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1|回复: 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1、这个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
3、这种理论,为本节课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学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其模式如下:
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内化回味
   
表述分析
深化完善
   
  
本节课运用的教具有:投影、多媒体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共8页,当前第1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引用名言)通过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过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并指出这是本框的重点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1、由历史特点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数字,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民族问题和通常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学生预习宗教政策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堂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效果,并及时纠错,以期取得课堂的最大收益。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本人尽管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以及相关的时政材料,但有些问题仍然阐述不够到位。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较强,所以课前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导学案】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记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
    二、预习内容
      1.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         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         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         、         、         三级。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         和         。共8页,当前第2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         权、         权、         权、         权及其他自治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由我国的         和         决定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5)有利于维护         和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         的权利;有利于发展         、         、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         蓬勃发展。
    【预习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3)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4)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
    (6)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民”的民族分布特点;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共8页,当前第3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政策的关系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是制定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有利于贯彻民族原则。
       (3)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4.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二者的共同点是:①从它们与国家的关系看:我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们和国家的关系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②从自治权的角度看:民族自治权与特别行政区有别于其他的省和直辖市,它们都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但这种自治权并非“完全自治”,而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行使自治。
        二者的不同点:所属范围不同;设立的目的不同。民族自治区是根据少数民族特定情况,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建立的;而特别行政区是国家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而设置的;体现的方针不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鲜明体现;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民族区域自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则继续保留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并且长期不变;自治权的程度和内容不同。民族自治区享有的是“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则享有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二者有较大区别。
    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的基本原则,是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
    (2)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 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解释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2)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3)分析规范市场秩序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XX广东单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共8页,当前第4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各民族聚居    b.各少数民族聚居
       c.各民族居住    d.各少数民族居住
    探究二 (XX海南单科)1947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内蒙古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内蒙古地区之所以能够建立民族自治区,主要因为   
       ①蒙古族对国家统一有强烈的政治认同
       ②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③内蒙古地区的民族人口构成单一
       ④蒙古族在我国民族人口分布上有自己的特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探究三(XX上海单科)XX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将西藏纳入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青藏铁路的开通
    ①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和繁荣
       ②可以巩固民族团结和加强国防   
       ③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④消除了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山东临沂期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味着(  )
    ①自治机关享有经济、文化和立法自治权 ②自治地方的法院和检察院成为自治机关 ③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 ④自治地方不再是国家地方行政区域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XX?全国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四条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从这里可以看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①是该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可以依法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法规 ③有权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④其自治权即立法和文化管理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XX?山东)《格萨尔王传》是藏民族大型口头说唱英雄史诗,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全面的抢救和整理。这说明(  )
    ①藏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保护民族文化 ③自治区文化管理自治权受法律保护 ④自治区政府履行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XX年6月22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回答5~6题。共8页,当前第5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展厅中的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讲述着这些分处祖国各地的自治区60年来与共和国一起走来的非凡故事,展现着民族区域自治的辉煌成就。这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6.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是(  )
    a.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b.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c.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自治机关
    d.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国家统一的法律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制定了众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根据本地区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进行了变通,做了补充规定。这一事实表明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②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④少数民族人民享有充分的民族自治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西藏和平解放50年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藏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西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③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XX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西藏自治区要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发展。据此回答3-5题。
    3.西藏的发展除了全区民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外,国家的大力帮助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是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下列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自治地区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区享有绝对自治权
    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4.实践证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
    ①有高度自治权
    ②妥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
    ③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④以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为前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5.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表述,正确的是    (    )共8页,当前第6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法院和检察院行使
    b.民族区域自治权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行使
    c. 民族区域自治权只有少数民族才能享有
    d.民族区域自治权的实质是少数民族的自由权
    6.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这一政策的社会基础是
    a. 我国民族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b. 各民族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利益
    c. 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d. 各民族的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有差异
    7.XX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4周年。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   
       ①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 XX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带领宁夏各族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此外,自治区还依《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保证了民族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内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答案
    (1)国家统一领导 各少数民族聚居  自治权(2)自治区   自治州  自治县(旗)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3)自治权  立法自治  变通执行   经济自治  文化管理自治 (4)历史特点   现实情况(5)国家统一   安全  当家作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课内探究答案
    探究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的识记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b。其他几项表述都不准确,不能入选。  
    探究二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识记型考查题,排除②③即可得出正确选项。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县的居民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因此选d。
    探究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可用排除法,各民族间的不平衡性不可能完全消除,故④表述错误,应选a。
    当堂检测答案
    1---6: bbaccb
    课后练习与提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c 5.b   6.a   7.c
    二、非选择题
    8.答:(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政策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共8页,当前第7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材料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表明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共8页,当前第8页12345678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