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回复: 0

血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7: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B][/B][B][/B][B]               的成分和功能[/B]成  分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  能血  浆(55%) 水  分 91--92%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血细胞(45%) 红细胞男500万左右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运输氧和部分CO2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有核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10--30万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 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板书:第一节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提问导入  :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提出问题] 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提出假设] 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实验 1 :观察的组成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组成                  比较位置颜色约占总量(%)            
反馈观察结果: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 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 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 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 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  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反馈观察结果: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 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形态结构正常值功能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
是由什么组成的?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各有什么功能?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归纳,并由此引出新课: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重点学校的学生可采用研究性学习来探索血小板的作用[B]探索血小板的作用[/B]生活现象:当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流出,不久又自然止血。提出问题:为什么皮肤出血后回自然止血?教师演示实验:出示A、B两试管,A试管装的没加抗凝剂,B试管装的也没加抗凝剂,但在取血时用竹签不停地搅动。 学生观察两试管的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思考血小板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A试管的凝固成了血块,且血块周围有一些淡黄色的液体,B试管的不凝固。教师指出:血块周围的淡黄色液体叫血清。出示投影: 处理现象A试管——血块+血清B试管竹签搅动不凝固
提问:为什么试管B的不凝固?学生回答:是用竹签搅动的缘故。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搅动能使不凝固? 教师举起竹签让学生观察其上的红色丝状物,用水冲洗,变成了白色的丝状物。指出:这些白色的丝状物叫纤维蛋白,那么,洗去的红色物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红细胞。继续引导:同学们想一想:B试管里的不凝固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什么?学生回答:纤维蛋白教师引导:但在成分中并没有发现有白色的丝状物,这纤维蛋白从哪里来的?教师讲解:原来血浆中溶解着纤维蛋白原,它可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当血管受伤而流血时,血小板会在出血的伤口处聚集成团,并经伤口粗糙表面的摩擦,即破裂而释放出一种物质——凝集素,使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可溶的,纤维蛋白是不溶的,可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块而凝固。在血块之外,所遗留的澄清的液体,即是血清。 由此,同学们可得出血小板有什么作用?结论:血小板有止血和促进凝血的作用。教师讲述:
由于血小板既能止血,又能凝血,所以正常人皮肤划破流血后不久就会自然止血,但有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患者的血小板很难破裂,不能释放出促凝固的物质——凝集素,因此,血管遇上大的损伤,无法止血而死亡。教师提问:
刚才同学们观察A试管里的,除了血块外,还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液体,我们叫它血清,请思考:血清与血浆在成分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投影:比较一下:、血浆、血清三者成分上的差异: 血浆血清成分血浆+血细胞含纤维蛋白原不含纤维蛋白原的血浆
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归纳的总功能,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并联系在皮肤一章讲过的可调节体温,最后用下面的投影总结具有运输、防御、调节体温三大功能:
第四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探究活动 [B]“血型鉴定”[/B]
实验目的: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材料用具:
模拟配置“A型血”(0.02mol/L Pb(NO3)2,硝酸铅),“B型血”(0.02mol/L BaCl2  ,氯化钡),“O型血”(蒸馏水),“AB型血(上述“A型血”和“B型血”等量混合)和“A型血清”(0.02mol/L AgNO3,硝酸银),“B型血清”(0.02mol/L NaI,碘化钠);载玻片,吸管等。[B][/B][B]方法步骤:[/B](1)教师将配置好的4种“”分别标上“赵”、“钱”、“孙”、“李”,表示分别取自4位车祸伤员,他们急需输血。讨论:阅读以下资料,设计如何利用“A型血清”“B型血清”确定4人血型的方案。 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A型血清无沉淀有沉淀 无沉淀有沉淀B型血清有沉淀无沉淀 无沉淀有沉淀(2)实践方案的可行性。确定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B]讨论:[/B](1)根据4位车祸伤员的血型,确定输血用的血型。(2)为什么提倡义务献血?一次适量的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B]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B]
[问题] 为什么配置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或输液为什么用0.9%的生理盐水?[假设] 如果红细胞只在0.9%的生理盐水里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形态,那么,红细胞在低于或高于0.9%的盐水中形态都会有改变,从而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的目的:探究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反应,理解输液的原理 实验材料:新鲜动物、试管、显微镜、载玻片、滴管、5%柠檬酸钠、0.9%生理盐水、1.1%盐水溶液、0.6%盐水溶液、0.3%盐水溶液、蒸馏水 方法步骤:
1.     取六个洁净的试管,分别放入3毫升新鲜的动物,并分别滴入几滴5%柠檬酸钠溶液,轻轻地震荡试管,使溶液跟均匀混合,以防止凝固. 2.     留下一个试管作为对照。对其余的五个试管,编成1、2、3、4、5号,1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1.1%盐水,2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9%生理盐水, 3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6%盐水,4号试管里加入3毫升0.3%盐水,5试管里放入3毫升蒸馏水。(如下图)轻轻地震荡这5个试管,拿它们与对照的试管相比较,观察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3.再从这6个试管里各取出一滴液体,分别滴在载玻片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与正常对比) 4.将看到的实验现象添写在下表中  正常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血      色      红细胞形态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B][[/B][B]实验结果][/B] 1.(1)、(2)、(3)号试管里的除了红的颜色稍微淡一些以外,其余的没有多大区别。而加入0.3%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的(4)、(5)试管里的却变成了透明的液体。 2.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放了0.9%生理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形态结构都是正常的。放了1.1%盐水的里的红细胞出现皱缩,形态比正常的小;放了0.6%盐水的里的红细胞膨胀,形态比正常的大;而放了0.3%盐水和蒸馏水的那两个试管的里却看不到红细胞,因为红细胞都被胀破了,其中的血红蛋白分散在血浆中,这样的在试管里看上去是红色透明的。[B][[/B][B]实验结果的分析][/B] 血浆的渗透压跟0.9%氯化钠溶液的渗透压相当,所以0.9%氯化钠溶液叫生理溶液或生理盐水,它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在等渗溶液的红细胞能维持正常的形态,发挥正常的功能,凡是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细胞中的水分的渗出而皱缩,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凡是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红细胞在这种溶液中就会由于水分的渗入而膨胀,甚至于细胞膜胀破了。
  • 血液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