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回复: 0

司天“五运方”组方原则初探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14 16: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天“五运方”组方原则初探
陈冰俊,顾植山,陶国水,陆曙,李莎
(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江苏无锡,214071)
摘要:司天“五运方”是中医“运气方”中的代表方剂,本文从五运太过不及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五运方”中,太过运方与所胜不及运方相互为用,对组方规律的影响。认为五行相克、亢害承制决定了“五运方”相互联系的顺序不可颠倒,符合音律隔八相生规律,君臣药选择顺应运气“司岁备物”原理,其组方当为治未病而设。
关键词:运气;五运;五行相克;亢害承制;治未病
基金资助:1.  无锡市卫计委科研重大项目(NO.Z201815);
2.  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NO.YB2017047)。
“五运方”首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后简称《三因》),是中医运气方剂中的代表,经龙砂姜氏医家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后由缪问注解,王旭高总结,逐渐流传,现代顾植山老师结合运气特点,应用其治疗多种病症,影响较大。但因《三因》为陈无择所集方书,未对其组方规律具体阐释,为方便临床医家理解,笔者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关五运太过不及的论述出发,初步探讨其组方原则。
1、五运太过不及彼此呼应
《三因》每首“五运方”方剂之下,都引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对于五运太过不及所致疾病的论述,其中对于气太过的论述格式为“xx太过,xx大行,xx受邪”,而气不足时的论述格式则为“xx不及,xx大行”。
通过比对发现:若“A”太过导致“B”受邪,则“B”不及时必“A”大行,“A”与“B”是根据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的顺序依次选择。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则相应的必有“岁土不及,风乃大行”,以此类推,五运太过不及概莫能外。
据此,笔者将十首五运方剂两两分组进行药味比较:
第一组:六壬木太过苓术汤与六己土不及白术厚朴汤药物比较
[tr][td]苓术汤
[/td][td]厚朴
[/td][td]白术
[/td][td]青皮
[/td][td]炮姜
[/td][td]半夏
[/td][td]炙草
[/td][td]生姜
[/td][td]红枣
[/td][td]茯苓
[/td][td]草果
[/td][/tr][tr][td]白术厚朴汤
[/td][td]厚朴
[/td][td]白术
[/td][td]青皮
[/td][td]炮姜
[/td][td]半夏
[/td][td]炙草
[/td][td]生姜
[/td][td]枣
[/td][td]桂心
[/td][td]藿香
[/td][/tr]第二组:六戊火太过麦门冬汤与六乙金不及紫苑汤药物比较
[tr][td]麦门冬汤
[/td][td]紫菀
[/td][td]白芷
[/td][td]人参
[/td][td]甘草
[/td][td]桑白皮
[/td][td]姜
[/td][td]枣
[/td][td]麦冬
[/td][td]钟乳粉
[/td][td]半夏
[/td][td]竹叶
[/td][/tr][tr][td]紫苑汤
[/td][td]紫菀
[/td][td]白芷
[/td][td]人参
[/td][td]甘草
[/td][td]桑白皮
[/td][td]姜
[/td][td]枣
[/td][td]黄芪
[/td][td]地骨皮
[/td][td]杏仁
[/td][td]
[/td][/tr]第三组:六庚金太过牛膝木瓜汤与六丁木不足苁蓉牛膝汤药物比较
[tr][td]牛膝木瓜汤
[/td][td]牛膝
[/td][td]木瓜
[/td][td]芍药
[/td][td]炙草
[/td][td]姜
[/td][td]杜仲
[/td][td]枸杞
[/td][td]黄松节
[/td][td]菟丝子
[/td][td]天麻
[/td][td]
[/td][/tr][tr][td]苁蓉牛膝汤
[/td][td]牛膝
[/td][td]木瓜
[/td][td]白芍
[/td][td]炙草
[/td][td]姜
[/td][td]当归
[/td][td]乌梅
[/td][td]肉苁蓉
[/td][td]熟地黄
[/td][td]鹿角屑
[/td][td]枣
[/td][/tr]第四组:六丙水太过川连茯苓汤与六癸火不及黄芪茯苓汤药物比较
[tr][td]川连茯苓汤
[/td][td]茯苓
[/td][td]远志
[/td][td]姜
[/td][td]枣
[/td][td]黄连
[/td][td]车前子
[/td][td]通草
[/td][td]麦冬
[/td][td]半夏
[/td][td]黄芩
[/td][td]炙草
