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回复: 0

新课改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17: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以学生课堂学习的相互评价为突破口,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互相的评价    研究     实践

一、为什么要进行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综合和分析信息的过程,是了解学生的各项技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信息的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阐述,人类的智能体系中包含了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这是指能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所以人们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生活中,这项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深化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擅长人际关系技巧的学生喜欢和年龄相仿或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由于具有影响同伴的能力,他们在小组工作、集体攻关和合作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同时一些缺乏自信或低自尊的学生,通过那些乐于社会交往学生的帮助,双方共同营造“同伴支持网络”(partner supported net),从而成就了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他们自身亦提升自尊,发展友谊,促进学业。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终结性评价”的模式,教师成了课堂评价的“主宰”。反观现代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他们的情绪易兴奋强烈,而且极不稳定,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时当他们处在热情洋溢的时候,如果受到教师不当评价的挫折,就很容易灰心丧气。比如在进行课题试验前,有一次我让学生将“i come from china.”改为一般疑问句,大部分人能正确进行转换,于是我换成“i am from china.”原本我的出发点是想让学生顺便复习一下以往的句型,没想到叫起一个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以后,他竟然回答“do you from china?”当时,我一着急,马上接口:“怎么会用do呢?原句中的be动词为什么不用呢?”几个问题下去,虽然没有直接说“你错了”,但很多学生包括他也知道自己犯了低级错误,只是这个“知错”的过程对他来说太快了,他立即羞红了脸,低下了头。其实现在反思一下,如果当时让学生之间采用一种互相评价的方式,或许犯类似错误的人不止他一个,大家互相分担这份尴尬、互相指正效果肯定比我当时的直接评价要好得多。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能使学习的整个过程都确实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这种需要正是学生在精神上特别强烈需求的。引导学生到评价的过程中,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学生课堂上的互相评价也是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相评价
1、要让学生对互相评价产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对教师而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聪明环境”,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进行试验前,我先抽出一些时间来考虑目前的硬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了书籍、磁带、学习栏、光荣树等;软环境包括了为学生树立学习对手,提供可取长补短的小组组合,尽力创设同学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等。我相信,置身于积极、充满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环境里,教与学的双方才能够持续地、长期地、稳固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做好环境创设的准备工作之后,我就循序渐进地在课堂上进行合作评价的改革试验。从教师方面来讲,我逐步改掉以前较为模式化的“复习—新课—练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多为学生创设情景,,同时串联各课的对话,引入游戏,也就是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着手,我并不追求一蹴而就的效果。我用一周的时间让同桌两人进行互相评价,此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比较从容自然。接着再用三周的时间让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这时问题就浮现出来,有表现过多、过分积极的;也有因害羞、内向而渐渐趋于沉默的,这一阶段的问题需要我们把握好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对于积极的学生应引导他向言简意赅的层次上发展、提高;相对消极的则更要多给机会,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声音响亮了些,发音流利了点,就毫不吝啬地给予充分肯定。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这对他们树立评价的信心大有裨益。接下来再用一个月的时间将这种评价推广到整个小组,即三个四人小组之间的交流。我发现这个程度的交流难度竟是出乎意料的小。原来,小组活动他们常有,包括交作业、卫生劳动等,学生之间的接触较多,较少陌生感,加上之前有四人小组的锻炼,因而这个阶段只是相当于上个阶段的加强演练与适当加深。当然对于那些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由于在准备工作时已在各组设立了他们的对手,因此这个阶段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刺激,作为教师此时需要了解的就是他们的情绪,要让他们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也能获得更多知识;而那些较为普通的学生,他们在小组里能感觉自己听到的评价多了,涉及面广了,如果能在小组里也发上言,自信心也就更足了。最后我把评价的面铺向全班。有了前面的评价经验,此时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大了,精神活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思想也就被激活了,因此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交流中主动发言,积极互动。共2页,当前第1页12
  • 新课改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2、保证学生能充分地参与合作评价。
    由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总指挥棒方向尚未改变,成绩测试和终结性测试比较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做到能牺牲暂时的小我,因为毕竟试验初始阶段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难免会影响学生而波及自己的“分数”,对于这一问题,我个人的原则是坚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而少去考虑教师自身的“利益”。在传统教学时,往往教师“高谈阔论”,学生却“似懂非懂”,虽然教师很辛苦,但经常是事倍功半。现在,我充分注意到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着实地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3、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
    我在试验前就先让学生明确互相评价是一种互相学习的方法。它归根到底的作用还是为了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并非全然独立,没有人的习惯或特质一定比别人好,他们只显示出某种差异。在合作评价时,一定要培养尊重个别差异的良好心态。在进行评价时,学生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作用。评价者在评价之前,必须将对方的发言听清楚,根据发言内容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择适当措辞进行评价,然后再虚心地倾听别人的反馈意见。在进行评价时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可以在赞同别人的同时,说明自己的理由,补充自己的特点。总之我主张他们在课堂上能大胆地对其他人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在班级中形成友好互助的学风。此外,要特别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语气,内容要简洁,原因要准确清晰,解决办法要能有说服力等等。我相信这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正好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语言智能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互相评价的结果
    通过互相评价,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显著的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加强,学习效果明显好于从前。我所带的试验班学生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33所小学,基础参差不齐,小学没学过英语的有25人。初一期中考平均分比同年段最后一名还差12.5分,但经过一年半的试验改革,现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班级卷面平均分在初二上学期期末考中已列于年段第一名。此外,通过互相评价,使课堂中心程多元、灵活态势,促进学生自主独立地发展;学生在互相评价、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也学会了合作,并在合作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各种评价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促进了人格的发展。
    四、今后研究与试验的方向
    回顾这一年半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本着扬长避短、开拓进取的精神,我将努力探索,继续走教育改革之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合作评价的理论,下一阶段我将更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1.仔细回顾这一阶段以来所经历的不足,例如:如何通过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调整学生互相评价过程中的气氛,转变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角色等等,注重考虑将这些方面提到一个较为令人满意的层次。
    2.积极地听取同行意见,学习他人长处,注意吸收其他教师在试验过程中的可取之处,并将其有机地、灵活地运用到自身的试验项目上来,使该试验项目内容更为充实。
    3.使互相评价从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逐步走向以评价学习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将这一评价形式设计为课件模式,并将其推广为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师师互评等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4.从课堂学习上引导学生互相评价逐步走向班级管理的综合性评价,将评价的结果从单纯反映学习成绩拓展到综合反映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共2页,当前第2页12
  • 新课改学生课堂互相评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