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回复: 0

货币教学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商品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
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 -- 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指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商品。
4、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2)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3)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地说与商品本身价值大小成正比。
?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自身需确定计量单位。
? 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 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商品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其公式是:商品—商品;
?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空上通常是分离的。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5、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纸币是货币形态的演变,是商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2)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纸币的发行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
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公
式:货币需求量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的商品量*
商品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纸
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实际量是其主要原因
之一,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反之就是
通货紧缩。
(二)货币种类和形式
1、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经济结算的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经常使用信用工具的种类:信用卡、支票、汇票
(1)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作用)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节省交易费用,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极大的方便。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货币教学案
    (2)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支票一般用于同城结算
    (3)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
    汇票的使用,有利于汇款人的异地贸易,避免了长途携带现金的不便和风险。
    3、外汇是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升高,本币汇率跌落,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外汇汇率跌落,本币汇率升高,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
       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上,发生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是由市场上的商品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引起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个别劳动时间的变化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无关,但与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量(即价值总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3、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1)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和宗教信仰、
    习俗等文化因素,这些因素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
    关系来影响商品的价格的。
    可见供求关系是商品价格的直接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买方市场—买者起主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卖方市场—卖者起主导)
    (二)价格变动经济生活的影响
    1、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影响人们需求
    (1) 一般来说,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的反方向变动,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2)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的影响较大。
    (3) 替代品(即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和互补品(即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选择的影响:在替代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必定会引起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增加,反之减少。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使这种商品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要上升。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调节生产。价格上升,扩大生产,价格下跌,缩小生产。
    (2)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以使自己的企业在价格竞争和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的空间)。
    (3) 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使自己的产品能适
    应市场的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
       三、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 货币教学案
    1、影响消费的因素p18-19
    (1)最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和消费品价格
    ①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和消费量成正比的关系:
    具体来说,
    从个人的消费水平来说,消费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收入,受过去和未来收入的影响。因此提高消费水平就必须提高人们的收入。
    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和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关,收入差距越大,总体消费水平就越低;收入差距小,总体消费水平就高。因此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地区等差距
    ? 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一般情况、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替代品和互补品)
    ②其他影响因素:
    2、消费的类型p19-20
    (1)按照产品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前者是具体的产品;后者是服务消费。
    (2)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 钱货两清的消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另外一种是对较复杂、品质不易辨别的商品,部分责任没有与商品一起交给消费者,这些未发生转移的责任通过合同和保证书加以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论责任是否完全转移,钱货都两清了。
    ? 对于收入稳定、未来收入乐观的个人和家庭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有利于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增长;对于收入不稳定、未来收入也不好的个人和家庭来说,贷款消费是不可行的、不明智的,加重个人负担,也对银行和社会经济不利。
    ? 租赁消费的原因:使用次数有限,为暂时的使用买来不划算。特点:商品的所有权不变,消费者获得一定时期的使用权。优点:便宜、避免浪费;节约资源;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3)按照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消费。
    3、消费结构p21-22
    (1) 消费结构就是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方向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2) 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的完善和优化意味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反之,消费结构的劣化意味着消费水平的降低。
    ?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公式表示为:食品支出费用÷消费总支出费用。
    ? 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食品消费多,也就是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的支出,消费结构层次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少,表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消费。
     从众心理,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从众。
     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求异心理,可以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不能过分标新立异。
    2、消费行为
    理智消费的原则:
    (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量入为出的“入”指的是过去、现在、将来的收入。适度消费的“度”指的是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的消费。而且贷款消费对消费者来说,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对国家来讲,处于买方市场,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反之过高的估计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还不起贷则就是超前消费。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 货币教学案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首先,在消费中坚持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注意避免盲目从众。其次,要注意保持冷静,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 最后,既要重视物质消费又要重视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就是指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严重短缺,国家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作为精神,它是永远不过时的。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以俭。从个人思想品德的修养角度讲,有利于个人优秀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但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 货币教学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