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回复: 0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3: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文艺学论文和随笔
单元学习重点
1、训练学生研究探讨,融会贯通深入领会文章的能力。
2、调动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把握文章精髓,培养创新能力。
13.咬问嚼字              朱光潜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教学方法:指导归纳法、练习巩固法
学法指导: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充分预习,对比阅读,讨论提问完成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文学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问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解题及作者简介
    “咬问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一起看看《汉语大词典》的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这三个义项没有一个是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让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四、研析课文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讨论。共6页,当前第1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分析思路:第一、二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①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
         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
         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炼、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②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明确:文章第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7句话,第1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2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3句又承第1句稍微展开,第4句承1、3句说明原因,第5句进一步申说,第6句和第7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
    ③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④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重点赏析课文第7段
    ①导入
    先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多媒体显示)
    a、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b、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共6页,当前第2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②什么是“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像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③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④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感情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⑤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感情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明确: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⑦延伸:用文中所学的道理来解释下面几个例子。
    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
    明确: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正)李广射虎                           苏轼写诗(正)共6页,当前第3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要         要
                  (正)贾岛论诗                           套板反应(反)
                                               结
    达到艺术美
    六、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内容上启示:①语言文字是非常微妙的东西,咀嚼品味语言实在很不简单;②品味语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③品味语言也要独立思考;④运用语言也要努力创新。
    写法上启示:①举实例,讲道理;②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七、总结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记述中有分析了众多材料。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了我们的启示,也让我们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八、拓展运用:朱光潜先生是语言大家,但“智者千虑”,未尝不会有“一失”,同学们不妨对本文也进行一次“咬文嚼字”。(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p189)
    九、延伸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十、课外对比阅读
        马南邨的《不求甚解》(见《素质教育新教案》高一p188)共6页,当前第4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咬文嚼字》补充内容
    一、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1.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2.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3.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4.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5.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6.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7.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8. 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写法启示:
    1. 让我们明白: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2. 让我们明白: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
    三、课堂练习
    1、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考点:扩展语句)。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金色的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轻快地流向远方。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令人烦躁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树上那只离群的鸟儿不时悲哀地鸣叫着,树下寂寞的的流水懒洋洋流向远方。
    2、请以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文字 ,要求写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①、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②、我   树木    飞鸟    风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
    阅读方略:揣摩语意
    揣摩语意就是指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反复思考、认真推求、辨明含义,进而辨析语句的深层含意。这是读懂文章的重要环节,抓住它们也就等于找到了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以下从几方面来谈一下揣摩语意的方法和步骤:
    (一)分析结构
    一篇文章中,尤其是议论文和复杂的记叙文,重要的语句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语句。对它们的理解,可先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去分析理解句意。先删去枝叶,留其主干,句意就清楚明白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根据其修饰成分的限制范围,去进一步探求其内涵,句意就更明确了。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二)抓关键词
    文中的关键句,往往较深刻,有些含蓄语句的探求,就必须把握重点词语,也就是关键词,只有把关键词作为理解语句的突破口,才能准确地把握语意,关键词的理解必须和上下文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准。
    (三)寻找对应点
    在文章中,关键性的句子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整篇文章中一定有它的对应点,为这句话作解说,位置也不会太远,往往就存在于与之相临的上下句或语段中,找准这些对应点,对照语句进行理解,其含意往往明晰如镜。
    (四)深究句意
    有些句子的含意较为隐蔽,遇到此类句子时,就必须把理清句子本身的深层内涵作为突破口,层层分析,才能晓其句意。
    (五)探查语境
    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理解文章的语句,还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
  • 202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