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回复: 0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7: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组织学生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总结,并给出植物向光性的定义
理解向光性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这一问题的呢?
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实验1和2对比说明了什么?
2、实验3和4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4、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给出达尔文的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过渡语:达尔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他结论中所说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产生向下传递呢?要证明该如何设计实验?共2页,当前第1页12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展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肯定学生的结论并进一步提问: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展示拜耳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  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2、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其化学本质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展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通过此实验能否知道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讲述: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那么生长素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讲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绍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过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植物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产生后分布在哪?如何运输?
    引导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分布及影响因素,讲解极性运输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49页技能训练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组长,课上由组长统计组内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课堂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性检测,检查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
    八、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长素成分
    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iaa)
    生长效应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   布相对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含   量极少
    作用效果显著
    九.教学反思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本节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但这样处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对知识的学习记忆。
    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内容。
    共2页,当前第2页12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