[/td][/tr][tr][td]黄芪茯神汤
[/td][td]茯苓
[/td][td]远志
[/td][td]姜
[/td][td]枣
[/td][td]黄芪
[/td][td]紫河车
[/td][td]炒枣仁
[/td][td]
[/td][td]
[/td][td]
[/td][td]
[/td][/tr]第五组:六甲土太过附子山萸汤与六辛水不足五味子汤药物比较
[tr][td]附子山萸汤
[/td][td]附子
[/td][td]山茱萸
[/td][td]姜
[/td][td]干木瓜
[/td][td]乌梅
[/td][td]半夏
[/td][td]肉豆蔻
[/td][td]丁香
[/td][td]藿香
[/td][td]枣
[/td][/tr][tr][td]五味子汤
[/td][td]附子
[/td][td]山萸肉
[/td][td]姜
[/td][td]五味子
[/td][td]巴戟天
[/td][td]鹿茸
[/td][td]熟地
[/td][td]杜仲
[/td][td]盐
[/td][td]
[/td][/tr]表一:各组相同药物在两方药物总数中所占比例
[tr][td]第一组
[/td][td]第二组
[/td][td]第三组
[/td][td]第四组
[/td][td]第五组
[/td][/tr][tr][td]80%
[/td][td]66.7%
[/td][td]47.6%
[/td][td]44.4%
[/td][td]31.5%
[/td][/tr]五组中相同药物比例的平均数为54.04%,相关性较高。
而太过不及两方若非根据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的顺序依次选择,则除姜枣外,相同药物多不超过一味,甚至六壬木太过苓术汤与六乙金不及紫苑汤两方的药物,除了姜、枣外无一相同。
由此判断,“五运方”符合五运太过不及所致疾病的论述,其组方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太过运方与所胜不及运方药味存在相互为用的关系。
2、遵循相克为用原理
如此组方,正合《周易参同契·如审遭逢章第二十五》所谓:“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秉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所谓相制才能相援,生理因此而具之理。《本经疏证》曾论述桃仁与杏仁功用:“杏之生气钟于金,成与火;桃之生气钟于木,就于金;金必锻冶,乃能成物;木必斵削,始克成材。”将桃李之果归于物之所成,仁归于所钟之生气,认为同种之果与仁因五行相克,金受火煅、木受金削,而能孕育新生,物之所成如此,天地人亦是如此,这正是运气亢害承制的妙用所在。
2.1亢害承制使顺序不可颠倒
《素问·六微旨大论》言“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邹衍对此解释为“人身之气,本欲其相制,相制则两相守而不相离,故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天地间的运气按照亢害承制的顺序相互制约,生命因此而生化不息,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则盛衰。”同样,“五运方”按照亢害承制的顺序,太过运方与所胜不及运方药味相互为用,太过之气承制不及之气,顺应运气的变化,从而调整天人关系。
2.2隔八相生联系太过不及
隔八相生是古人从律数大小次序中发现的最谐和音的方法。五运所化的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此,五组方剂中的太过之方,如从木太过的壬开始数,至与其对应的土不足的己,正相隔“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八位,暗合隔八相生,古人可能据此将两组药物交叉应用,以期产生如音律般协和的治疗效果。
2.3君药臣药互为“岁”“间”
中医有以君臣药名命名方剂的传统,“五运方”名称中的药味,当是方剂中的君药及臣药,而五组方剂名称中的药味多有交叉,可见其君臣药物也有交叉互用的现象。这应与《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岁备物”思想有关,古人认为动植物的生长受运气影响,药食的选择需随运气而变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根据当年运气属性,“岁谷者得其岁气之当而生……而间谷则为他岁之气,宜能辅本岁之偏胜”,将符合当年运气属性的称“岁谷”,能够辅助当年运气的称“间谷”,认为食“间谷”可去其邪、保其真、避虚邪。“五运方”中的君药臣药,也可视作“岁药”、“间药”,属脾土的“白术”同时出现在第一组木太过、土不足两方中,即是以脾土“间药”制约肝木太过。
且各组方剂,多以不足之运的药味为主,如第一组木太过、土不足两方,药味多属脾土,有《金匮要略》所谓“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补不足抑有余之意,按此将五组方剂君臣药物推测如下:
表二:“五运方”各组君药臣药
[tr][td]第一组
[/td][td]君药
[/td][td]臣药
[/td][td]第二组
[/td][td]君药
[/td][td]臣药
[/td][/tr][tr][td]苓术汤
[/td][td]茯苓
[/td][td]白术
[/td][td]麦门冬汤
[/td][td]麦冬
