法与非法。非法收入包括通过权钱交易、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 制假售假等非法手段获得的收入 , 对这样的非法收入要予以打击、取绪和清缴。
    其次 , 要明确获取非劳动收入合法有效的途径 .。 如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及其相关法规政策 , 草明确规定科技成果可以折合成技术股 , 获得相应原 股份分红收入 , 或者按科技成果收入的一定比例提成 , 提取这部分收人直接支付给科技人员。资本、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也已经或正在制定相关法 律法规或政策。
    第三 , 要从制度上予以保证。保护合法的劳动收 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 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 建立并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 , 社会主义建设者包括工人、农民、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机关干部以及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都能通过辛勤劳动 , 合法经营获得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 法的非劳动收入 , 使大家都富起来。
    过渡:上面我们分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请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多媒体显示)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分配方式是所有制的实现。)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
    请一位同学把表示映射关系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后再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义之间建立类似的关系。
    展示课件: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意义共15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强调:这样做使我们思考问题更有条理、思路更清晰,从而有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能力。
    (3)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因此,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提问: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会不会改变?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由于我国现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是由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而且,归根到底,这种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由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状况决定的。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生产力不发达,将是我国很长一个历史时期的国情。因此,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4)实践证明 , 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这种分配制度的结果必然会造成收入差别 , 但由于土地公有 ,不能买卖 , 所以地主阶级不会产生 , 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 , 只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如:60年代的生产责任制是 " 包产到队 , 定产到田 , 责任到人 "(即部分责任制)确实高效 , 能够高幅度增产 ,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0 年代开始的责任制 , 是经营管理中的全部责任制 , 联产承包 , 多劳多得 .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三)[ 课堂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在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主要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
    (四)板书设计
    含义 ——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前提----公有制   
    按 劳 分 配     必然性    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
    (主体)                直接原因——劳动性质和特点
                                               意义共15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他分配方式
    福利性分配
    社会保障分配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客观必然性      由所有制结构决定
    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十三、知识扩展
    (一)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1) 生产力水平与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 从根本上说 , 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发展规律决定的。在我国 ,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集中表现的现代机器大工业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 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属于主体地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落后 , 呈现多层次性 , 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 生产力水平与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 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最终原因。
    (3) 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
    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 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 ; 发展市场经 济 , 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要求学生思考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以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为条件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才能保证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按劳动要素分配: 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 , 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 : 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
    的方式。
    合法的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从城镇看 , 企业、机关、事 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 , 其劳动收入主要是工薪收人 .包括工资、奖金、各种津贴、 补贴等。从农村看 , 劳动收入是指农民通过劳动获得的收人 .包括出售生产的各种劳动产品获得的收入等。
    非劳动收入 :是指通过资本、技术、经营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其中资本要素 获得的收入有股金分红、利息等 , 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有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 , 经营 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等。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是劳动 所获得的报酬 , 而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收入是一种混合收入 , 包括劳动收入、经营管理收入、资本要素收人等。只要不违法 , 就是合法收入。
    (三)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共15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 , 社会主义分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 , 把效率放在首要位置。①坚持效率优先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 任务的要求。②坚持效率优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③坚持效率优先是实现公平的前提和 基础。
    坚持效率优先就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之 , 在分配政策上不坚持效率优先原则 , 不鼓励一部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就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 , 社会主义分配必须兼顾公平。在经济生活中 , 公平主要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 化 , 它包括 " 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 " 等内容。强调效率优先 , 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或放弃公平 , 实现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关注分配公平性
    基尼系数是国际通行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 , 一般认为 , 基尼系数小于 0。2 为高度平均 , 大于 0.6 为高 度不平均 , 国际上通常将 0.4 作为警戒线。改革开放 以前 , 中国平均主义突出 , 基尼系数比较低 , 城镇为 0.16 左右 , 而农村由于地域差异性的存在 , 高于城 镇 , 为 0.20 改革开放以后 , 由于分配体制的改变 ,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 显示 , 到 1995 年 , 我国的基尼系数为 0.452, 到 XX 年 , 基尼系数为 0.4560 考虑到大量的体制外收入还 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 , 收入分配的差距水平可能还更大。从这种变化趋势看 , 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 逐渐拉大的情况。那么 , 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 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呢 ?
