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回复: 0

<石鼓文>和与汉字文化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22 10: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鼓文和与汉字文化/石鼓文文化面面观2016-11-08 11:56:37在书法领域和汉字研究领域,《石鼓文》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了。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书法家最为敬重的“圆笔书”圣典。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故而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这几个石鼓被人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其内容分别是:
1、《马荐》诗篇歌颂的是秦祖非子牧马建秦、复续嬴氏祀之事;
2、《汧殹》诗篇歌颂的是秦襄公封侯始国之事;
3、《霝雨》诗篇歌颂的是秦文公伐戎迁汧建都之事;
4、《虞人》诗篇歌颂的是秦穆公用贤乃至称霸西戎之事;
5、《作原》诗篇歌颂的是秦孝公变法和迁都咸阳之事;
6、《銮车》诗篇歌颂“天子致伯”秦孝公之事;
7、《田车》诗篇歌颂秦惠文王使张仪取陕打开东扩要道之事;
8、《而师》诗篇通过歌颂“天子致胙”秦惠文王以及嗣王武王始国之事;
9、《吾车》诗篇歌颂秦昭襄王定蜀之事;
10、《吾水》诗篇歌颂始皇帝统一天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至天下太平之事。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石鼓的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经后人不断考证,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後“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到了清朝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而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一时众说纷纭。
随着历史的逝去,石鼓刻石文字多残,北宋欧阳修录时存四百六十五字,明代范氏《天一阁》藏本仅四百六十二字,而今之“马荐”鼓已一字无存,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这些石鼓出土在宝鸡的石鼓山上(唐朝,公元627年出土)。原本有700多字,辗转磨砺,只剩下270多字。 如今宝鸡市在石鼓出土地石鼓山上建立了石鼓阁,仿制了十面一模一样的石鼓,存放在这里供人们游览,朋友们有机会去宝鸡的话可以一睹石鼓的面容,毕竟实物更具有沧桑感!!

和与汉字文化" inline="0" style="max-width: 650p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