[/td][td]紫菀
[/td][/tr][tr][td]白术厚朴汤
[/td][td]白术
[/td][td]厚朴
[/td][td]紫菀汤
[/td][td]紫菀
[/td][td]白芷
[/td][/tr][tr][td]第三组
[/td][td]君药
[/td][td]臣药
[/td][td]第四组
[/td][td]君药
[/td][td]臣药
[/td][/tr][tr][td]牛膝木瓜汤
[/td][td]牛膝
[/td][td]木瓜
[/td][td]川连茯苓汤
[/td][td]黄连
[/td][td]茯苓
[/td][/tr][tr][td]苁蓉牛膝汤
[/td][td]苁蓉
[/td][td]牛膝
[/td][td]黄芪茯苓汤
[/td][td]黄芪
[/td][td]茯苓
[/td][/tr][tr][td]第五组
[/td][td]君药
[/td][td]臣药
[/td][td]
[/td][/tr][tr][td]附子山萸汤
[/td][td]附子
[/td][td]山萸肉
[/td][td]
[/td][/tr][tr][td]五味子汤
[/td][td]五味子
[/td][td]附子
[/td][td]
[/td][/tr]3、五运方为治未病而设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现代治未病主要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方面介入,依然围绕着“病”本身的各个发展阶段。
而中医传统意义上的治未病,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篇名“四气调神大论”已明确了其为四时节气调养而设,是根据天人相应的思想,使人与运气相合,从而变未病为不病。其具体方法正如《金匮要略》所载,是根据亢害承制的原理,运用五运生克制化进行调治。
《金匮要略》在此论下有“夫肝之病……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有后人据此认为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为肝虚所设。但尤在泾言“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也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之意。
结合“五运方”太过运之方与所胜不及运之方药味互用,君臣药交叉,笔者认为肝之病病太过,正因为病太过所以能传,传不足之脾,故当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一个“惟”字,直观说明肝之病不能只治肝,而当配合实脾,以顺应五运之亢害承制,这也正是“五运方”的立方初衷。
4、总结
综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运时气民病证治》中的十首“五运方”符合五运太过不及所致疾病的论述,其组方根据五行相克关系,太过运方与所胜不及运方药味存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亢害承制决定了“五运方”相互联系的顺序不可颠倒,此顺序符合音律隔八相生规律,君臣药选择顺应运气“司岁备物”原理,各组方剂多以不足之运的药味为主,其组方当为治未病,预防因运气流转而产生的疾病而设。
同时亦不可机械看待“五运方”组成,如第四组水太过、火不足,两方皆以茯苓为臣药,以祛湿养心为治,对此缪问认为“寒甚火郁之会种种俱水湿郁热见端,投以辛热,正速毙耳。丙为阳刚之水,故宗《内经》气寒气凉,治以寒凉立方,妙在不理心阳而专利水清热,以平其汨没之害。”即《内经》所谓“火盛之极反兼水化”,是对亢害承制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4、231.
[2]王国为,徐世杰,杨威.浅析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的用药规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7,41(1):33-36.
[3]魏伯阳著/任法融注.周易参同契释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50.[4]邹衍.本经疏证[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63、216、288.
[5]黄晨,袁清.易与吕律之确定[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1):130-134.
[6]朱玲,李思迪,叶祖光,等.从中医经典名方命名解析古代方剂命名规律[J].中医杂志,2018(15):1291-1294.
[7]崔翔,沈峰.五运六气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9):3409-3411.
[8]张建伟,王苹.《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管见[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1):21-23.
[9]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