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回复: 0

都这样了,就别谈文化了,还是谈火化吧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30 16: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长久以来,很多人把文凭、知识等同于文化,这完全是小看了文化。要知道我们人生来有动物性,基因里暴力、好武,所谓“文化”,是我们用“温良恭俭让”对动物性的抑制。如果没有文化的抑制,社会就只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动物世界。
'

01
“文化”这个词,在今天就像味精,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什么事都要说成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游戏文化,社区文化、打工文化,就连厕所墙上涂鸦两行“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世间贞烈女子进来宽衣解裙”,都是厕所文化。
爱讲“文化”是最近几十年的事。60年代的时候,中国是提倡武化,不提倡文化的。很多街道、居委会的大妈,你家门直接一把推开就进,根本不敲门等人许可才进,就是只讲武化,不讲文化。
到80年代初,北京开始有餐厅,进门就看见贴一个告示:本店不打骂顾客。
今天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餐厅会打骂顾客?那是因为讲武化的时代,打骂顾客是正常的,现在特别提示“不打骂顾客”,意思是要开始讲文化了。
90年代,在上海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检票员查票,一个中年乘客拿不出票。检票员提醒,逃票要罚款。中年乘客很生气,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名片、一张银行存折,说看看这,我还用得着逃票?
检票员讲,“这跟职位、金钱没关系。上车买票,是一种城市文化。”乘客更生气,说“你跟我谈文化?我儿子都已经是硕士了!”结果,整个车厢都笑了。
过去人有没有文化,是涉及到尊严的事,哪怕是把儿子的文凭算到自己头上,也要证明自己有文化。尽管文凭和文化,根本不是一码事。
几十年过去,中国最普遍的骂人,除了“X你妈!”,还有“没文化!”
2019年,丁俊晖在英国的斯诺克大赛中犯规,在裁判没有看见的情况下,仍然主动承认,获得现场长达20秒的掌声。但即便如此,丁俊辉只要一输球,就会有人追着骂“没文化!”。原因是他初中辍学。
长久以来,很多人把文凭、知识等同于文化,这完全是小看了文化。要知道我们人生来有动物性,基因里暴力、好武,所谓“文化”,是我们用“温良恭俭让”对动物性的抑制。如果没有文化的抑制,社会就只是一个有人参与的动物世界。
所谓文化,既不是装饰性的东西,更不是攀比性的东西,而一直是化在我们血液里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千年,我们之所有还在谈文化,也还因为,文化也是一种传承。

02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基本就是“有文化”的代名词——江南钱氏家族
这个家族自五代至今,光载入史册的就超过千人,最近百年间,先后出现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人称“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我们所熟悉的科学家钱学森、历史学家钱穆、作家钱钟书,就来自这个家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文化恢弘的家族?这个答案,其实就藏在一本千年传承的家训里。
钱氏家族的奠定人,是五代的吴越君主钱鏐。钱鏐曾使两浙统一,治理得连苏轼都写诗赞叹。他一生不识字,算是个文盲,但临终前特意留下十条家训,如:
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
后来这些家训,经过后代增补,形成一本《钱氏家训》,包含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社会公德。千百年来,成为钱氏子孙行动的准绳,薪火相传,造就了钱氏文化人才的世代涌现。
任何时代的大风,皆起于青萍之末。再大的文化思潮,皆从细微不易觉察处发源。
孟子曾讲: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一个君子再好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没有被传承,最多影响五代以后也将中断。
其实所谓文化,不过是累世的传承。背后蕴藏的文化种子,一旦种下,开枝散叶,终成一片郁郁苍苍。

