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回复: 0

电离平衡--电解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8: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根据K值,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独立寻求答案,获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地灌输知识,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使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致的。
教学设计方案一第一课时  电解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问题讨论:(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TR][TD] [TD]强电解质
[TD]弱电解质
[/TR][TR][TD]定义
[TD]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TD]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TR][TR][TD]化合物类型
[TD]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TD]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TR][TR][TD]电离过程
[TD]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TD]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TR][TR][TD]电离程度
[TD]几乎100%完全电离。[TD]只有部分电离。[/TR][TR][TD]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TD]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电解质分子。[TD]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TR][TR][TD]实例
[TD]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TD]弱酸: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TR][TR][TD]电离方程式
[TD]         [TD]      [/TR]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B]随堂练习[/B]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无水乙醇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TR][TD]编号[TD]A[TD]B[TD]C[TD]D[/TR][TR][TD]强电解质[TD] [TD] [TD] [TD] [/TR][TR][TD]弱电解质[TD] [TD] [TD] [TD] [/TR][TR][TD]非电解质[TD] [TD] [TD] [TD] [/TR]

[B]布置作业 [/B]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P61二、选择题1.2.P61三、[B]板书设计 [/B]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表格填空
[TR][TD] [TD]强电解质
[TD]弱电解质
[/TR][TR][TD]定义
[TD] [TD]  [/TR][TR][TD]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TD] [TD]  [/TR][TR][TD]电离过程
[TD] [TD]  [/TR][TR][TD]电离程度
[TD] [TD]  [/TR][TR][TD]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TD] [TD]  [/TR][TR][TD]实例
[TD] [TD]  [/TR][TR][TD]电离方程式
[TD] [TD]  [/TR]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 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TR][TD]实验操作
[TD]实验现象
[TD]原因
[/TR][TR][TD]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
[TD] [TD]  [/TR][TR][TD]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TD] [TD]  [/TR]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浓度增大后,电离平衡向左边移动, 浓度减小,所以 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 沉淀。
  • 电离平衡--电解质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