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回复: 0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一节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 )和( ),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这节课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描述氧气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问题讨论】
    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化学性质:
    【阅读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阅读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阅读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结论: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
    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三、氧气的获得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
    教学用具: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学意图:
    通过复习空气的组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空气制氧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阅读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
    教学意图: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阅读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教学意图:
    学会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阅读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
    【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
    教学意图:
    通过认真分析实验的发生、发展和条件,找出规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催化剂):(2)加热高锰酸钾
    教学意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意图: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
    (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
    (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试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
    教学意图:
    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实验操作的关系。 
    【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如何检验氧气?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记录并加深理解。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理解。
    第三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
    说明:右边比左边重。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 二氧化碳+水
    h2co3 co2 h2o
    3、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ca(oh)2 co2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 氧化镁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1 感到气闷、头晕、心悸
    4~5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 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
    4、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 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一、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情景导入:p47“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 1、 电解水 2、 氢气的燃烧
    水 氢气 + 氧气 氢气 + 氧气 水
    (h2o) (h2) (o2)(适当讲解) (h2)(o2) (h2o)
    交流讨论:
    1、 上述实验说明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2、 水的沸腾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 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4、 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1、知道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能述说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初步学会过滤的操作。
    2、懂得纯净水和自来水的区别,学会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知道硬水的危害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3、通过对水净化方法的学习,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4、通过过滤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观察、协作等能力。
    5、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要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正确选择饮用水,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重点、难点:
    1、水净化的方法。
    2、过滤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以及硬水软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实验探究:
    探究1、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
    探究2: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志?
    归纳小结:
    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淀、过滤和消毒)
    硬水、海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的选择使用。
    阅读、调查和讨论:
    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拓展视野:阅读p51“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工具出来的?”
    介绍目前全球水资源的状况。
    教学意旨: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训练实验技能,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的利用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每个社会公民,都应该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沪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