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长安昭阳王

【原创】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复制链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1.3.5.1        走进书中参与进来
  读红楼梦不能只作为一个旁观者!
  窗前灯下,一书在手,灯光之下,目光所聚,便是我的红楼世界,外面那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就跟我没关系了,老婆叫都可以不答应(放心吧,老婆看你专心读书没出去乱搞,一定不会为难你的)。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沉醉书中只看到美女骷髅,一定要走进红楼场景,把作者和自己放入镜头中,哪些话是作者旁白,哪些话是作者对我说的,别觉得在说别人,跟我没关系,其实作者一直在跟读者说话。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书上文字是作者写给读者看的,看书就是作者在跟读者说话”,而是红楼梦这书中的很多话,就是作者直接说给读者的话,我们拿宝玉生日举例:
  香菱情解石榴裙那回,香菱新裙子“贜”了,宝玉拿着并蒂菱过来斗草,香菱说“你瞧瞧这裙子”,你有没有瞧香菱的裙子?瞧出什么来了?这里边“藏”了石榴裙的线索,而且有“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杨贵妃典故。“你瞧瞧这裙子”不是说给宝玉,是作者说给读者听的话,让读者注意瞧香菱的裙子。
  香菱换了裙子,见宝玉蹲在地下埋花,香菱笑道“这又叫做什么?怪道人人说你惯会鬼鬼祟祟使人肉麻的事。”“这又叫做什么?”是香菱提醒读者的话,注意看宝玉在干什么?这里面有谜。“你惯会鬼鬼祟祟”是香菱说作者的话,作者总是鬼鬼祟祟的,又在这里揭露香菱身份呢。你看,在这出戏里,作者、读者都在场。
  在这之前,宝玉有个奇怪的举动:扔下一堆小姐,亲自跑回怡红院找芳官去了,不会派一个丫鬟去找吗?见芳官睡在床上,宝玉推他说“快别睡觉”,也是说读者别睡觉,仔细看,这里有重要信息透露。
  书中类似的话很多,比如看到“你留神看”、“宝玉留神看”之类的话,读者就要听懂“这是作者说给我的话”,要留神看。作者特意拿宝玉举了个例子:
  第8回宝玉黛玉初探宝钗,宝玉因吃冷酒听宝钗劝,恰逢紫鹃让雪雁送小手炉来,黛玉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懂了,知道这话是说给他听的,是黛玉借此奚落他,宝钗当然也听懂了,我们读者也都看懂了,但薛姨妈就没看懂。其实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话,你都看懂了吗?如果跟薛姨妈一样没看懂,就类似这里,体味不到妙处,也不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举个例子:
  第75回中秋赏月,贾政说了个下流笑话,贾政说笑话也算正常,但贾政说下流笑话就要格外注意了。贾政说的那个怕老婆的人,其实是在调侃读者,是作者拿读者开涮呢,说读者看得“睡着了,第二日才醒”,没看懂八月十五那天晚上的事。注意“并不是奶奶的脚贜”,故意把“臓”错写成贼贜的“贜”,还是用错误强调读者注意的手法。如果你看到的版本是“脚臭”,那本书就直接扔了吧。我不幸看到过“脚臭”的版本,那种不能给人以正确引导,反倒把读者引入歧途。看到脚贜,别只觉得恶心下流,注意贾政说了不是脚贜,是月饼馅子有些作酸,要想到“脚臓”两字都是月,月饼馅子“却藏”了什么?后来晚上发生的事,藏了好几个秘密,有一个甚至可说是惊天大秘密,说来话长,我们在后面专门章节讨论。没看懂的,看的睡着了的读者,就是第二天舔老婆脚的那个人!谁是舔老婆脚的人谁自己心里清楚。这作者坏的很,时不时把读者抓出来遛一圈儿。
  这个简体字呀,看不到“脚贜”右边的“却藏”,读者会丢失信息。说到简繁字,我是深有感触,我曾托一个台湾的同事买了一套繁体竖排版的《射雕英雄传》,在休闲时刻,泡上一壶茶,悠然抱着看,这种古色古香的感觉,跟看简体版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然后在黛玉湘云联诗之前,一个管杯盘的媳妇找茶杯,找到紫鹃翠缕,而紫鹃翠缕却在找小姐,那媳妇说“都睡觉去了,那不知那里玩去了,还不知道呢”,是在说小姐?说翠缕?跟你没关系吗?这是作者在说读者,有没有仔细在看书,还是睡觉了、玩去了、不知道!读者要进入情境,仔细看作者让我们找什么,不是找茶杯、找小姐这么表面,这里藏了个秘密,找到了我们就知道作者在说什么了,否则我们就跟薛姨妈一样。
