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回复: 0

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17: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理、人文条件的制约无法很好地落实教材的意图,但是经过教师的再创造,我想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大家不妨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改变观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再创造
  05年,我在合肥聆听了华师大版副主编王继延的报告,深刻体会到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中着力体现的现代教学的人文精神。明白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应该具备构建新颖的引导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明确这两种主体关系,我就自觉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搜集可*材料,通过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实现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的转变。
  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机会均等与不等》一课时,就采用了摸奖方式引入教学。我先设计好三个摸奖箱(A箱放入十个红球,B箱放入五个红球和五个白球,C箱放入十个白球),上课时请三位学生上台摸奖,摸到了红球给予奖励,当超过三次后便有学生发现A箱总能摸到奖,B箱可能摸到奖,而C箱总不能摸到奖。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地给出可能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定义。这不仅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产生,也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了较好的开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大胆借鉴,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会数学说理,发展合情推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大胆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我在《平面的镶嵌》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把硬纸板剪成各种正多边形。上课时,大家围在几张乒乓球桌旁对镶嵌进行探究,效果就十分明显,特别是有些后进生表现得尤其出众。
  合作式课堂教学的尊重、信任和共享的特性,自然的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且每一位同学也都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周密思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何尝不拿来一用?
  只有大胆地借鉴和引进这些先进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三、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创造
  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实现的可能性,要考虑到授课实例是否足够的贴进学生生活,授课顺序、授课时间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授课内容是否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求真。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要足够大,使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与教师有探讨与再创造的机会。例如,我在一次课题学习的教学中,原题是要求学生去调查人的年龄与心率的跳动有何关系,但因我们的学生处在农村,受调查条件的影响,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这次学习活动,怎么办呢?我很快就从课题学习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了年龄与身高有何关系的调查活动,而这个调查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能较好的完成,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实现这种再创造的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本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教学蓝本,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授课内容的引入,授课过程、授课方式及课题学习的再创造。
  四、因材施教,进行切合学生发展的再创造。
  强调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贯穿教与学的始终是对教材再创造的最终要求。
  
  • 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