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回复: 0

【原】先秦时期绘画赏析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16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九四九年由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文物,是我国现发现最早的一幅帛画。



         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
  画风以墨线勾描,线条有力,顿挫曲折富于节奏的起伏变化,用黑白组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在人物的唇和衣袖上,还可以看出施点过朱色的痕迹。图中描绘一妇女,侧立向左,头后挽有一垂髻,并系有饰物,长裙曳地,腰细而修长,两手合十神态虔敬。在人物的上方,绘有 龙一凤,形态夭矫富有极强的动势,似乎正向天空飞升。画面呈现出风发昂扬的勃勃生机。这幅帛画从用笔用线的描述、人物特征的描绘到图的构成无不反映出我国古代绘画对形、神独特的气质和丰富内涵的表现。

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
   这幅帛画一九七三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可以说是《龙凤人物图》帛画的姊妹篇,二者从制作的时代到风格技法大体相同。但《人物御龙图》在绘画技巧上比前者更趋成熟,画面中心绘一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着一巨龙。龙头高昂,身平伏呈舟形,翘起的尾上立一只鹭,圆目长嘴,顶有翰毛,仰首向天。画中人物上方有一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从细微的局部来烘托主题,画中龙、人物均面向左,而人物的飘带、舆盖上的饰物则向右,表现出 种较强的方向性和人御龙出行时的动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视“龙”为神物。是通天地之灵物,它可以载人或神上天或邀游太空。这虽是一种虚幻,但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
这幅帛画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金的粉彩的作品,人物用流畅的线条勾描,再施以平涂和渲染,画中龙、鹭、舆盖基本用白描勾勒,表现出绘者纯熟的绘画技艺和对状物的精心细致的观察。  

              【秦汉绘画】  秦汉墓室壁画等《吏属图》
   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县城东二里发掘出一汉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两壁上布满了壁画。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前室象征墓主前厅,南壁门两侧绘职掌守卫的“寺门卒”和“门亭长”,东西北三壁画墓主人生前衙寺内的门下诸吏、椽属和侍卫,如负责击鼓禀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狱的“仁恕椽”、维持治安的“贼曹”、登记功过管理罚赏升降的“门下功曹”、为墓主人车前护卫的兵卒“辟车伍佰”等。人物的刻画因职务和职掌的不同而在姿态、衣着上区别,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门下小吏,勇猛过人,有万夫莫挡之气势;举止斯文,神态悠悠的是“主簿”,表现出汉代典型的文职官员形象。绘画的表现方法以简练的墨线勾勒人物的形态特征。衣纹简洁却又合乎运动规律,用笔流畅有力。可以看出到了汉代我国古代绘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经过逐年积累、不断探索,已在绘画语言的变化运用上取得一定的进步,虽然汉代绘画在线的运用、形的描绘上还处在中国绘画粗犷、拙朴的阶段,但整幅壁画已反映出汉代艺术家描写生活、认识生活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中辉煌灿烂的一页。

秦汉墓室壁画等《二桃杀三士》
   汉代壁画分布较广,地面上的壁画大部分早已随建筑物的破坏而湮没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遗存在汉墓室中的墓室壁画。《二桃杀三土》与《赵氏孤儿图》相连,于一九五七年被发现。画面由八人组成。右边是公孙捷、古冶子、田开疆三大将军,靠中部有一几案,上有一盘,盘中有两桃。田开疆正俯视欲取桃,公孙捷居中,按长剑者为古冶子;画面中央有五人,正中为齐景公,左右各四侍者,其中一人作跪禀姿态。故事取材于《晏子春秋》,大意是说齐景公时,晏婴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力、利用二桃设计杀死公孙捷、古冶子、田开疆三员勇猛过人、骄横自恃并自称为“齐邦二杰”的开疆大将,拔掉齐国心腹之患的故事。飞动的衣纹笔描,更增长了画面的动势。整个画面布局严谨,笔法简练奔放,线条粗犷奔放。表现出故事宣扬忠义、效忠封建统治政权的主题思想,客观反映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权益而互相陷害的残酷性。绘者较好地把握了人物特征,用笔简练、粗犷,色彩沉着而鲜明,是我国汉代壁画艺术的杰出之作。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乐舞百戏图》一九七一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图绘于东汉晚期。画面中央绘有一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擂击。左边是乐队伴奏,弄丸表演者同时飞掷五个弹丸;飞剑者跳跃着将剑抛向空中;舞轮者立在踏鼓上将车轮抛动;倒提者在四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优美、矫健。在图的左上方观赏者,居中一人似为庄园主,正和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表演。
  《乐舞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以建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置,将观者放置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写其意而不事雕琢。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表现出作者稚拙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其制作技术一般是先用石灰抹壁并打磨成洁白的“素壁”以便描绘。绘画只用单线描轮廓或直接设色渲染,大部分是先设色,后勾勒。色与线不求吻合,带有随意的形式。所用颜色均为矿物原料,着色艳丽。
  汉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该图虽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上仍显幼稚,就其自身所处时代而言,绘者已经凭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有限的手段,充分表现出舞耍者各自的动态特征,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动人场面。 《乐舞百戏图》无疑是汉代壁画小的精品之一。

