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6|回复: 14

《浮生六记》是中国的好声音

[复制链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发表于 2020-9-3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浮生六记》是中国的好声音
  (一)
  把沈复(1763~1825)的《浮生六记》评选列入《中国好声音》,不是我说的,而是学者俞平伯(1900~1990)和林语堂(1895~1976)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说的。
  

260161481.jpg

260161481.jpg

  (二)              
  苏州自古文人逸事就是多。
  话说1848年,一位甪直的读书人杨引传,在苏州护龙街旧书摊上,购得江南文士沈复(字三白)的浮生四记手抄本;到了1878年,交给正为申报馆搜罗佚书的妻弟王韬;光绪初年合印为《独悟庵丛钞》(至于另外二记有说是后人伪作加补)。之后有执教苏州东吴大学黄摩西,将之刊入《雁来红》杂志,‘一部具有真性情真面目的笔记小说’,再经民国俞平伯林语堂之手,从此广为流传。
  (三)
  事实上,写这篇读书随记,缘于笔者最近写了一篇《我把秋水山色送给你》,提到苏州的沧浪亭,有位熟悉文史的长者朋友,看了这篇文字,建议我找《浮生六记》来补读一下。
  我记得当代报人曹聚仁(1900~1972)在他的《万里行记》 也曾提过这等“以文寻景”的文雅逸事。
  查悉,《浮生六记》文中确有记载,作者和他的爱妻陈芸在中秋节,到沧浪亭赏月的情景:“过石桥,进门,执东曲径而入,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烂然。隔岸名‘近山林’,为行台宴集之地。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曹先生也觉得这么一说,沧浪亭的轮廓,就更完整了。
  但我又在琢磨,这位苏州文人寒士沈复,究竟家居豪宅花园之沧浪亭的何处?终于找到相关文字描述:“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画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
  

260161537.jpg

260161537.jpg

  (四)                    
  其实笔者早在读中学时,就知道有《浮生六记》这本书,当时苦读他的《童趣》课文,惨遭老师要求死背,留下隐患,之后及长,再无追读的兴趣。这次认真找来研读一番,或许自己有段生活经历所致,突然有种生命透亮的惊喜,句子如:“余与琢堂冒雪登焉,俯视长空,琼花飞舞,遥指银山玉树,恍如身在瑶台。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名利之心至此一冷。”
  笔者随之开始延续网络衔接,读到有不少对《浮生六记》不同版本及发现经过的考据,沈复身世年表与家庭事件的勘误引证,以及旁叙当代相关文人名仕逸事如苏州甪直的杨引传与王韬等等。
  个人还是喜欢俞平伯原刊序文提到的:“幼年在苏州,曾读过此书,当时只觉得可爱而已.......。后有一段机缘重读,自然更有滋味。且这书确也有眩人的力,我们想把这喜悦遍及于读者诸君,于是便把它校点重印”,又云:“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这所以不和寻常的日记相同,而有重行付印、令其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
  (五)
  当笔者读到《卷二:闲情记趣》,有篇《醉图兰影》的故事,情趣盈然,谨载录共赏: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栽花小影,神情确肖。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芸宝之,各有题咏”。
  文字的意思大概是说:
  朋友杨补凡为我夫妇画栽种兰花的样子,画中兰花的神情的确维妙维肖。那天晚上的月色很美,兰花的影子映在墙壁上,别有一种优雅的情致。
  星澜显然喝醉了兴趣大发说:“补凡能够为贤伉俪,画出如此真实的兰花,我也可以画出兰花的影子”。
  我笑着说:“你画的兰花的影子能不能进入真的如墙上兰花的影子中呢?”。
  星澜即拿出白纸铺在墙上,马上趁着兰花的影子还在,用或浓或淡的墨画了出来。
  第二天白天拿出来看,虽然不能成为一幅画,但是能看到兰花的叶子稀疏,自然有月(和兰花)的味道。爱妻说这幅画很是珍贵如宝,我们两各自在画上面做了题诗称颂这幅画。
  至于沈太太陈芸,为什么会把兰花的影子当成宝呢?或许兰花在“花叶萧疏” 衬托辉映时,“自有月下之趣”,如此这般的神韵蕴意,笔者猜想也包含尽在不言中之深深的夫妻情愫吧。
  (六)        
  这位长者朋友,听了笔者的读书报告之后,建议先读六记中的《闺房记乐》,再读《坎坷记愁》,两者对照,一喜一悲,当感嘆人生无常。
  是的,有评论说,这本《浮生六记》乃中国文人自足常乐、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小说,也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其实书名“浮生”一词,即取其一生浮荡不定之意,源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感慨。
  也有读者认为,在现代纷纷扰扰、追名逐利的社会中,读这样的书,或是有点逃避、有点抗争、有点无奈,即使读罢,难免感叹时光匆匆,浮生几何;或许给自己留下半日悠闲,抵它十年尘梦。
  从《浮生六记》,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表现在对人生的执著和生命的肯定,他虽然生活于贫寒中,却能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
  (七)
  作者沈复无疑是一个对人生持有明慧悟性的达观,永远置身于审美环境中而不旁逸斜出的人,他不去占有,但却不忘却欣赏;并不创造,却善于发现。人生的每一瞬间,他都不难从中寻觅到耐人寻味的美,甚至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
  我们读出他的艰苦,也读出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其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在这雾霾淋漓的俗世之中,挑灯夜读,随着作者清澈的书香笔迹,我们读出生命的忧伤,生命的节奏,生命的短暂,生命的魅力,生命的快乐,生命的起伏。
  (八)
  《浮生六记》既然是江南仕途边缘化文人的文字,其中少不了江南园林的空灵与秀丽的景致,婉约优雅意境之江南才女的气质;与同代的《红楼梦》人物相比,更突破礼教的母性,彰显更多‘妻性’(林语堂称誉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书中亦有诸多情节,描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至于《闺房记乐》,自然要细细研读了。
  

