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5|回复: 0

专家蒙诗《乌衣巷》(二)王谢堂前本无燕

[复制链接]

19

主题

27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0-9-24 02: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蒙诗《乌衣巷》(二)
  ——王谢堂前本无燕
  我们的蒙曼教授说:
  “从燕子的角度,还是这个地方,但是人早就换了一茬又一茬,从玄衣的士兵到王谢的子弟,再到唐朝的平民百姓,这个盛衰之感就带出来了。”
  试问蒙曼教授:这“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与“这个盛衰之感”又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呢?
  就说您老人家任职的那个中央民族大学吧,那里的学生不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吗?而且,比乌衣巷的居民更换的频率还要高很多。请问,在您老人家看来:这中央民族大学,是否也与乌衣巷一样的“盛衰”了呢?
  也许,蒙曼教授有一万条理由,来证明这两者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她没有说。也许在她看来,这是显而易见,不用说的,只是我辈愚钝而已。
  那么,我们就且退一步,就算如此。可是,这还要有一定必要的前提,也就是:乌衣巷在晋代必须要有燕子,而且至少要从晋代,到唐代刘禹锡的时代都不能中断。
  试问蒙曼教授:您又凭什么能认确定,王、谢时期的乌衣巷一定有燕子呢?而且,从晋代王、谢时期,一直到刘禹锡写《乌衣巷》为止,这几百年间从没有中断过?
  其实,不仅仅王、谢时期,乌衣巷里不可能有燕子。而且,连后来宋、齐、梁、陈的兴盛时期,也不可能有燕子。那又为什么呢?
  六朝我们当然是回不去的。但乌衣巷和王、谢堂都还在。如果乌衣巷能从晋代,一直到晚唐的几百年间都能有燕子,那现如今呢?为什么现在就没有燕子了呢?它们又上哪里去了呢?
  其实,南京还真有一个同样著名的去处,现在却有许多的燕子。现如今南京的老北站,也就是朱自清老先生《背影》一文的原景地。如果在燕子南飞之前,你从中山码头过江,去参观南京的老北站。一出浦口码头,走进北站广场,就会发现:天空中有一群一群的燕子。在码头通往候车厅的走廊檐下,你也发现一个又一个的燕巢。问当地的老人,他也会告诉你:这么多燕子,在车站停运之前是没有的。只是近些年来大拆迁,这里没有几家住户了,这才有了许多的燕子。
  当然,不是所有读者都有条件,能很方便的去南京北站或乌衣巷考察求证。但是,找地方看燕子总可以吧?假如你家的孩子想看燕子,你会带他去哪里呢?去上海的南京路上看燕子吗?去北京的王府井看燕子吗?都不会吧?至少也要到城郊去,到乡村去,那样的地方,我们才最有可能看到燕子。连一个小县城的中心区,你都很难看到燕子。为什么?
  就因为燕子就不爱富贵的大户人家,它们总是与农家、田野相亲近。
  我们知道,在晋代,南京是都城,至少比现如今的县城要兴盛、热闹多了。那秦淮河和乌衣巷呢?它是不是当时京城的郊区呢?如果是城郊的话,那也不一样有可能有燕子吗?可惜,它更不是城郊。晋代的秦淮河边,就相当于如今南京的新街口,上海的南京路,或者北京王府井。它是这个首都的中心区,最繁华热闹的去处。那又为什么呢?
  就因为,从前,最主要的交通与运输工具是船。而现如今,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车(汽、火车)。其实,这种转变是近现代才发生的事,它的历史还不过百年。
  问题是:这与秦淮河、乌衣巷当年是不是都城的中心区又有什么关系呢?
  南京有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南京就在这个大江湾的怀抱里。我们知道,由于水流的直线运动,大江大河的历史越是悠久,它的湾就越多,弧度也越大。在南京湾这个地方,江北是外湾,江水的流速快,冲击着江岸;而江南是内湾,江水的流速慢,水中的泥沙就淤积起来(当年江边的石头城,狮子山现如今离江水差不多一公里了)。正因此,在长江的南岸边形成了许多滩涂,上面长满的芦苇之类的水草。在古代,长江上的船,由于有长满芦苇之类的江滩的阻拦,不能直接在江南的江边靠岸。这就让长江南京段变成了一道天堑。它就像一条龙一样守卫着大南京这片土地(连曹操打东吴也不敢在这里渡江)。这也就是南京龙盘虎距中,龙盘的由来(虎距是指南京南面与东面的山,它们也易守难攻,便于南京城的守卫)。
  当然,一定要在江南岸,靠船上岸也不是决无可能,可以修一条水上栈桥。可是,长江从此地向东,基本上直向东海,由于海潮的影响,这里江潮的落差大。这样的栈桥靠船很麻烦,还要有一个专门的浮船码头,还要不停的修护。因此,在整个封建时期,除了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之外,江南岸边是很少这种栈桥码头的(而在江北岸的树林里,现在还有小避风港的遗迹)。
  那么曾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就是秦淮河。
  秦淮河就是这样一条伟大的人工河。
  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为破金陵王气而开凿的一条河。我倒觉得,或许秦始皇当年也曾想在南京定都吧?为什么呢?因为秦淮河远不是一条河,它也是完整一个水系,连通南京城各个角落。据老人讲,民国年间城中还有渔船呢。当然,秦始皇毕竟没有定都南京。或许因为在秦初,江南一带远比北方落后,不足以供养一个都城吧?南京城里的整个秦淮水系,应该是在东吴建城时期开凿的。
  试想,南京建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应该是什么?
