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回复: 0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框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2、发展要求
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二、基础知识
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1)分配制度:                     、                                   。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        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                 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            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和          ;
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              ,提高           ,促进社会       的发展。共2页,当前第1页12
  • 按劳分配为主体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            、            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        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
                   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                                     所有权存在的          、          确认,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      、      、      、      的尊重。有利于让                              
                                                                                  
    三、思考问题
    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
    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
    四、深化拓展
    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五、巧建结构
    六、应用练习
    易错知识警示
    1、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3、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共2页,当前第2页12
  • 按劳分配为主体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