    差距拉大的原因 : ①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如 一些行业凭垄断性经营 , 获得了过高收入。②地域判 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 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 , 我 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 , 东部地区发展 较快 , 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③再分配手 段不完善造成的差距。在目前的再分配领域中 , 无论 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 还是对低收人者的保护都 还不够完善 , 致使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较大差距缓解起 来比较慢。④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 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 , 给非法收入 提供了滋生土壤。特别是存在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 严重腐败问题 , 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 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收入差距有什么好处 : 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对 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 观念和创业机制 , 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 事盘的社会氛围 , 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 源泉充分濡流 , 加侠小康社会的发展 ,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怎样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 有效调控收入差距 ,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需要我们在许多方面
    付出不懈的努力。当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
    ①要加快发展 , 穷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发展 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 调节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 裕当然也离不开发展。 ,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 发生什么 问题 , 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 , 不遗余力地发展生 产力。共15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②要积极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 有就业 才有收入。一批人就业了 , 有了收人 , 就要消费 , 消 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 , 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 多了。
    ③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当前 , 要坚持社会统筹和小人账户相结合 ; 完善城镇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确保国 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按时足额发放 , 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都能得到 最低生活保障。
    ④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 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 则 ,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既要提倡奉献精 神 , 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 又要防 止收人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 发挥市场的作用 , 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诫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再 分配注重公平 :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 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 合理调节少数垄 断性行业的过高由人 , 取缔非法收入。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领域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 , 贯彻这两条原 则 ,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关系。
    1.公平与效率的区别 :
    ①决定因素不同: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是按劳分配原则决定的 , 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 兼顾公平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除两极分化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贯彻按劳分配过程中 , 必须反对和克服平均主义 , 同时又要防止和纠正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②主要适用的分配环节不同 : 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国民严 收入在直接参与物质资料生 .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
    之间的分配 , 经过初次分配获得的收入叫原始收入。 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 , 还要在整个社会生产的 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中获得自 2 的收入 , 这种收入称
    为派生收入。xx大报告指出 z u 韧次分配注重效率 , 再分配注重公平。 " 可见 , 效辜优先主要适用于初次 分配环节 , 兼顾公平主要适房子再分配环节。
    ③目的不同 : 坚持效率使壳的目的是鼓励一部分 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 合理挂开收入差距 , 以激 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笛量佳 , 促进效率的提高 和经济的发展。兼颜公平岳吕前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 的收入差距 , 防止两握分草 , 最持社会稳定 , 确保市 场经济向着共同富播这个挂会主义根本吕暴发展。
    ④实现的手段不同 : 效率在先是鼓黯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坚持打击各种违背 市场规则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兼顾公平是 加强国家对收人分配的调节职能 , 依法保护合法收 入 , 取缔非法收入 , 整顿不合理收入 , 调节过高收 人 , 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 帮助贫困地区和家庭 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 通过税收、财政、社会保障等 措施来防止造成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
    2.公平与效率的联系 :
    ①效率是公平的体现和基础。
    首先 , 效率是公平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 , 既是财产分配的公平 , 又是获得收入机会的公平。效率至上 , 尊重每个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 承认收入多 少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相一致 , 奖勤罚懒 , 既是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也是公平的重要体现。如果付 出与收益不成比例 , 干多干少一个样 , 于与不干一个样 , 优不胜劣不汰 , 推崇平均主义 , 这才是最大的不 公 , 最终只能是走向共同贫穷 , 而不可能实现共同富 裕。因此 ,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 大力倡导效率优先 , 鼓励公平竞争 , 允许部分人先富。共15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其次 , 效率又是公平的基础。只有每个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 以最少的劳动创造出 最多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财富 , 才能为公平的分配奠定 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效率低下 , 社会财富不足 , 无论怎样求公平 , 都不可能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 , 更谈不上富裕。因此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追求效 率 , 只有全社会效益的提高 , 社会财富的充足 , 才可 能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小康、共同富裕。
    ②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障。
    首先 , 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公平是市场交易活动的灵魂和原则 , 是衡量 市场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 是市场有序、高效运作的客观要求。如果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 法经营来获得收益 , 而另 -部分人则以搀假造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违法手段取得收人 , 这种不公平 的竞争 , 不仅会损害消费者、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 而且也必然会挫伤诚实劳动和合法 经营者的积极性 , 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 , 坚持效率优先 ,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必须以公平为前提 , 以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为 准绳 , 只有大家都在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公 平竞争 , 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 , 公平是效率的保障。 " 市无公平不立 , 商无公平不兴。 " 合理、适度的贫富差距 , 能够利用普遍的利益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落差压力来驱动经济过度的贫富差距 , 必然蜕变为两极分化 , 从而背离社会主义根本目标 , 造成社会不平等和紧张状态 , 危及社会稳定 , 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 最终也必然导致社会效率的普遍下降。因此 , 社会效率的提高必须以社会公平为保障 , 合理、合法 , 贫要有帮、有济 , 先富带后富 , 国家帮后富。同时 , 要建立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 保证社会成员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基本生活有保障 , 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制度。
    (六)、为什么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 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 益和积极性发挥的大事 ,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 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分配关系逐步趋于合理。一是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上 , 城乡居民收入 稳定增长 , 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 1990 年的 686 元和 1510 元增加到 XX 年的 2476 元和 7703 元 , 分别实际增长 70% 和 138%, 年均增长 4.3% 和 7.6% 。二是分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实行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 强化了分配激励机制。福利待遇货币化、工资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 住房分配货币化全面实施。收入形式呈多元化 , 劳动仍然 是人们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 , 但非劳动收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各种金 融资产大幅度增加。由此获得的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国家加强再分配调节 , 转 移性收入成为部分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 , 在人均全部年收入 中 , 工薪收入比重由 1995 年的 79.2% 下降到 XX 年的 71.2%, 经营性收人、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由 20.8% 上升到 29.8% 。三是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所增加 , 基本生活 得到保障。国家加强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 , 在完成 " 八七 " 扶贫攻坚计划基础上 ,XX 年农村 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到 2820 万。统计调查的城镇最低收入户人均年收入由 1996 年 2454 元增加到 XX 年 3186 元。国家实行 " 两个确保 ", 建立 " 三条保障线 ", 保障下岗失业职工和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 XX 年 , 全国共有 2054 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共15页,当前第12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同时应看到 , 分配制度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和部分国有单位内部平均分配情况并存 ; 农民收入增长趋缓 , 一些城镇居民生活困难 ;分配方式不规范 , 分配秩序混乱 , 调节手段不完备。因此 , 必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进一步理顺收人分配关系。
    (七)、怎样理顺分配关系 ?