  湘云联诗“庭烟剑夕棔”,湘云说“棔”字:“见了这个字,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到底查了一查”,你觉得这话不是说读者?跟你没关系?作者是让读者好好查一查这个字的相关资料,查出来了湘云的身份就揭开了。没听懂,就跟薛姨妈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38

帖子

9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09
发表于 2020-9-5 14: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我也就是【涌泉之恩当滴水相报】,毕竟得到你100赏金呢,咋着也得有所表示是吧?其它方面暂时还没有想法,以后有了再说。我的看法是:【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部红楼梦】。诗词里有句名言叫【诗无达诂】,大意是对一首诗文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怎么解释因人因时而已。甚至作者想不到的都会有人想出来。推而广之也能说【文无达诂】,一部红楼由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就会有千差万别的解释(当然,大的原则不能背离)。我大致上看了你的这篇长文(尚未细究),觉得好多地方理由很充分,说得很有道理。你的解读方向不失为一种很有趣味的读法。不过我历来不喜欢探讨版本,不喜欢【红楼80回后探索】、【反清复明】等探轶学说,只是就事论事,也就是依据文本解读,认为【文学即人学】,研究人物动态,从中吸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联系自己实际,仅此而已。所以我写过连续几篇《品红楼,悟人生》类的贴文。对版本,你发的那种图片我原来有很多,占很多G叫人烦,但因为不热衷,所以后来存到那个硬盘了或是已经没有了都搞不清了。至于版本上的差异肯定会有,但个别地方的出入对人物分析影响不是根本性的。比如,无论哪个版本贾雨村、贾赦、贾珍、贾蓉、贾琏等人甚至王熙凤都成不了好人。这就是我说的读书取向不同。说到底咱们都是贾宝玉一样的【富贵闲人】闲得蛋疼,借文字发泄自己感情从中取乐而已。楼下的农民工中午吃个盒饭,坐在水泥地上休息一会又得干活,他们写啥红文?你说是吧?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5: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看红楼梦,读者一定要参与进来,不能只当瓜众,看热闹。作者特意安排瑞大爷示范过,指点过读者,而且认为读者是“聪明俊杰,风雅王孙”,能懂他的意思:注意看贾瑞骂完道士混账,然后进了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被凤姐送出来后,又进去了三四次!只是瑞大爷方向进错了,不该进入美女,应进到骷髅这边,但是走进书里去并没错。读者要走进书里去,跟作者互动,不要跟美女互动。
  瑞大爷这个奇男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在瑞大爷正面照看风月宝鉴、沉迷私欲留恋美女之时,背后传来了一句朗朗吟诗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真天祥!与当前镜头画面太格格不入,对瑞大爷的精益求精是莫大嘲讽。怎么回事?场景出差错了还是配音出问题了?都没有,请看:
  写贾瑞之死的第12回的回目: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天祥照鉴。
  “天祥照鉴”让读者一下就想到文天祥的照汗青,对比一下: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天祥照鉴,鉴=镜。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天祥照汗青,汗青=史册。
  这让读者一下就想到“以史为鉴”的典故:
  唐朝贞观年间,643年,魏征病死了,李世民很难过,流着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不愧是贤君良臣,相得益彰。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风月,清风明月,清、明。风月鉴,“以史为镜”,则:清明之史。“可以知兴替”,则:清兴替明之史。