260161565.jpg

26016156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9-3 15: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薛依云
  人生无常,伉俪何在?
  问好薛老师!祝节日快乐!
  

260139958.jpg

26013995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4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2
发表于 2020-9-3 15: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的封面淡雅,我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5: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黄石海之声验配 @hyacinthuu 顶帖支持和留言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6: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浮生六记》既然是江南仕途边缘化文人的文字,其中少不了江南园林的空灵与秀丽的景致,婉约优雅意境之江南才女的气质;与同代的《红楼梦》人物相比,更突破礼教的母性,彰显更多‘妻性’(林语堂称誉沈复的妻子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书中亦有诸多情节,描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至于《闺房记乐》,自然要细细研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9-3 18: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过两遍,曾抚卷再四,不忍卒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8: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友问起说【浮生六记】文字中有
  (1)把茶叶放到含苞的荷花里过夜的情节。
  笔者查读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确有叙述芸娘秘制《莲花茶》的情节:“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经过这样亲手秘制的莲花茶,在当代人的眼里颇具小资情调,难怪林语堂要称誉她为“中国最可爱的女人”。或许我们可以领会沈三白为什么会用如此温情的文字,回忆他们共度的时光。
  另,据爱茶的朋友说,这款《莲花茶》的祖师爷不是芸娘,而是元代画家倪云林。
  (2)亦有文友提到浮生六记有‘用开水谋杀兰草’的一段情节,查阅《闲情记趣》,原文如下:“及长,爱花成癣,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壁,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故事是说沈复和太太都喜欢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好友临终前送来一株名贵品种,两人非常珍惜,栽植多年,花叶颇茂;但两年不到就突然萎死,可能的原因是有人来讨分不给,而狠下毒手用滚汤灌杀。
  有评论者说沈复不像他的好友那么大方,分点花苗给爱花者不也是好事吗,何必搞到自己因而不高兴,从此不再种兰花了。或许兰花对他们夫妇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不愿与他人分享。更何况,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和坚贞不渝的象征。
  当然,世上就有些人,自己没有,也不愿看到别人好。这人向沈复要兰花,却无爱兰之心,实在不配与他言兰,沈复从此不种,也怕再被糟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8: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语堂曾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谨附录其【浮生六记序】全文如下,一窥全貌。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她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她丈夫促膝畅谈书画文学、乳腐卤瓜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来放一条毛毯把你的脚腿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愿意和她夫妇,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玩汪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之宽,或者同她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意陪她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坠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因此,我说她是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因为确有其人)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非故甚其辞。
