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回复: 0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0 17: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按照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含量,而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于说明,之后有引导学生分别举例说明,可是在后面的习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于物质分类这一知识中,理解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一些溶液学生就有点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之外,还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如何处理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上值得探讨。让学生参加到课堂里的活动,我觉得有点困难,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气样品,许多学生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所以造成了上课比较被动的局面。通过红磷的燃烧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课堂上做实验时,造成了实验现象的偏差,对教学效果造成大的影响。这也是在一节化学课堂上一个应注意的问题。本节课,通过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我们身边瓶吞鸡蛋实验定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们平总在埋怨现在的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思考、不会探究,更别说什么创新。然而我们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提问与思考的火花被教师消灭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与创新的欲望没有得到教师的支持而无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空气中不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等问题,因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知识而打消学生的探究意识,我直接给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通过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要求,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予以落实,更没有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提问。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我受到很大启示,在以后教学中我,我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好地抓住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问题、再次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能够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让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强化问题意识,有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会提问题,而是教师不会引导学生去想问题,去提问题。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善于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学气息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敢想、敢问大胆质疑、畅所欲言。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够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出现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探究,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九年级化学《空气》说课稿
  【拓展阅读】
  一、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
  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 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
  生自主实验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
  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 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 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反思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