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回复: 0

南懷瑾先生 | 成年人的第一課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28 16: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各有三句話需要瞭解的,就是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叫“存心養性”,道家說“修心煉性”。實際上,這就是生命的大科學。
    《大學》裡頭有幾句話,你們大概都會背吧!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大原則。中國自古的傳統文化,六歲入小學,十八歲已成為成年人了,便進入大學。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課,先要認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養。
    所謂“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問題。這個“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學問,這屬於內學,也叫內聖之學。
     儒家所謂的聖人,在道家老莊的講法叫真人,你聽這個名稱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成年以後沒有真正修養心性,都是不夠成熟的,就不足以稱為成年人。以真人這個名稱來說,必須要有真正心性的修養,認得那個生命根本。道家所說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換句話說,沒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屍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像的人而已。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說明“內聖”以後,才可以起大機大用之“外王”。這個“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不過是職務的不同,其實都是啟動心性外用的行為。所以“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樣才是一個完成圓滿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聖人或真人了。
     那麼怎麼修養呢?我背給你們聽,這裡頭有七個程式: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你看“知止而後有定”,第一個是知性的問題。知,就是每個人生來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學佛學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後有定”。譬如我們大家現在坐在這裡,都知道自己坐在這裡嗎?這個能知之自性是什麼呢?這個能知之自性不在腦裡頭,也不在身上,是與身心內外都相通的。但現在西方醫學與科學都認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歸之於腦的作用,其實腦不過是身識的一個總匯。這個問題要詳細研究,是很深刻、很廣泛的,不是一兩個鐘頭能講得清楚的。我們中國文化講本體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腦,是通過腦而起作用,這個要特別注意。
     再說我們的思想、身體要怎麼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躍、散亂、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須要以知性的寧靜、清明把散亂、昏昧去掉,專一在清明的境界上,這才叫做“知止”。知止了以後再進一層才是定。佛教進來中國以後,把大小乘修行的一個要點叫“禪定”。“禪”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學》“知止而後有定”這個“定”字來的。
     這個“知止而後有定”的境界,漸漸會進入一種安詳、靜謐的狀態,這叫做“靜”。到了靜的境界以後,再複進入非常安寧、舒適、輕靈的境界,這叫做“安”,借用佛學特別的名詞,叫它是“輕安”。再由輕安、清明、不散亂、不昏昧,非常接近潔淨的境界,就會發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這叫做“慮”。
      這個“慮”的意思,不是思想考慮的慮,是在定靜安適的境界裡自性產生的智慧功能,不同於平常散亂、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說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這兩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學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對於“安而後能慮”的詮釋。我們現在借用佛學的名詞來說明這個“慮”字的內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譯為“慧智”。
     它不同於一般的聰明,我們現在用的思想學問都是聰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聰明大有差別。透過這個慧智,然後徹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學》就叫做“慮而後能得”。得個什麼?得個生命本有智慧功能的大機大用,這才叫做“明明德”。
     換句話說,我們這個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樣在轉,佛法告訴我們,一個人一彈指之間,思想有九百六十轉,這是生命中認知的大科學。比方我們寫一篇文章或寫一個字,那裡頭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轉動啊!你給情人寫一封信,“親愛的,我愛你……”這一念之間的思想情緒已經從國外轉起,轉到中國了。像人們談情也好,講話也好,思想轉動得很厲害,極不穩定。注意哦!比如我們說一個“現在”,這句話是一個思想,是一個念頭在動,這是“想”不是“思”。當說個“現在”,裡頭早已經想到下面要說的另一句話,不止幾百轉了,這是很微細的“思”的作用。因此要隨時知止,把它定在那裡,像陀螺一樣雖在轉動,其實陀螺中心點都在本位。所以說“知止而後有定”,這是第一步啊!
     “定而後能靜”,什麼叫靜?這裡頭牽涉到物理科學。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動還是靜,都是個大問題。世界上萬物的生命沒有真正的靜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動。輕度的動、慢慢的動,看起來是安靜的,這是假的靜,不是真的靜。譬如前兩天的地震,本來地球內部都在變動,不過現在因為地球內部的物理變化,地和風(氣)、水、火中間起大衝突,有大的震動,我們才明顯感覺到震動。其實有很多的震動,我們是感覺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們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認知一個能使它安靜下來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謂的大靜、大定…所以《大學》之道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須從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內聖的靜養開始,這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化的傳統。
——《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