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回复: 0

他书法了得,为官清廉,被人称赞至今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29 17: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刘墉,首先要从他的家族说起。刘墉出身于山东诸城刘氏宗族,这个宗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经过科举走上仕途的人很多。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为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更是一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
乾隆帝评价刘统勋“遇事既神敏,品性复刚毅,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死后朝廷赠谥“文正”,这是古代对于文官的最高称誉。有清一代,得此赞誉的也不过八人而已。

刘墉《录杜甫赠李白诗页》纸本行书 18.5×1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成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问的渊深。
但刘墉在30岁之前,都未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直到乾隆十六年,才以恩荫举人身份,参与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成为进士,并在一年之后授翰林院编修,自此正式踏上仕途。
宦海沉浮,外任流离可以说,刘墉是在刘统勋的光环之下长大的,即使他后来官至一品,皇上称赞他的品行时仍说,“有乃父之风”。有这样一位父亲做榜样,自然是刘墉之幸。
不过,刘墉也曾因父亲受到过牵连。乾隆二十年十月,时任陕甘总督的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也受牵连。
不过,乾隆皇帝最终网开一面,没有过多为难刘统勋,刘墉也因此“宽释”,被放到外地为官。此时的刘墉虽多有兴除利弊的工作,但还是在清朝政治中心之外。

刘墉《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行草轴》 76×4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773年,刘统勋病故,刘墉服丧,丁忧三年。1776年三月,刘墉丧期满还京,他的仕途才得以改变。
乾隆皇帝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确实可用,诏授刘墉为内阁学士,入职南书房。57岁的刘墉第一次获得从二品的官职,留在京城的时间多了,才慢慢有了与皇上逗嘴、与和珅斗法的机会。
崭露头角,仕途转折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国泰案”,可以说是刘墉仕途的一个转折点,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刘墉与和珅的第一次交锋。
这一年,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纵营私,所属多亏空。”刘墉奉旨同和珅一起赴山东审理此案。
然而,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一路拖延时间。而国泰知道自己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
刘墉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此案一结,刘墉算是为山东的老百姓们做了件大好事。

刘墉《行书七绝轴》纸本行书 104×53cm 山西省博物馆藏
后来,他在此案中不畏强权、秉公办案的事迹被写进了通俗小说《刘公案》,让他的声名在老百姓之间传播开来。
此后,刘墉也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工部尚书等职位,并任上书房总师傅,仕途由此顺畅了起来。
人生转折,油滑处事乾隆皇帝有一个“本朝无名臣”的理论,他把一切荣誉归于圣主,自夸“十全武功”。他的身边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办事的奴才。
乾隆皇帝聪明过分,使得大臣们只好装糊涂;乾隆皇帝好名太甚,使得大臣们只得“平凡”。再加上和珅弄权,操纵朝政,排挤异己,耿直之士很难有所作为。
所以朝中的刘墉,与外任的精明能干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做人的锋芒看不到了,干事的勤谨也看不到了,此刻间的刘墉更多体现出的是诙谐和油滑。
虽然多次因懒于任事、行事模棱受到乾隆皇帝申饬,但官位还算平稳。然而刘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
在嘉庆元年禅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刘墉《节录陆廷灿“续茶经”立轴》行书 山东省博物馆藏
查办和珅,安抚人心刘墉人生最大的辉煌,乃是在嘉庆朝查办和珅案。嘉庆四年三月,刘墉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
刘墉奉旨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但在处理和珅时,刘墉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还曾为和珅向嘉庆求情。
和珅下狱之后,清廷官员纷纷上奏,要求将和珅处以凌迟。但此时刘墉却表现得十分宽容,也是为了考虑先皇脸面,他请求赐令和珅自尽,保其全尸。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等人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没有好下场的。
清廉辞世,寿终正寝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在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 ”。
《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解脱之意。如此看来,刘墉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了。
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即今山东高密市注沟镇逄戈庄村。不过,刘墉墓也被盗墓贼光顾。据后人记载,棺内完好的只有端砚一方,笏板一个,玉佛一尊,名章一枚,朝珠一串,旌旗一面,官顶一个。
对于一个宰相而言,这些陪葬品的确是少得可怜,但这也确实证明了刘墉一世清廉。这些年,山东高密市政府在原墓地重修刘墉墓,并为其立黑色花岗岩墓碑。

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纸本行书 165×56.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学宰相,名垂千秋诸城刘氏,诗书传家,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
刘墉就“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他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尤善小楷。
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刘墉《节录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立轴》行书 山东省博物馆藏
刘墉一生,文化上名传后世,政治上几番风雨,最终却屹立不倒,可称国之栋梁。虽然未能位极人臣,后世仍以“宰相刘罗锅”称之。
其实据看到刘墉遗骨的人说,他腿骨极长,生前想必高大威猛。再者说,清代科举入仕者,才貌皆不可缺,罗锅之说当是附会。而且,最初称刘墉“驼子”的乃是嘉庆皇帝,其时刘墉已是80多岁,自然弯腰弓背了。
但无论如何,刘墉是有清一代汉人大臣、文化学者的典范,虽然并非清朝第一人,但他的名字也足以彪炳千古。有人参拜刘墉墓,写下诗一首:
少听刘公廉,半百吊石庵,
千秋埋铮骨,长抱残玉眠。
这四句诗,当是刘墉一生的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