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断章》PPT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9279
发表于 2020-3-23 16: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断章》PPT 详细介绍:      

2_190302143133_1.jpg

2_190302143133_1.jpg

2_190302143133_2.jpg

2_190302143133_2.jpg

2_190302143133_3.jpg

2_190302143133_3.jpg

《断章》PPT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卞之琳
“新月派”诗人
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 ... ...
断章PPT,第二部分内容:课堂思考
思考:为什么诗的名字会叫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赏析
作为一首情诗解读
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观念。
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在美好的图景下,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的无可奈何。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这样的理解呢也是非常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审美标准的。
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 ... ...
断章PPT,第三部分内容:两组镜头
第一组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第二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
... ... ...
断章PPT,第四部分内容:小结
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关键词: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PPT课件免费下载,断章PPT下载,.PPT格式;
                《断章》PPT 下载地址:                              
  • 点击立即下载(网通电信双线)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