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回复: 0

【原】民国名人不常见对联(四):吴佩孚、汪精卫、胡汉民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19 16: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俞劭华(时习之)
民国名人不常见对联
前言
自从2018年5曰从重庆市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中寻找晚清民国对联以来,已经两年多了。所找到的联粗略估计应在一万以上。其中有一部分联是平时不容易见到的,有的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有的则是相当不错的佳作。由于混杂在一两万联中,非特别有心人,很难从中发现。因此,想从不同的角度从中选出一部分来,作特别的介绍,并适当作一点必要的注释和点评。本文先从不常见的民国名人对联开始。所谓“不常见”,我把它定义为在百度上查不到(不包括只查到中楹论坛我的文章)。

吴佩孚
挽唐继尧之父联
此老乃名教完人,代表西南,参议机宜谋国是;
有子副当时重望,主盟中夏,兼资文武振家声。
此联载《会泽唐氏荣哀录》。唐继尧之父曾在云南省议会任议员,故上联及之。全联无死义,是为缺憾。
福州戚公祠联
伏国威在四百年前,公不愧曰武;
续兵法于十三篇后,我曾读其书。
此联载1926年1月11日上海《新闻报》第13版。戚公祠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祠堂。戚继光的谥号是武毅,故上联云“公不愧曰武”。下联则隐隐有从孙武到戚继光,再到我吴佩孚之意,但并不明言,亦见高明。
挽伍廷芳联
功德昭日月,千秋事业光青史;
音容邈山河,一夕英灵上白云。
此联见《伍廷芳之挽联》,作者偶拾,载于上海《星期》1922年第43期。
全联对仗颇工,但内容颇泛,惟下联末句“上白云”似系有意切地(伍病逝于广州,广州有白云山)。
挽孙传芳联
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早了恩仇亦佳事;
欲知前世因,且看今生受,大家忏悔莫灰心。
此联见《名人联语集》,作者常人,载于大连《商工月刊》1939年第4卷第9号。
孙传芳晚年信佛,吴佩孚晚年也曾研究佛学。孙传芳是在天津佛教居士林被施剑翘女士刺杀的,施剑翘之父施从滨则是在战争中被孙传芳俘虏后杀害的。所以全联纯从佛教角度说事,尤其上联末句“早了恩仇亦佳事”似非常人所能道。
汪精卫
挽孙中山联
同志尽英髦,柔弱掣肘,强梁倒戈,其余附和随声,因利乘便,惟先生独出独入,尽瘁鞠躬,义师正捷身先死;
勋名塞宇宙,内剷专制,外抗侵掠,复有三民五权,学术方略,须国民再接再厉,发挥光大,精灵未泯魂归来。
此联载《醒狮》1925年第26期。
汪似乎想把自己塑造成是孙中山唯一的嫡系传人。上联竟然把孙中山的“同志”几乎一笔抹杀,孙中山成了“独出独入”的孤家寡人,未免太过。
挽廖仲恺联
哭总理未半载,又哭吾兄,念革命前途,欲制伤心唯努力;
值外患正纷乘,更值内变,愿同志奋起,要从彻底致澄清。
此联载《廖仲恺先生哀思录》。
此联内容甚好,但对仗方面太过随意了些。
淞沪抗日挽联
战血染吴淞,使天下人廉顽立懦;
烽烟望东北,愿后死者继往开来。
此联载南京《军事杂志》1933年第50期。
此淞沪抗日指1932年的上海一二八事变。
挽华北抗日阵亡将士联
干城志共河山壮;
报国功争日月光。
此联载南京《军事杂志》1933年第60期。
“华北抗日阵亡将士”系指1933年“长城抗战”中阵亡的将士。
全联对仗甚工,而内容较泛,不过悬于现场,亦无不可。
挽黄晦闻联
岭海二樵斯嗣响;
亭林千古有知音。
此联载《柝声》1935年第2期。
清人黎简(1747—1799),号二樵,广东顺德人,诗书画称三绝。黄也是顺德人,故上联云然。下联“亭林”指顾炎武。
此联的对仗很有特点,大多数字字面都对得较为工整,但是从词或者句子成分的角度看,就不大工整了。
挽朱培德联
自昆明出师以来,廿余年劳苦备尝,寸寸关河留战迹;
正举国殷忧未艾,一刹那死生永隔,萧萧风雨泣灵旗。
此联载1937年2月24日上海《新闻报》第7版。
朱培德出身云南讲武堂,1916年护国战争时率部在李烈钧指挥下,从云南一直打到广东,此后一直在广州政府领导下东征西战,战功颇多,上联所言即是这些本事。
胡汉民
挽廖仲恺联
其好学深思可及,其献身奋斗难能,革命尚未成,盗憎主人公竟死;
是帝国主义之仇,是无产阶级之友,民众方唤起,世无贤者我安归。
此联载《廖仲恺先生哀思录》。
廖仲恺是被暗杀而死的。上联“盗憎主人”典出《左传》,后有“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等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