  比如,民国要在这里建都城,它第一件大事就是修路。当时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呢?请全国各省来援建,哪个省援建的路,就以哪个省来命名。所以如今南京的城北,就有了许多以各省的省名来命名的路(湖南路、上海路、天津路等等)。
  而在古代呢,由于船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所以南京要建都城,最重要一项大工程就是开凿河道。秦淮河当初开凿时就很宽,两边都是沙滩,只要船头上搭快跳板就可以上下货物了。而且在它的上游,曾经还有许多湖泊,可以用来调节秦淮河的水位,以保证秦淮河四季都不影响通航。
  所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没有秦淮河就没有南京城。
  我们都知道“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国宝级文物。请试想,这个“清明上河图”的“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上河”,不是“上街”即到街上去,或河上去的意思;它也不是这条河的河名。从前人们也称皇帝为:“皇上”,这个“上”是一个尊称。正因为这条河是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城里的一条最重要的河,所以叫“上河”。正如在南京城里有一条路,叫:“中央路”一样。那是南京城里,民国建都时所建的,最重要的一条路。显然,远不是随便一个城市,随便一条马路都能叫“中央路”的。
  在东晋时期,秦淮河也就是这样一条“上河”。它也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一条河。
  现如今,当我们说到“秦淮河”的时候,人们的印象,往往也不过是南京城里,一条宽宽的大水沟而已。而在从前,“秦淮河”这个概念的内涵要丰富多了。正如我们说到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的时候,它给人们的印象就远远不只是一条路。它们既是商贸中心,也是旅游热点。从前,“秦淮河”这个概念的内涵,还要远远比如今的“南京路”、“王府井”等的概念要丰富的多。
  它不仅是一个都城沟通全国的客货运的总码头。它也是一条繁华的水街,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店家酒坊。还聚集着许多手工作坊。
  比如,现在还延续着的一些地名,如:“扇骨营”、“箍桶巷”等等。什么是“扇骨”呢?就是纸折扇中间竹子做的扇骨。说明从前这一带很多人家都是做扇骨的专业户。“箍桶巷”也如是。
  或曰:这个“扇骨营”和“箍桶巷”不都是明代流传下来的地名吗? 六朝古都嘛,自然是几番兴亡。齐代的“扇骨营”到了陈代变成了“箍桶巷”,或者衙门,或者考场不都是很正常的吗?
  我们知道,从前没机械动力,行船主要靠人力或风力。它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为了赶风向或水流,行船是不分昼夜的。如《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再如我们都熟悉的“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个《泊秦淮》还告诉我们,即使是晚唐,在秦淮河边的半夜里,酒店也还是开着的,同时,还“商女”在卖唱《后庭花》,隔着“江”(说明那时的秦淮河像江那样的宽)都听得见。
  那么,经过东吴时期的大建设,到了东晋王、谢的鼎盛时期,它不仅是文化中心,也是旅游中心。正如我们去北京都总去看天安门,王府井之类的,那么,从全国各地来晋都的商贾、旅客、或各级公干官员们,他们不仅必经这个码头来往,是不是也要在这个京城第一街上流连观光呢?
  同时,秦淮河还是一个军事重地,京城的重要门户。王、谢两家作为国之重臣往在乌衣巷里自然也少不了保卫部队(正因为他们都穿黑色衣服,才叫乌衣巷)。
  因此在六朝鼎盛时期,淮秦河上是不分昼夜的人流涌动。每到夜晚更是楼船画舫穿流不息。歌声器乐声响彻夜空。
  请试想:就这样一个当时全国最金贵的地方,会有农户吗?当时全国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会有燕子吗?
  所以,我们说:不仅王、谢时期不会有燕子,连后来的宋、齐、梁、陈的兴盛时期也不会有燕子。只是在这些朝代的替换时期,可能有燕子,但至少,不可连续几百年不间断的都有燕子。
  最后,再顺便说说,蒙曼教授这句话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都几百年了,还能从“燕子角度(来看),这个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呢?根据教授的逻辑,只不过是因为,这个地方“年年燕来燕去,就让人感觉这个地方还是这个地方”了。
  我们不知道蒙曼教授是否还懂得“燕语”。也不知道燕子又是怎么把它们的,几百年来“这个地方还是这个地方”的观点,告诉蒙曼教授的。
  显而易见的是,不论是“人感觉”还是“燕子角度”,都不能是我们下结论或作推论的依据。
  要是我“感觉”你蒙曼教授就不像教授呢?要是从我的“角度”看,你就像个小贩,还投机倒把了呢?能因此就对你作出处罚法吗?恐怕不可以吧?
  请教一下教授,哪个国家,哪本书上有这样的逻辑?
  换言之,“这个盛衰之感”决不是这么“带出来”的。蒙曼教授论据不足,逻辑不通。其实她不过是:只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
  那么:
  该诗的作者刘禹锡又为什么要用燕子来寄托?他又是怎样用燕子来寄托的呢?
  请看下一节:《朱雀桥边野草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