  所以我们之前的用词“明末清初、明末清兴”都不够准确,而蔡校长说的“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自明亡始……”也不够准确。作者从反面给出的精准用词是“清兴替明之史”,像剥洋葱剥开:
  一、风月鉴,即《风月宝鉴》,是《红楼梦》这本书的另一个名字,写的是“史”,不是写风月,不是写女子,不是写谈情说爱,不是写家庭生活,写的是一段天下兴亡史,是作者想告诉后人们知道的一段真实历史。
  二、是“明清”之际的历史。
  三、是以“兴替”的过程为重点,向读者讲述清如何兴起,经过萨尔浒之战,怎么由金变清,怎么和吴三桂蛇鼠一窝,打着为明剿贼的旗号占据京城,巧偷明朝江山,取而代之。
  所以这段换代史跟史书记载的肯定不一样,一方面是胜者为王,篡改历史,看《四库全书》被篡改成什么结果了就知道。另一方面是作者所站立场不会是客观中立,有明显偏向,身为亡国奴,亲身经历国破家亡,对破国者对侵略者怀有切齿之恨,所以会把李自成写成蝗虫,把满清写成耗子,宝玉给黛玉讲的“耗子偷香玉”,不是笑话,是一把辛酸泪!作者心怀故国,寄情明月,所以会把崇祯写成虞舜,写成人见人爱的绝世美女林黛玉。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此情可待成追忆,月明林下美人来……
  作者用“天祥”二字的第二重含义:
  颂扬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在清兴替明的历史洪流中,颂扬抗击异族入侵的英雄!颂扬坚贞不屈的英烈!一片丹心,永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是对生命的意义、生死的价值发出的灵魂拷问,有人舍生取义,浩然正气长存天地,有人仅为一己私欲,对国家危亡置若罔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文天祥的妻子为其收尸,在衣服中发现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读圣贤书,让我们学到:无愧!心如霁月,一片明静。
  现在我们明白了:贾瑞为何表字“天祥”,这个“天祥”照的镜子为何名“风月宝鉴”,《红楼梦》为何还有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这些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要让读者看到背后的文天祥。
  风月宝鉴:特意加一个“宝”字,既是宝玉,也是玉玺,代表皇权、江山,在“清兴替明之史”中,“宝玉”是整个儿事件的起因和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6: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1.3.5.2        我被绑架了怎么办
  前文讨论过《红楼梦》不能有话直说的问题,但作者要想方设法让读者看懂反面写的意思。可用绑架来举例模拟,假如我被一群憨匪绑架了,之所以说憨匪,是我发现这帮家伙悍虽有余,但脑子不大灵光,我就要想办法把信息透露给亲友。亲友电话打来,绑匪让我接,但在旁监听,那我怎样说话,能把信息透露给亲友,又让绑匪注意不到,不会把我撕票。这种情况,跟红楼梦有些类似。
  1.3.5.2.1        故意错
  故意说错话,让亲友觉得不对劲儿,甚至在错话中透露关键信息。错误是很有效的提醒,比如我说我跟蔡元培在吃饭(知道蔡元培的人不会当绑匪吧?否则我死定了),亲友会一下子感觉到有问题了。
  比如宝玉生日,香菱的新裙子“贜”了,把臓写错,让读者意识到这里可能“藏”了什么,然后仔细去看上下文,去发现秘密。
  比如在大家玩射覆游戏时,把“射、覆”二字故意写反,太明显了,让读者意识到“两射一覆”说的其实是前一个射覆,从而解密。
  再如陆游的“花气袭人知骤暖”,多次错写成“花气袭人知昼暖”。昼暖、玉生烟:太明显了,差不多说白了。
  这是字面上的,还有一些事理方面的错误,比如贾敬过寿,贾蓉把贾赦贾政称呼老爷,却把贾敬称太爷,就是明显的错误。
  宝玉生日,同时出现牡丹花、芍药花、并蒂菱花,这有违常识,读者知道这些不可能同时开花,那么一定藏了作者不能明说的秘密。
  1.3.5.2.2        不正常
  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也不见得是错误,但对这个人来说是反常的言行,或者对这件事来说出现了异常情况。
  比如我在电话中说我在青楼,可亲友都知道我只看红楼,从不去青楼,马上会意识到有问题了。
  比如贾政居然讲下流笑话了,说舔老婆的脚,还说不是奶奶的脚贜,是月饼馅子有些作酸,那就要仔细看是怎么回事。
  比如宝玉,平时不说脏话,有一天大骂“反叛肏的!”那就要思考:作者骂的是谁?是不是跟当面的薛蟠有关?反面有什么事情?
