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回复: 0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7: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设计思路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的内容。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本节内容的具体安排,在课堂设计中侧重于通过技能训练和体验教育加深情感教育。
1、技能训练(一):通过各种渠道查找合适的资料。学生在生活中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认识由来以久,但是对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生存的问题并没有更深切的认识。因而在课前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查找一些资料,有利于在课前就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很好的伏笔。
2、情境导入:请学生做人口问题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世界50亿、60亿人口的标志及中国人口12亿的标志。通过对3个人口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和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及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口过度激增的重视,便于将课堂教学内容从人口过度增长转入人口激增引起的社会、环境等问题中。使学生的关注角度能够比较顺利的从对人口数量问题的专注转入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3、技能训练(二)及体验教育:学生自查资料的交流与分析。学生对人口数量激增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对人口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呢?因此,我安排了学生交流和分析课前查找的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能够针对相应的问题交流合适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和分析中就渐渐认识到了人口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局面。同时根据教材中的数据表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到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上中国与世界存在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看到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更加严重,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要去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想法。而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体验人口众多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为学生创建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所经历和即将面临的各种情境,如:升学、交通、住房、工作等。让学生讲述在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造成的种种不便,使人口问题从较大范围的自然资源、社会和环境问题转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现状的紧迫感,从而把解决问题的想法上升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强烈意愿。
4、技能训练(三)及政策引入:利用资料解决问题。在引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前,我先安排学生利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来尝试解决控制人口数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考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学会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共同考虑;学会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讨论后,认识到人口问题只是单方面控制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引出相关的国家政策,认识到国家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在兼顾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等多方面的因素上制定并实施的。
5、技能训练(四)及情感升华:利用图表分析问题。回顾直方图的绘制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直方图来分析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发生了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图表绘制能力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分析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为了使这些认识成为发自学生内心的认知,故安排学生将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增强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的认同感;认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当务之急;最终认识到人类的生存是依赖于环境的;体会到解决人口问题对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知识目标:
    1、从我国人口数量与世界人口数量的对比了解中,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
    2、从自然资源、个人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角度了解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
    3、了解我国政府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系列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图表数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将图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或直方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关注由于人口激增而造成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激发学生关注人口问题的热情,特别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的关注。
    三、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
    了解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了解我国政府落实人口政策的系列措施。
    ◆本节难点:
    学会绘出直方图进行分析,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政策。
    ◆课时建议:1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工作:
    1、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2、寻找在现实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压力。(升学、生活、住房、交通、购物、工作等方面考虑)
    3、查找有关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的相关措施,并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作为初中生在提高人口素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
    4、调查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及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
    ◆教师准备工作:
    1、有关中国和世界人口资料以及资源资料的查询。
    2、有关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的统计材料。
    3、自制ppt。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历史回顾:请学生做人口问题的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世界50亿、60亿人口的标志及中国人口12亿的标志。
    1、1987年7月11日,南斯拉夫的一个婴儿降生,被联合国象征性地认定为是地球上第50亿个人,并宣布地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unepa)倡议这一天为"世界50亿人口日".联合国人口基金决定从1988年起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视。
    2、1999年10月12日0时02分,一名3.6公斤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科舍沃医院降生,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因为他的降生,地球人口达到了60亿。
    3、1995年2月15日零点,北京妇产医院一个重3700克的婴儿出生,宣告中国第12亿个公民的到来。距1989年4月11日"11亿人口日"不足xx天,庞大的人口列车又增加了1亿名新乘客。
    通过对3个人口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和中国人口数量的庞大及人口增长速度的迅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二、资料分析及体验教育:
    ◆学生自查资料的交流与分析:
    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找到的关于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问题的资料;关于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世界的自然资源的资料,同时请同学交流在看到这些资料时的感想。
    ◆教材中数据表的分析:
    请学生通过比较数据表中有关人口与自然资源的数据,尝试找到中国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的人均拥有量的原因。
    ◆diy体验人口众多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请学生介绍在现实生活中因人口众多而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压力(升学、生活、住房、交通、购物、工作等方面考虑)的事例,亲身体验人口膨胀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压力。
        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和diy的亲身体验,使学生真切的感受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存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解决人口问题刻不容缓。共3页,当前第2页123
  •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三、技能训练及政策引入:
    ◆技能训练:
    q1: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系?及应该考虑的问题有哪些?
    q2:作为中学生,我们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请学生利用课前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并尝试综合分析在控制人口数量和解决人口问题之间关系和应该考虑的其他因素(提示:优生、优育、政策鼓励等方面)。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锻炼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和综合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如果只是单方面控制是不够的,需要结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引出相关的国家政策。
    ◆政策引入:
    为学生介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请学生讨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感。
    四、技能训练及情感升华:
    ◆技能训练:
    回顾直方图的绘制方法,请同学按照教材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表”来绘制直方图,并根据所绘制的直方图进行讨论。
    q1:根据图表分析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数量的增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自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做评价,最终得出结论:“实施初期,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之后,逐渐趋于平稳。”
    q2: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实施计划生育对家庭生活带来的好处。
        请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上一辈家庭成员的幼年时期、求学时期的生活情况及与同辈的家庭成员或朋友的幼年及求学期间的生活情况的比较来说明实施计划生育对家庭生活带来的好处。
        通过以上的技能训练及学生的亲身体会使学生真切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加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
    五、课后diy的布置:
      安排学生走访社区,了解该社区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措施,社区的人口增长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 人口的增长与控制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