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成功满

缘起择法

[复制链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1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004个人阅读理解
  一
  无明。
  简单来说就是“不知”,对于自身和外界的状况、运行的规律、前因后果,是非善恶对错都不知。
  这种“不知”是非常痛苦的,首先,你不知道是什么在左右你的身心活动,其次,你不知道是什么在左右你的人生命运,再者,你不知道外界的很多事物以及它们是怎么在运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都是非常自信的,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或者,起码我们知道能让我们得以生存和获得快乐的一些规则。我们也很自信能按这些规则主宰自己的身心和命运。
  或者这么说,我们都是以为自己起码知道了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真相,还有百分之十虽然不知道,但也无关紧要。这种错觉让我们建立起了自信,每天都做着各种自以为正确的身口意行为。
  以我来说,也许是因为我在生活中一直是个失败者,所以我没有这样的自信,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物都不知道,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怎么会发生,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种“不知”让我无法去建立起一些自信的准则去判断一些事物和做出行动,这种感觉非常痛苦,犹如眼睛被蒙了一层黑布在闹市行走。
  偶尔我也发现自己或许比别人知道得多那么一点,但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产生更多的困惑,然后是对自己这种无知的状态非常的焦虑、痛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15

帖子

6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2
发表于 2020-9-3 19: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苦灭为乐,无常之外必有常,无我之外自然真我,不待说不劳说,何必涉海凿河床上架床?当初佛陀无记之不说,为什么不说?不可说不可说,因为往往一说,迷情著欲众生便以常见断见思维,反倒会更加迷误。
  就像是老子庄子,乃至于大声疾呼“绝圣弃智”,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义而后礼”,盗亦有道,更加虚伪,日益荒唐,所以古之圣人“六合之外存而勿论”,在佛陀就是“十四无记”。
  反正苦灭后自然有乐,假我去后自然真我在,到时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一旦现在做广告,说苦灭后将得到何种乐,真我如何如何地自在惬意,世人情见未除私心我执顽固,受了这往往又落功利,以功利计较心学佛修行,导致我执不但消解不了反倒增长我执更加炽盛。
  先前佛法固然有“十四无记”,但是出于随顺众生当机说法,随宜方便还是不得已说了,这当然也是在佛意之内的,佛说如是自有不可思议功德。
  佛说此法自有嘱咐在先,所谓“能消为甘露,不消为毒药”,然而此说法的毒副作用,也因世间众生的劣根性而不断显现,于今尤烈,单看看这天涯学佛圈里面人的言论表现……
  以上相关话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既然是“不知”,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不知,佛知,那佛把他知道的告诉我们,我们不就也知道了吗?那无明不就破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吗?
  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无明的定义:“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无明的内容,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生命历程的前后际,你的身心内外,你的行为业报,你的六入处等等。
  你的事情只有你自己才能知道,佛没法来告诉你,佛只告诉你总的规律,具体都要你自己去实践才能“知”。
  其次,这种知的获得,和世间法的学习有个根本的不同,就是要能反观自己才能做到,而对于我们来说,要反观自己非常困难,总有障碍和某种力量在拖着我们,不让我们能看到自己。
  障碍是对自己的认同,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保护,这种障碍让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和变形,无法客观清晰地看清自己。
  拖住我们的不能看自己的力量是认知方式上的惯性,或者称为惰性,我们已经习惯了不看自己,现在忽然要叫你看自己观察自己,真是一件很累很难也很不愿意很不高兴去做的事情。
  所以,破无明,真的很难。
  禅定的训练对能提高观察自己的力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明怎么破呢?我个人的体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读杂阿含经,形成一套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的知见,也就是佛摄受众生的知见,让我的对人、人生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对善。恶,污染清净的分别等等,都有了和以前不同的认知。
  另一个,就是通过前文所说的渡过增上法这一段煎熬时期后,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从而能消除因自爱、自我保护而形成的障碍,重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也就是说,把自己无明的知见否定掉了,明就会显现出来。这是佛经所说的,无明触灭则明触生的一种现象。
  从无明的状态,到稍微明了一点的状态,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对自己的看法,会和以前完全不同了。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错的人,有很多好的地方,做过很多好事,现在我知道了自己原来是个很差的人,有很多坏的地方,做过很多的坏事。
  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会发现自己在人生的很多阶段都做了很多错误的事情,无知,无理性,无主宰,被欲望和妄想牵引进行着各种错误行为,一直在浑浑噩噩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2: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无明的人,是意识不到自己身口意行为的错误的,因为不知道错误,才会去做,也就是无明缘行。一旦你知道了错误,就不会再这样去做了,无明灭则行灭。
  为什么会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呢?因为被自己的欲望蒙蔽了,被自我保护的心理蒙蔽了,为了得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会去伤害别人,伤害了别人还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甚至很多时候只知道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