  秦汉墓室壁画等《舞乐杂技》
   此画像砖人物众多,画面密而不乱,构图谨严。在空隙处点缀两酒樽及二案,表示此图为杯盘尽撤,宴罢歌舞的场面。用简朴的浮雕,准确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在浮雕的形象上添加线描,倍觉精彩,于古朴中见灵巧,线条遒劲肯定,勾勒熟练,富于起伏,粗细变化、转折顿挫有力,十分生动流畅,穿插在面之间,与面形成对比。点、线、面自然融合,极富韵律感,生动形象地为主题服务。与细腰女伎相对应的手执鼗鼓的男伎,神态诙谐夸张生动而传神。砖左有三人为杂技歌舞伴奏,一男子舒展乘势将起舞,整个画面充满热烈的气氛。



秦汉墓室壁画等《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泗水取鼎》、 《完壁归赵》是武氏祠较著名的作品。武氏祠分为四个石室,建于公元 四七年,题材多为神话和历史人物。所刻图画均采用阳刻阴线表现。《荆轲刺泰王》是诸多故事中最精彩的一幅。图中所绘是图穷匕见,情况处于十分危急之时的场景,图中共刻绘了五人形态:赢政绕柱避走,作仓皇逃遁状,神态充满惊愕急骤的表情;荆轲见事已危殆,急将手中短剑掷向赢政,却因心慌力猛,短剑直刺入宫廷上立柱之中;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匍匐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将军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整幅图抓住了秦廷行刺的刹那间场面,充分表现了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姿态。
  作者在狭小的空间中紧紧抓住动人一刻,深入表现,无论是画面布局还是人物形态的描绘、动势均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是一难得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秦汉帛画《升天图》
《升天图》是一九七二年出土于一号墓的帛画,画幅呈“T”字形,也有人称之为“非衣”。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棕色丝带,可以张举悬挂。画面上部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象征天上境界,日中有金乌,月中有蟾蜍。月下有一乘龙的妇人形象,另有仰首而鸣的仙鹤,两个兽首人身的司铎骑在异兽上,八个小太阳坐落扶桑树间,天国的门口,则绘有神人、神兽守卫,瑞云缭绕,体现出仙园的气象,真可谓气象万千。帛画中部则寓示着人间,以墓主的形象和祭祀为中心,饰以谷壁蛟龙、华盖玉磬以及神兽仙禽,构成一特殊的布局,向天界冉冉欲升。墓主人身着锦衣拄杖而行,前仆人捧案跪迎,后随侍女,气派十足。下面厅堂里,设鼎、壶及耳杯之类酒器食具,左右各三人拱手而坐。另一人在侧,表现出主人将离家园升天,家人设宴送别之情景。画的下部绘一神人双手抵地,又画有鱼龙水属之类,表明此处为黄泉。整个画面,天、地、人间融为一气,神、人、兽同处一台。表现出墓主灵魂升天,祈求墓主死后的福泽。但也含夸耀死者生前生活之意。
  帛画着重刻画了墓主人的形象并再现古代神话传说,显示出绘者丰富的想像力,充溢着一种雄健的内涵力量。用线匀细有力,构图严密完整、大体对称。统 中求变化,主次清晰,疏密有致。设色以石绿、石青、石黄、朱砂等矿物颜色为主,色泽艳丽,或平涂,或渲染,富丽厚重,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的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