  比如凤姐,不识字,出自王家那样的名门,却不识字,要引起注意。这个不识字的人,却有“学名”王熙凤,那就更要引起思考了:“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有一天这人又突然认字了,拿着司棋表弟的情书念,那里面一定藏了秘密!
  贾环说个谜语,谜底是“一个枕头,一个兽头”,一次俩谜底,这就是异常,好好猜吧。
  黛玉、湘云中秋夜联诗,妙玉突然出现,这也是异常现象。
  宝玉生日,吃丫头饭。芳官说“我先在家里,吃二三斤好惠泉酒呢。”这都是异常。
  首先要意识到异常,然后在上下文里仔细看,再思考各种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1.3.5.2.3        重复强调
  在电话中,我会把重要的字词重复两三遍,以引起亲友的注意。这是很常规的方式,我们平时的谈话中,如果把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多次重复,对方也能听出强调之意。
  比如26回,黛玉说“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被宝玉在窗外听到,问“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既重复强调,又问读者为什么?
  第一次写蘅芜苑:“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重复出现四个“清”,但绑匪感觉不到在说“清”。
  有个叫蕙香的小丫头,宝玉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
  重复是读书过程中最容易发现的方式,只要看到重复,在上下文里仔细看看,思考一下作者有没有在强调什么。
  1.3.5.2.4        关键字法
  如果我要给家人透露鸡窝里藏了金条和重要东西,我会在电话中把“鸡”作为一个关键字,结合错误、异常,并两次三番重复“鸡”,把这个关键信息传递给家人。
  家人在听到我引起注意的话时,要在我看似平常自然的话语中,把关键字识别出来,这有一定难度。识别关键字比找重复难多了。
  比如第一回介绍黛玉:绛珠草一株。绛,红色系是朱,珠、株都读朱,五个字里三个“朱”,是用重复告诉读者“朱”这个关键字。
  比如顽童闹学堂,宝玉问金荣是那一房的亲戚,是问姓金的来历,茗烟答:“他是东胡同子里璜大奶奶的侄儿”,要识别出“东胡”这个关键字,需要跳脱出句子本意的局限,从文句中抓取到嵌在其中的关键字。其后写道“他母亲胡氏”,“胡”这个关键字易认。
  对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
  能够识别出满、明是关键字,而雪、月作为满、明二字的载体,在满、明因为太露不宜直接用时,雪、月也成为关键字。还有雪、林,明显代表薛宝钗、林黛玉,作为二人的代表关键字,雪还作为薛家的代表关键字,“丰年好大雪”代表薛家,“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第五回红楼梦曲的结尾,也是《红楼梦》这本书的结果,是指大地归了薛家,没看到“雪”啊?您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都“白茫茫”了,还看不到雪!识别关键字的时候,要想到尽量多的可能性,然后在多种可能性中去筛选,不怕选不到只怕想不到,而且要超出这段文字的本意去想。因为我在电话中要让家人听懂,还要防止绑匪听出来,所以往往不是表面说的意思,具有隐蔽性。比如把“东胡”说成“东胡同子”里住的一个人。
  在“纵有千年铁门檻,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诗里,能识别出“一鑑”,有一个前提,要先知道这是谁的名号,需要一些基础知识。
  湘云中秋夜联诗,“庭烟剑夕棔”,用错字来强调关键字“棔”,通过湘云一大堆的解释,和“查一查”的提醒,读者明显能意识到,这些都是在说“棔”这个关键字。
  宝玉说:“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这个关键信息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而是“玉生烟”这样的事件,或者诗句,识别时需要联系到诗。
