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原】格律诗的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3-26 00: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mi5coh2xuoo.jpg

mi5coh2xuoo.jpg

格律诗分为律绝(四句)、律诗(八句)和排律(十句以上)。
律绝(四句)我们这里先明确一点:绝句是不需要对仗的。因为绝句字数太少,如果太过卖弄形式,容易造成诗意的局限,所以基本要求这个选项里面,绝句是可以不对仗的。
当然你的才气杠杠的,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天然成对,那当然是好的,是值得景仰的。而绝句不设对仗的要求,实际上就是文体向内容屈服的放低要求。
所以,朋友们千万不要在分辨律绝的时候拿对仗来作为标准了——我为什么首先要讲这一点,因为曾经有不少的朋友在评论区里用对仗来区分一首诗是否格律诗。
再说一遍,有对仗的律绝是好诗,但不是必要条件。
诗人才华横溢,愿意对仗那是自己的事情。对仗的位置也不一定,可以前两句对,也可以后两句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前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后对。也有四句都对仗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四句全对仗的比较少见,像王之涣这首不仅工整,还递进,是五言律绝中的极品。
在论诗的时候,这首《登鹳雀楼》称五绝之天下第一,没有人不服气的。

5jbwjdui3ob.jpg

5jbwjdui3ob.jpg

律诗(八句)格律诗中对仗相关规则和说法最多的就是四联八句的律诗了。了解律诗的对仗,就基本上对格律诗的对仗都清楚了。排律也没什么意外。
律诗比绝句多了中间二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二联(颔联、颈联)是必须对仗的。
对仗是由骈文中对偶句发展而来,上官仪进行整理,上官婉儿和宫廷诗人一起把对仗写进了格律诗的规则。
对仗是为格律诗中律诗、排律的基本规定。

bhxovs5h5dx.jpg

bhxovs5h5dx.jpg

在最早规则出来得时候,也就是最严格的时候,如果中二联不对仗,就可以判定这只是一首古体诗,不能算近体格律诗。
后来可能是太严格打击了创作的积极性,慢慢地就放松了对颔联对仗的要求。也就是说只需要颈联对仗就可以了,颔联可以不对仗。但是颈联对仗是铁律,如果这一条还做不到,就直接排除到格律诗之外了。
而这种颔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的诗,古人有一种特别的称呼,叫做“蜂腰体”。就好像蜜蜂的腰一样,在中间位置对仗,勒紧了,非常形象。但是就好比“折腰体”(失粘),这其实都是过严的格律要求对自由创作做出的无可奈何的让步。
这也给我们创作格律诗作出了建议: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实在做不到就不强求,保证颈联必须对仗,至少达到律诗的基本要求。这个和我们对平仄格律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能合律,尽量合律,实在是合不了,就当写的古体诗好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些对仗和格律知识,心中有把握地放宽,而不是不学规矩,漫无目的的乱射。

zlm3zvyzhz1.jpg

zlm3zvyzhz1.jpg

律诗中对仗句的平仄格式遵从格律诗整体的平仄关系,更多体现在字词的对应关系。“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在律诗格式中,除了“蜂腰对”,还有一种首联就对仗了,颔联不对仗,然后颈联又对仗。就是首联,颈联对仗。这个就是把原本应该在颔的对仗移到前面去了,就好像春天偷偷地提早来了,古人又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偷春对”。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对仗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o5rtyqxasoo.jpg

o5rtyqxasoo.jpg

排律(十句以上)排律的对仗、平仄都遵从律诗规则。唯有一点不同就是排律很长,像“百韵”那么就有一百联。而排律和律诗是一样的,除了首联和尾联,其他联必须全部对仗。
那么“百韵”排律就是有九十六联都是要对仗的。虽然不一定有这么长,但是比律诗多出来的联都必须对仗。这不仅仅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很变态,即使对古人来说也很难。
所以排律少有写得好的,大多写着写着,就不对仗,或者窜了韵(百韵也不容易),成为了古体诗。当然也有高手,杜甫就是,“诗圣”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
因为古人写不好,今人基本不写,对仗也和律诗一样,我们这里就不举例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

aq1i3fuqojh.jpg

aq1i3fuqojh.jpg

对仗的格式而对仗本身也有几种类别,并非简单地字词堆砌。
从是否严谨来分工对与宽对。
律诗中的对仗从宽严角度来说分为两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非常工整,丝毫不乱,这个就叫“工对”。另外一种看上去没那么严谨,同样看杜甫的诗:“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仔细分析下来,确实对仗,但乍看上去又有些散,这种称之为“宽对”。
从文法来分有“并肩对”、“流水对”。
“并肩对”简单来说,出句、对句要么都写景,要么都抒情,要么都叙事,然后在格式上还对仗,上下两句的重要性都一样,没有轻重之分。
“流水对”相对“并肩对”来说,注重的是联中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不再是场景、叙事、抒情上肩并肩的对仗,而是整个内容要像流水一样往下倾泻,但在字词上又要对仗。

zti1nl53h51.jpg

zti1nl53h51.jpg

从行文上来说,并肩对多用来写景、铺陈、描述,而流水对则更多地要来推进诗意,对作者的文笔功力要求更高。同时如果出现重复的流水对,节奏感、内容都是对比对仗,在诗歌的创作中是会出现臃肿修辞,给人冗长的感觉。
拿五绝第一来举例: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一联就是并肩对,第二联就是流水对。这样就避免了四句的文法一致,同时由于对仗的的节奏感不同(动词位置不同),在吟诵的时候,音律也不显得重复、呆板。对仗的节奏感我们也要注意灵活多变,这是在内容之外,形式上更好听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律诗的颔联、颈联的创作中,一般也是并肩对、流水对交替使用,让我们的诗不但工整,还要不失生机。

0bqe2dvnkkm.jpg

0bqe2dvnkkm.jpg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遇到了青鸟使,才能邀他入赤松家。这是流水对。后面的“丹灶初开火,仙桃正落花”,则是并肩对。
当律诗中的对仗是流水对的时候,像是巍巍高山中的一眼活泉,增添整首诗的灵动气质,如行云流水,鲜活生动。
以上就不止于格律诗对仗的基本规则,连如何分类、如何用好都一次性讲清楚了。
具体的应用大家还是要多读古诗,对照着看,就一目了然。
希望对大家有用。

r55vuuirndu.jpg

r55vuuirndu.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