《钱氏家训》
03
文化其实在于传承,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轴心时代,中国的孔孟老庄,通过《论语》《孟子》《逍遥游》等笔墨,开始定义何为文化,炼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如容器般的十五字。
唐朝一个逃难的农民,在酷寒之夜被拉进一扇柴门。宋代一个书生涉江落水,被一个渔夫救起。明朝一个荒村小小的私塾开张,一个小孩开始念礼义廉耻。这些人,很可能是我们某个人的祖先。
今天我们的存在,其实血液里,就已经不知沉淀了多少的文化基因。
台湾作家吴念真,讲他的文化启蒙老师,不是什么大学者、大教授,而是村里一个很普通的写信先生。
这个先生会帮全村写信,经常很多妇人都在村口拿着信纸等他。他总是很好地坐下来,很注意形象,穿着干净,毛巾雪白,拿出一支很旧的派克钢笔,然后问人家要写什么。
那些村里的妇人,说话都很粗鲁。有个村妇就说,“跟我那个在台北的死小孩讲,他自己在台北逍遥没关系,全家都快饿死了!他弟弟妹妹学校要注册了,如果钱再不寄回来,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给他看!”
先生听完,斟酌片刻动笔,写完念给人家听:
吾儿,是父母无能,才让你这么年轻就去异乡求生,让你受苦受难,但是最近家里有一点困难,小弟小妹要注册,你如果有钱多少寄一点回来。你在异乡身体保重。
念完,先生问妇人,“这样写对吗?”刚才嘴里还不停说死的妇人,听完很感动,不停说对对对,谢谢,拿着信纸满意而归。这个先生永远就这样,会把村里每个人要写的信,意思说清楚,但措辞很温暖。
有一天,先生把全村所有的小孩都叫去,让他们写信。几天后,先生告诉吴念真“之前写信是考试,发现你最会写。”先生把吴念真叫到一棵树下,坐下说:
有一天我会老,会死掉,就没有人帮邻居写信了,你要接替伯伯帮大家写信。
那时候吴念真才八九岁,成了先生的传人,开始给村里人写信。先生教导他,如果有人公开找你写信,代表内容可以公开。如果是让你去家里,给你几个李子、桃子,意思是要写的就是秘密,内容你不能跟别人讲,这是基本的道德。
后来这位先生去世,吴念真长大,历经世事,感慨说:
那时候不觉得怎么样,长大了知道,我们常说文化,那才是文化。那个先生不但知道如何奉献,如何守道,还知道传承。除了他之外,我所受的教育,包括老师、教授,从来没有跟我讲过这样的道理。
我想吴念真故事里那个写信的先生,我们很多人在生活里都碰到过。
他们其实很普通,也未必有多高的学问、多少的知识,但他们懂得如何将身边的粗鲁教化成温情,为后代的懵懂启蒙睿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很多时候,文化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化在生活里一点一滴的贤良,以及一代一代的传承。

吴念真04
我曾在杭州的夜色中,欣赏过那条流淌的京杭大运河,两岸风景日新月异,那床河水却由隋唐缓缓而来,千年不动声色。恍惚中想,文化不就像这条大河,河岸风景更迭,但一床河水,映照的还是当时的月亮。
从前像江南一带的地方,农民家不管怎么穷,都有个书箱,传几本书给子孙读。农舍再简陋,老农也教孩子,将墙漆得雪白,然后在墙角栽一株蔷薇。
没读过文以载道,但知道书香传家。没听过“云破月来花弄影”,但知道白墙红花,悦己悦人。
俭朴的农家妇女,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有人来访,即使是最熟悉的街坊邻居,也必先进屋里去,换上正式得体的衣服,再出来和客人说话。
龙应台讲,自己以前住在台湾农村,当邻家孩子送来一篮自家树种出的枣子时,母亲会将枣子收下,然后一定在那竹篮里放回一点东西,几颗芒果、一把蔬菜。家里什么都没有时,母亲也一定将篮子填满白米,让邻家孩子带回。
问母亲为什么,她说:不能让送礼的人空手走开,这是基本礼仪。
在过去的人身上,文化不过就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为祖辈父辈层层传递,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即便一个不识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
作家阿城五十年代的时候,父亲被打成右派,以至于他在学校被边缘化,只能去琉璃厂翻翻古书、看看字画。
那时候阿城才不到十岁,没有任何消费能力,在琉璃厂纯粹是只看不买。但是他每次去,店员还是站起来招呼,请坐沏茶,陪他聊天,声音不大不小。要看的书搁得高了,店员还帮忙拿下来。
那时的人,看长远,小孩现在没能力买东西,但你尊重他,等他长大了,自然还来。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文化。

过去的北京琉璃厂05
好了,讲了那么多的有文化,我们现在讲讲什么叫没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是一个人身上本有气质。有文化的都很雷同,而没文化的各式各样。
一个会议上,领导张嘴闭嘴都是“今天丽日高照,惠风和畅,在座各位,莘莘学子”,这就叫没文化。一个小科长,一开口就学人说“国家趋势”、“未来战略”、“世界格局”,这也叫没文化。
大学生跟三岁小孩讲话,不蹲下就是没文化。一个人,读了高中,又读了大学生,还上了研究生,转眼就跑到网上当键盘侠,裹挟正义,这也叫没文化。一群小粉红,在网上玩举报,把人逼到退博,那就是又卑鄙、又没文化。
博士晚上开车瞎几把打远光灯也是没文化。一个大学教授花钱发论文、评职称,这也是没文化。一个大学名师,让女学生“来家坐坐,你太漂亮了,我一时没忍住。”这就是既淫荡、又违法、还没文化。
一个大佬,在慈善晚会上捐点小钱,还真把自己当慈善家,当慈善大使,这也叫没文化。一个互联网大佬,站在台上,动不动就是我们年轻一代人,谁跟你是一代人,你这是又欺负人、又没文化。一个企业家,花钱嫖宿幼女,还花钱找律师减刑,这叫从娘胎里,就压根特么的没文化。
都这样了,我看还是别谈文化了,赶紧“火化”吧。
~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 ~
牛 皮 明 明 世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