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回复: 0

《秋声赋》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文本研习,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和体会。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讲读结合,学生自主探讨,用评点法研习文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自古文人多悲秋,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一位文人才子,抒发了秋的悲伤。
“宋玉悲秋”典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辨》
宋玉是抒发悲秋之情的第一人。后来很多文人不厌其烦地追随“悲秋”的主题,抒写宋玉式的悲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否有新颖之处。
(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简介(ppt)注释1
二、自由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一下,文章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
1.字音
  悚(sǒng)然   萧飒(sà)  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骨   戕(qiāng贼
2.释词义(见课文注释)
3.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 ,波涛汹涌的声音)
有动于中(中同衷,内心)
4.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古义;自然。今义:天空)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5.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
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6.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现在来回答一下,哪些自然段是直接描写秋天的?明确: 1—2节
三、研读课文第一节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
   明确:秋声
2.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秋声的?
   明确:比喻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
明确:悲
四、研习第二节
1.第一段是写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从表达方式上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2层)共3页,当前第1页123
  • 《秋声赋》教学设计
       明确: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和对秋的议论
    2.第一部分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还是为了写秋声,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引出下文。为什么说秋带有肃杀之气。
    3.接下来我们看第二部分。作者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
       明确:“夫秋,刑官也”到这一段结束,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4.再一起把第二段朗读一遍
    五、研读课文第三小节
    1.朗读
    2.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齐读文章第三小节。
    这一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所以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
    明确:“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3.主题探讨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讨论三分钟,然后告诉我你的观点和理由。
    明确: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都非常好,那么接下来大家听听我的看法: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共3页,当前第2页123
  • 《秋声赋》教学设计
    六.尾段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的具体意境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呜,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
    七.学生说一说本文的独到之处。
    明确:《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从新的角度入手,虽承袭了写秋肃杀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律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秋声赋
    欧阳修
    s1:     秋声——比喻——悲
             秋状——虚实结合   烘托    秋声
    s2:
             秋气之肃杀
    s3:文章主题——抒发人事忧劳的感慨。
    s4:结尾——悲凉、孤独
    共3页,当前第3页123
  • 《秋声赋》教学设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