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回复: 0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