    第一 ,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 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 , 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 ;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 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 , 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 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 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总之 , 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 ,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机制 , 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 管理和资本竞相汇聚 ,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 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 ,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实际出发一直坚持的重要原 则。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 ,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为尽快发展经济 , 分配 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效率优先的实员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 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 献紧密结合 , 打破平均主义 , 奖勤罚懒 , 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同时 , 在鼓励人们劳动 创业致富的同时 , 也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人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 在分配的不同环节 , 正确把握调节重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 发挥市场的作用 , 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 再分配注重公平 .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 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 , 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第三 ,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 扩大中等收人者比重 ,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客观进程 , 也是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 , 随 着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加 , 出现了一批中等收入者。综合有关推算 ,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人 口大约 1 亿~2 亿人 , 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 10%~20% 。到 2020 年 , 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将 进一步增加 , 比重将达到 40%~50% 甚至更高 , 成为社会的主体。把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作 为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 , 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分配制度改革 , 分配形式多样化 , 收人来源多元化 , 充分调动人们劳动致富、投资创业、科技创新和改善经营管理 的积极性 , 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和 同等富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 在是不断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 使富起来的人逐步增加 , 从而 提高整个社会富裕程度。国家税收撞之增长 , 又增强转移支付能力 , 使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也得 到提高。三是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制于消费需求不足。中等收入者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中等投入者增加 , 能促进居民提升消费结构和档次 , 扩大消费规共15页,当前第13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模 , 剌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 因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各国经验看 , 中等收入者既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 , 对维 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眉。重
    第四 , 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 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要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 改革事业单住分配制度。企业分配要引人市场机制 , 推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人股、股票摆在费等分配制度 , 增强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激量 励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 对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金融、保险和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的过高收人进行合理调节。取缔非法收人 , 对侵吞公有财产、偷税漏税、权钱交相 易等各种非法收入 , 坚决依法取缔和惩处。进一步规范职务消费 , 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对公务人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住房、交通、通讯等消费 , 要结合工资和福利制度改革 , 逐步纳入工 资或年薪收入。对一般公务消费 .篝别是业务招待、出差出国 ( 境 ) 、礼品等费用 , 应严格标准 , 规范管理 , 加强财务审计和监督。
    (八)、怎样理解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 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 也是解决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一 , 加强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谓节。
    第二 ,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在于发展农村经济 ,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全面提离农业经济效益。
    第三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第四 ,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
    第五 , 加强和完善政府再分配调节。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功能 , 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 促进公平分配 , 维护社会稳定。
    十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XX年5月2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和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摆桌咨询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与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为建立这种机制,就必须对科技人员                      (   )
    a、 实行按劳分配
    b、 实行按技术要素分配
    c、实行按利益分配
    d、实行按资分配
    2、党的xx届六中全会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决定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是                                   (   )
    a、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结果
    b、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地区经营方式多种多样
    d、我国生产力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
    3、在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为企业的发展出了力,但是由于财政制度的限制,他们只能拿到工人工资的4倍收入,最近国家改变原有工资制的报酬形式,在有些企业采用年薪制,其报酬的数额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这一变化从分配方式上看,年薪制属于                                                                       (   ) 共15页,当前第14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c、按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分配
    d、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生产经营成果分配
    4、张氏四兄弟,老大承包集体鱼塘养鱼,老二是某国有工厂技术员,并将一项专利卖给工厂:老三在一外资企业做工;老四在一股份合作制企业持股上岗。下列对张氏四兄弟收入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老大和老三的收入是按劳分配
    b、老二和老四的所有收入都是按劳分配
    c、老二和老四的所有收入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d、老二和老四的收入分配方式应该相同
    (二)、辨析题:
    按生产要素分配会造成两极分化,脱离社会主义的方向
    参考答案:
    一、1、b       2、b       3、c     4、c     
    二、(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目标要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来实现。                                                         (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吻合的。
         (3)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共15页,当前第15页123456789101112131415
  • 第三框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