  再如妙玉请吃茶,“瓟、犀”两个关键字,需要仔细对比分析,还要结合诗经,才能识别出来。
  我们把关键字分为两种:
  一是瓟、胡虏、满、明、雪、月、金、木这种贯穿于全书的关键字,要重点识别,必须识别出来,能作为解密其他人、其它事的线索。比如贾母丫鬟金鸳鸯,根据姓金可怀疑此人后来投降满清做了汉奸,然后注意到其它很多线索,经过综合求证,最后确定此人确是汉奸。所以这类关键字的影响具有全局性,在后面尽量都总结出来。
  二是犀、棔、一鑑这种,只在这个局部,揭示某个人、某件事的关键字,要在遇到后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即便没识别出来,影响也不大,比如棔字,没识别出来也只影响到认出丛帝,而其它很多线索照样可以让读者认出湘云是太子。
  注意:对关键字识别的结果,先仅作为怀疑,不能认定为证据,要与其它地方多处验证,方能确定为线索或证据。否则就是识别了错误的关键字,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注意避免但凭己意,瞎猜乱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5

帖子

3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8: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1.3.5.3        其它规律
  在书中经常出现的其它规律,比较多,我们还是尽量用前文讨论过的举例,便于理解,重在总结方法。
  1.3.5.3.1        谐音法
  用谐音是红楼梦这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不用多说。
  但说来容易,识别难。比如湘云给宝玉梳头,说到四颗珠子,读者是否意识到用了“朱”的谐音,在说“四个朱子”。
  比如贾雨村乱判的“葫芦案”,是薛蟠打死人、抢人的“胡虏案”,这种事在崇祯朝多次发生,清兵入塞,一路打死人、抢人、抢牲畜、抢财物,竟然一路能抢到山东,完全不怕被包饺子,视明军如无物,然后赶着抢来的牲畜,拉着抢来的财物,抱着抢来的女人,唱着《跑南海》一哈哈又哈哈,翻山越岭把家还,哎嗨呀哎嗨,从容退出关外。
  比如凤姐说的笑话“聋子放炮仗”,读者是否看出是“龙子”。
  但谐音大概是解密红楼中最被滥用的一个方法,有人拿谐音乱解。还是那句话:多处验证,综合求证。
  1.3.5.3.2        接茬法
  还拿四颗珠子之事举例,湘云问怎么少了一颗?宝玉说丢了一颗,湘云说被人捡了去。之后“忽见宝钗走来”。按此规律,说某话、讲某事时,谁走来、谁接茬,一般说的就是谁、此事往往与谁有关。这里宝钗接茬,表示少的这个珠子,被宝钗代表的薛家捡了去,是在胡虏案中被薛蟠抢了去的香菱。
  宝玉跟黛玉说“耗子偷香玉”的笑话,“只见宝钗走来”,宝钗来接茬,表示骂的那群耗子,里面就包括宝钗。随后听到宝玉房里吵嚷,李嬷嬷在骂袭人:“忘了本的小娼妇!……这屋里你就作耗!”说明那群耗子里,也包括袭人。李嬷嬷说宝玉:“你只护着那起狐狸,那里认得我了。”是问读者,认得这老英雄是谁吗?便是打击蒙古、遏制女真的武功盖世的李成梁。还有谁比李成梁更有资格做宝玉的奶妈、大明江山的护卫者?1601年,李成梁七十六岁高龄,仍出镇辽东。所以就不奇怪宝玉的奶妈怎么年龄那么老了。
  1.3.5.3.3        射覆法
  射覆在前文中解释过,特点是两人都不说目标,却能心中会意,是一种玩的比较高雅的游戏。也很符合在红楼梦中隐写秘密,作者和读者心照不宣,却能准确射中目标。作者在书中经常跟读者玩射覆,读者不能当棒槌,要看出来是作者覆了东西,让我们射中目标。
  比如作者覆“日暖玉生烟”,让读者射中目标“月明珠有泪”,且此目标不必说出。
  黛玉说“万户捣衣声”,是让读者射中“何日平胡虏”!
  元宵节贾母带着众人听戏,说“《玉簪记》的《琴挑》”,便是覆“《琴挑》”,让读者射中“月明云淡露华浓”、“抱琴弹向月明中”的“月明”,射中妙常弹的琴曲《潇湘水云》,强调黛玉、湘云,并表达异族入侵、山河残缺的感慨。所以射覆能给读者很多作者不便明言、言不尽意的含义,而且是准确的,一点不模棱两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