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回复: 0

7 琵琶行并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但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结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遇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
    诗歌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予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主题深刻而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在封建时代里,琵琶女形象和诗人自身的形象都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既是唐代七言叙事体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诗一问世,即广为流传,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描写,运用了比喻、拟声、叠音等多种手法,精彩纷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因而本篇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剖析:声音是从水面上飘过来的,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使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急欲探寻这种美妙声音从何而来。这里作者首先写了主人和客人的行为表现,概括出主人和客人对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剖析:“寻声暗问”,顺着声音小声地问,写出了听者因被乐声吸引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其实这也是从侧面写乐声的感染力。从诗开头的环境描写所营造的氛围来看,琵琶声或许是凄苦的,作者的寻声暗问,其实也暗含了对弹奏者的同情和关注。“迟”即“迟疑”之意,写出了琵琶女犹豫不决的神态和心理,本来,孤寂之人,遇人相问,当是很高兴的事,可琵琶女却犹豫不决,看来其必有隐衷。
    那“弹者”究竟是谁?其实,不用诗人发问,我们读者也早就急欲知道了。可是,琵琶女不仅是“欲语迟”而不肯回答,而且还不肯露面,让读者心中更添了一层悬念。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剖析:这一句描写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极为巧妙传神,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表现了她不愿意见陌生人又不好不见的不安与局促。
    4.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剖析:弹奏之前即传情,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琵琶女技艺高超,调弦试音就已打动听者;另一方面,调弦试音都能融入感情,可见弹奏者已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为什么会“先有情”?会有什么样的“情”?这就为诗歌设下了悬念。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5.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剖析:“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出了她弹奏时的动作和神态,因为训练有素,所以虽是信手弹来,也无不合乎节拍。而心中不尽的悠悠往事和满腔的凄苦之情,都在这“信手续续弹”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真是技艺娴熟,炉火纯青。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剖析:“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妙,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听众还是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月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7.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剖析:诗人以这两句话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并非偶然,“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琵琶女不由得涕泪纵横,脂粉合流。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剖析: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也正是诗人的写作动机。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士大夫的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9.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剖析:通过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下文更以苦酒独酌、呕哑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同时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强烈的对比。
        10.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剖析: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所谓“座中泣下”,突出了音乐效果之动人,也上承了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唐代八、九品官所穿的官服。作者时任江州司马,是五品官,应着浅红色官服。说“青衫”意在表达自己的沦落身份。以诗人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
        诗句也表现了诗人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也有被贬出京的遭遇,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致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是相通的。因此,诗人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二、重点语段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剖析:这是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元和十年”“明年秋”“夜”;地点:“送客湓浦口”;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诗人、客,夜闻琵琶,“歌以赠之”;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同时,还通过“左迁九江”,点出了自己的不幸境遇;“歌以赠之”,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其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则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剖析:这几句交代了时间: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秋风瑟瑟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际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主人下马客在船”,用互文手法,实际是指主人和客人下马之后上了船。后一句的“管弦”代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通过景色的描写渲染了临别时分的氛围,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忽闻水上琵琶声”作了铺垫。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剖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而且还让人体验到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剖析:年轻时,靠着超凡的技艺,使得五陵年少、富贵公子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她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有时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的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也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韶华易逝,容颜易老,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像一只被人玩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生活的形象写照。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这一段叙述,写出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交代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缘由。
    审美鉴赏
    三写演奏构佳篇
        《琵琶行》是以三次演奏为主线来结构全篇的。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与景、事与议高度融合了起来。
        对三次演奏的描写,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虽不知演奏何曲,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一定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因为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演奏,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二是因为它深深地打动了“惨将别”的主客之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也都是用以烘托琵琶女所弹之曲的凄惨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入,接着转入了对乐曲的直接描写。在描写中,诗人以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流,有细到没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通过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充分展示了琵琶女演艺的卓越才艺。以此为基础,诗歌自然转入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当年凭着自己的技艺,确也曾有过许多欢娱,可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最后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而且,“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这一段可谓如怨如诉,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那“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述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较为简略,只说声调悲凄,与先前的《霓裳》《六幺》有所不同。同时,诗人又以从侧面写听众“掩泣”和“青衫湿”作结,进一步突出其音乐效果,尤其是“江州司马青衫湿”则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更为深远,也更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意境
        意境,是指诗歌描写某种事物时所表现出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指诗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意境的构成要素是情(或意)和景(或物)。要体会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先了解诗歌情与景的三种融合方式:情景交融、融情入景和因情生景。
        情景交融,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如《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与外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融情入景,是指情已巧妙地融入景中,表面看,见景不见情,实则景中已蕴涵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描写诗人旅途中所见的六种秋景,实际上这些景物蕴涵着诗人流落天涯的羁旅愁怀。
        因情生景,是指景因情而产生,其特点是先有情,后有景。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由离情想到别后的凄凉景象。
        二、典题精讲
        1.(XX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指点迷津:营造的氛围,即诗歌有什么样的意境。意境的把握要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分析,“月黄昏”,昏暗朦胧,一般也衬托那种黯然之情,再加上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则更有凄凉之意。
        参考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XX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体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迷津:(1)诗中第一联是交代事之缘起,二、三两联重在描写自然之景,最后一联重在抒情。而二、三两联中,第二联“闲”与“无丑”带有一定的情意色彩,意境很美。 (2)思想情趣当然要抓住“闲”字,“闲”有闲适、闲逸之意,还要抓住“无丑枝”,看上去都很美,当然是喜爱喽!(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是通过情景结合(或情景交融)的方法来加以体现的。这里的景即“野凫眠岸”“老树著花”,这里的情即是“有闲意”“无丑枝”。

    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
  • 7 琵琶行并序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