  她的一生,正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说它是「事如春梦了无痕」,要不是这书得偶然保存,我们今日还不知有这样一个女人生在世上,饱尝过闺房之乐与坎坷之愁。我现在把她的故事翻译出来,不过因为这故事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位无猜的夫妇的简朴的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他们穷困潦倒,遭不如意的事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妒------在这故事中,我彷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人过他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他们太驯良了,所以不会成功。因为他们两位胸怀旷达,澹泊名利,与世无争,两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值得我们的同情。这悲剧之发生,不过由于芸知书识字,由于她太爱美至于不懂得爱美有什么罪过。因她是识字的媳妇,所以她得替她的婆婆写信给在外想要娶妾的公公,而且她见了一位歌伎简直发痴,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簉室,后来为强者所夺,因而生起大病。在这地方,我们看见她的爱美的天性与这现实的冲突——一种根本的,虽然是出于天真的冲突。这冲突在她于神诞之夜,化扮男装,赴会观「花照」,也可看出。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或是倾心于一个歌伎是不道德吗?如果是,她全不晓得。她只思慕要看见,要知道,人生世上的美丽景物,那些中国古代守礼的妇人向来所看不到的景物。也是由于这艺术上本无罪而道德上犯礼法的衷怀,使她想要游遍天下名山----------那些年轻守礼妇女不便访游,而她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访游的名山。但是这些山她没看到,因为她已经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伎,而这已十分犯礼法,足使她的公公认为它是痴情少妇,把她逐出家庭,她从此半生需颠倒于穷困之中,没有清闲,没有钱可以享游山之乐了。
  这是否她的丈夫------沈复,把她描写过实?我觉得不然,读者读本书后必与我同意。他不会存意粉饰芸或他自己的缺点,我们看见这书的作者自身也表示那种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最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我不免暗想,这位平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二白,三白,魂无恙否?他的祖坟在苏州郊外福寿山,倘使我们有幸,或者尚可找到。果能如愿,我想备点香花鲜果,供奉跪拜祷祝于这两位清魂之前,也没什么罪过。在他们坟前,我要低吟Maurice Ravel的「Pavante」,哀思凄楚,缠绵悱恻,而归于和美静娴。或是长啸Massenet的「Mlelodie」,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悠扬而不流于激越;因为在他们之前,我们的心气也谦和了;不是对伟大者,是对卑弱者,起谦恭尊敬。因为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由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最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在末得安乐的人,求之而不可得,在已得安乐之人,又不知其来之所自。」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这安乐,我想,很像一个无罪下狱的人心地之泰然,也就是心灵已战胜了肉身。因为这个缘故,我想这对伉俪的生活是最悲惨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
  这本书的原名是浮生六记(英译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现在只存四记。(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句)其体裁特别,以一自传的故事,兼谈生活艺术、闲情逸趣、山水景色、文评艺评等。现存的四记本系杨引传在冷摊上所发现,于1877年左右刊行。依书中自述,作者生于1763年,而第四记之写作必在1808年之后。杨的妹婿王韬颇具文名,曾于幼时看见这书,所以这书,在1810至1830年间当流行于姑苏。由管贻萼的诗及现存回目,我们知道第五章是记他在琉球的经历,而第六章是记作者对养生之道的感想。我在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倘然有这福分,或可给我们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9: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暖阳薰薰。周邦彦《满庭芳》有词云:”小桥外,新绿溅溅。”,但我更喜欢唐朝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生活的王维,看到了一抹斜晖给幽暗林间青苔带来一丝阳光。正如你的到来,虽不见人亦无语响,但温暖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22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1: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文友提到林语堂曾说的中国古代另一个可爱的女人是秋芙,见蒋坦的秋灯琐忆,这两篇忆妻的比冒辟疆和陈裴之那两篇忆妾的可强多。
  笔者速读蒋坦的秋灯琐忆,惊讶以下文字:“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幙。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