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回复: 0

3、古诗两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材简析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短诗记叙了寻访者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古诗主要写了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品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极具神韵。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描绘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小牧童跃然纸上。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描写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寻隐者不遇》,能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问答体古诗的特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描写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课前预读第九课课文《推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齐读课题。
2、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第九课《推敲》,知道了《推敲》记叙了唐朝诗人——贾岛的故事,通过阅读,你对贾岛有什么认识?板书:唐·贾岛
师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做到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因此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2、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二、读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讨论:隐者?(指隐居的人,隐士。隐者多为读书人,或官场失意,或厌恶世俗,往往找一个隐蔽处所生活,不与外界往来,自得其乐。)
寻?(寻访)遇?(遇见)
4、引导质疑。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教师范读。
3、指名朗读。
4、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设计说明 部分达成目标1)
四、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古诗,要求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或圈画出不懂的字词。
2、交流诗意,相机解释重点词语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隐居的地方。
“童子”是指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谁问?
2)由“言师采药去”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寻访者问了些什么?
3)思考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诗人去山中找隐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没有找着,没有见到隐者,作者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带着你的理解来读一读第一句古诗。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3、古诗两首
    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2   )
    3、齐读。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品味诗韵
    1、寻隐者而不遇,师傅没有遇到,但是你有没有感受到隐者形象的存在?你是怎么感受出来的?(通过诗中童子的回答了解的,郁郁青松、悠悠白云都是隐者高洁品质的象征。)
    2、出示:     问:“          ”     答:“师采药去,”     问:“            ”     答:“只在此山中,”     问:“          ”     答:“云深不知处。”
    要求,展开想象,同桌互相合作,将问句补充完整。
    3、指名练习对话。
    4、寻访者问了三次,每一次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再大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讨论总结: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5、同学们说得很好,既然隐者隐得那么深,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寻访他呢?
    6、朗读全诗。背诵全诗。(设计说明 部分达成目标1)
    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
    1、总结:贾岛作诗非常严谨,其实他不仅注重一个字的推敲,而且注重整首诗的谋篇布局。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
    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1   )
    六、补充阅读
    题诗后
    唐·贾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七、巩固练习
    1、 想象本诗的意境,用文字描述出来,要求能写出诗歌的意境,具体描写三次问答,并准确使用提示语,同时注意人物感情的变化。
    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   彻底失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认识骑、振、蝉3个生字,能准确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对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泼与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从诗中感受到牧童的活泼与诗人的喜悦之情。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 3、古诗两首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到小河捉螃蟹呀,可以到草丛中捉蚱蜢、捉蜻蜓。到小河里游泳呀!夏天可好玩了!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所”并口头组词)
    2、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听了以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3、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设计说明部分达成目标1  )
    三、品悟古诗
    1、 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2、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问: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牧童  骑黄牛  林樾
    牧童骑在黄牛上的神态如何?
    2)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板书(歌声)你还能从哪个字体会到牧童的心情快乐?板书(振)
    是啊,一个振字将牧童的快乐、自在渲染得更加淋漓了,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指导感情朗读。
    ①你能用这种快乐的心情读一读这句古诗吗?
    ②是啊,小牧童边骑黄牛边唱歌,多悠然自得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想象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3、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嘘!咦?歌声怎么停了?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板书:闭口立
    2)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哦,牧童为什么停止了行走,不唱了呢?板书:鸣蝉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5、指导朗读
    1)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3)师范读。注意:“立”要读得清。再齐读感受。
    多么安静啊!板书:静请你想象一下这时牧童的神态、动作。
    6、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好一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是作者看到的吗?
    仔细体会,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从作者的笔下,你感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牧童?板书:活泼
    7、感悟诗情:
    如果说诗人所看到的第二幅图是“牧童捕蝉图”,那么诗人看到的第一幅就是一幅“牧童行歌图”。假如你就是诗人,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进行感情朗读,主要体会作者的乐。
    8、1)请同学们推测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所见》?
    2)学生自主朗读思考,然后,同桌间交流。
    进行感情朗读,主要体会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 3、古诗两首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
    这首诗先写牧童快乐地引吭高歌,再牧童突然屏息而立,由动到静(板书:动),牧童神态的变化跃然纸上,请你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2  )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3  )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对照插图,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自由说说怎么记住这些字。
    3、师范写:振。
    4、生练习写字。(   设计说明 达成目标1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根据插图,想象《所见》所描绘的景象,续编故事,并写下来。
    板书:
    所见 ?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动     活泼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静
    课文链接
    苦吟诗人贾岛
    贾岛,字阆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生,河北范阳人(今北京附近)。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古吟诗人的典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 3、古诗两首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