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回复: 0

【原】春天,最热闹的习俗——“演春”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8 09: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演春”是汉族民间娱乐风俗。立春前一日,各地除举行“迎春”仪式外。村里人自由筹款、搭台演戏,故名“演春”。上演出的戏中人物,主要是渔、樵、耕、读四种行业者的形象。

山里的“演春”习俗多为扭秧歌,若有特别重要的喜庆活动,方能搭台唱戏。我们家乡山村一般唱戏都是二人转,老辈人多称“地方戏”。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业余娱乐水平也越来越期待提高。每年正月开始,各乡镇、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队,每年集中到县里参加秧歌大赛。我们村秧歌队后继有人,年年获得秧歌参赛第一名。之后,到各地巡回演出,回到本村给乡亲们做汇报演出,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纷纷捐款赞助,为继承和发展传统秧歌贡献一份力量。

秧歌是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
、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ráng)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曲调。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

东北“二人转”亦称
“小秧歌”。是东北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娱乐形式,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后来,随着闯关东来东北的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在历史上有“小秧歌”、“双玩意儿”、“双调”、“边曲子”、“蹦蹦”等称谓。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唱“二人转”扭(东北农村称'浪’秧歌)秧歌是东北人猫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第一次舒展腰身,也是憋闷过漫长的冬天后,第一声放声的吼。舒展腰身的男男女女,还嫌自己的腰身太低太矮,一意想把冲天的志向舒展到九霄云端去,于是踩上高跷,手里舞动着鲜艳的红绸子。放声吼喊还嫌自己的嗓音太低太弱,于是胯上就挂了一个能敲出雷声的腰鼓。腿一踢,脚一甩,红绸子旋舞开来,乘风飘扬,像是翩翩欲上高天仙界。臂一扬,手一挥,腰鼓敲的“咚咚”响,隆隆轰鸣,像是雷神在唤醒贪睡的山川大地。   

锣鼓敲“咚咚”响,“滴滴答答”吹喇叭,秧歌大队浪起来!二人转呐唱起来!
紧随春光而至,山村到处都是欢呼雀跃、人欢马叫、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崭新的岁月铺开了白纸,可以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章,绘好第一笔,写好第一句,有了良好的开端,才会有良好的未来;人勤春早,你追我赶,要早一分一秒把希望的种子播进肥沃的土壤,而且万物都在竞相萌芽,竞相生长,昨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今晨已经万条垂下绿丝绦。

山村秧歌队的队员们走在去邻村演出的路上。伴随着锣鼓和唢呐声,山村的高跷大秧歌浪起来了。
秧歌队走着舞着,走出大场,走进家家户户,无论院大院小,逢门必进,每家每户都要留下激越的鼓乐,留下合欢的舞蹈。每家每户笑着把秧歌队迎进来,送出去,比笑容还灿烂的是剥开皮的核桃,洗干净的红枣,还有周身金黄的梨子和染着红霞的苹果。那都是欢迎秧歌队的,招待秧歌队的。秧歌进院为乡亲们禳灾,赐福。原来,很早以前,这秧歌并不称作秧歌,而是叫作禳歌。禳,是祈求祛除邪恶。先祖渴望国泰民安,渴望五谷丰登,渴望六畜兴旺,渴望安居乐业,因而,那把万民伞必须走进家家户户,那支禳歌也必须走进家家户户。不知从何时起,禳歌蜕变为秧歌,但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内涵从未改变,那歌声和舞蹈 始终延续着古老的精魂。秧歌承载着千秋万代的祈盼,那祈盼浩浩荡荡,如热流,如热潮,如热浪。热起来,能让长空变成热天,能让大地变成热土。看吧,秧歌一扭,严寒在消退,积雪在融化,荒草在发芽,秃山在泛绿,花朵在含苞,千沟万壑,千山万水,都诚心诚意捧出——春色第一枝。

中国纯美民间小调(东北民歌)《看秧歌》歌词:
正月里来是嘛新年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 小佳人房中巧打扮啊 时兴头戴金簪 瓜子脸赛粉团 通红的胭脂点唇边 身上穿小花衫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嘴说是看秧歌 哼其实是会情郎 王呀嘛王海山啊哎嗨呀 打扮起来多么苗条 欢天喜地人群里躦 大秧歌扭得真热闹哇 耍龙灯跑旱船 扭秧歌那个踩高跷 龙灯盘玉柱船象水不漂 秧歌辫蒜辫高跷打飞脚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吆号 那边的狮子还会抖搂毛啊哎嗨呀 喇叭吹来锣鼓也是敲 大人小孩拍着手笑 狠心的情郎哥为啥还不到哇 我翘着脚也看不着 净看人家的后脑勺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埋怨自己个个头不够高哇哎嗨呀 猛瞧见情郎哥摆手把我叫哇 乐得我心乱跳脸儿发烧 有心喊他怕别人听到哇 我摆摆手叫他等着 挤挤擦擦往外躦 一只乌拉脚呦呦踩得我火燎 一只鞋踩丢了 光脚丫多难瞧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情郎哥看到 我的小脸往搞哇哎嗨呀

“演春”是山里一年中最重要的习俗,也是最热闹的时候。每年过完春节,孩子们都盼着“演春”快点到来。无论是浪秧歌,还是唱二人转,家家户户都把一切事情放下,早早做好看热闹的准备。若是看戏,都要多穿些厚厚的衣服,因为都是露天搭台看戏。若是没有戏看,大人们在家里等候秧歌队来家里拜年祈福,端上糊米茶,花生瓜子,核桃糖果这类作为招待。把秧歌队招待得高兴,领头的会多说些吉祥话,多唱几段,在院子里多走几圈,以示答谢主人的款待。唱词都是即兴发挥,随编随唱,唱得合辙押韵,祥和温暖,激情四射,令人赞叹不已。


                                                   辽大外国留学生即兴表演擂鼓 秧歌队后边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看热闹,我小时候便是其一。和几个小伙伴偶尔还会搞一些恶作剧,把“二踢脚”横放在地上点着引捻,第二声在秧歌队高跷下炸响,浪秧歌的演员全然不顾,也不会被吓一跳。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淘气的熊孩子们在恶作剧,习以为常了,也就当个乐子对待。而且,这一声脆响也给浪秧歌的演员抖擞了精神,越发起劲地“扭”、“蹦”、“踢”、“跳”,不亦乐乎!

文中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分享!

2020.4.1.老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