  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对待事情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会有很多种,而被无明蒙蔽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些其他的方法,而只会走顺从自己当下欲望的这一条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005
  卷十  256  五蕴无明经(节选)
  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言:“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
  舍利弗答言:“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何所不知?”
  “谓色无常,色无常如实不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不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不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不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不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不知。摩诃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暗、不明,是名无明;成就此者,名有无明。”
  又问:“舍利弗,所谓明者,云何为明?谁有此明?”
  舍利弗言:“摩诃拘絺罗,所谓明者是知,知者是名为明。”
  又问:“何所知?”
  “谓知色无常,知色无常如实知;色磨灭法,色磨灭法如实知;色生灭法,色生灭法如实知。受、想、行、识,受、想、行、识无常如实知;识磨灭法,识磨灭法如实知;识生灭法,识生灭法如实知。拘絺罗,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成就此法者,是名有明。”
  005个人阅读理解
  五蕴无常,无常是指不能保持不变,比如健康、美好不能保持不变,善念不能保持不变。
  不知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无常,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不能打破对自己身心五蕴的认同,以为五蕴是我,就形不成对自己五蕴的观察力。
  第二个原因是意识随时间同步前进的特性,因此不能形成因为对前后状态差别的比较而得出的无常的认知。
  五蕴的磨灭,是指色受想行识蕴都会随着内外因素的影响而逐渐淡化以至于消失。
  色受想行识蕴里,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比如受分苦、乐、不苦不乐三受,而苦受里又有不同原因产生的诸多不同的苦受。比如这其中的某种苦受,会因为外缘的改变,或者自己认知上的改变,而逐渐淡化以至彻底消失,比如以前因为这个事情产生苦受,现在遇到这个事情不产生苦受了,这个过程,就是这种苦受磨灭的过程,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就是磨灭法。
  五蕴的生灭法,和磨灭法相对而言,磨灭有一段相对长的时间过程,生灭是指当下即刻的生和灭。比如此刻脑海里产生一个想法,想了片刻不想了,这就是想的生和灭。能觉察自己当下的这个想法,能知道这个想法是因为什么产生的,又是因为什么消失的,这其中的现象和道理,就是生灭法。
  要打破五蕴的无明而形成明,首先就是要打破对自己身心五蕴的认同,打破了认同才能有观察。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你认为你的五蕴活动是正确的时候,就摆脱不了对五蕴的认同,以为五蕴是“我”,只有当你意识到五蕴的活动是错误的时候,你才会不认同它是“我”,打破对五蕴的认同。
  所以,佛陀用一套出世间的知见摄受众生,这套知见就是要帮助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错误了,才能摆脱认同。
  比如欲望,我们以欲望的满足为乐,当欲望产生的时候,我们不认为这是错误的,就把欲望视为我,我和五蕴就合一了。
  而佛告诉你欲望是错误的,不产生欲望的清净梵行才是正确的,当你接受了这套知见,心里一有欲望产生,你就认定其是错误的,错误的就是非我,非我了,我和五蕴就分为了两者,一个是观察者的我,一个是被观察者的五蕴。
  有了对五蕴的观察,才有对五蕴的“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006
  卷十三  334  六入无明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为汝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谓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云何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谓眼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眼因、眼缘、眼缚?谓眼业因、业缘、业缚;业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业因、业缘、业缚?谓业爱因、爱缘、爱缚;爱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为爱因、爱缘、爱缚?谓爱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
  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于痴,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
  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为爱,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006个人阅读理解
  什么是业?能导致以后再生和结果的当下的身口意行为是业。比如,此刻当下眼见色时,生起不正思维的贪,由贪而起妄想的痴求得到的心理,就是爱,产生了这个爱,在五蕴里就形成了能导致以后产生后续和结果的业力。
  在这个过程中,眼是因,色是缘,欲是缚,三者结合形成了心理上的内在动力,动力产生后,就势必会推动身口意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结果。
  在六入这里,无明是对自己当下眼见色时产生的欲望没有察觉,不知道这个欲望是错误的,不知道这个欲望会导致以后的痛苦,而认同和执着了它。一旦这种认同产生了,就一定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发展力,导致当下进行错误的身口意行为,以后也会引发出无数的再次产生。
  对一个事物一旦产生欲望并执着欲望而变成业后,就会被这种欲望控制,不得不去做很多满足欲望的事情,当遇到无常,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苦出现了后,要想再消除和摆脱这种欲望,就要付出更大更多的心力和精力。
  这一经说,无明最初产生之处,就是在六入这里。在六入这里无明,就会导致之后五蕴的无明,以及缘生诸法比如触受爱取的一系列无明,这里是无明产生的源头。
  眼欲产生业,业又导致以后的眼欲再生,这是一个不断向前循环推进的过程。
  换句话说,你在六入这里没有及时“知”,及时否定欲望,被欲望缠住了,以后就会有一大串的麻烦产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序是这样的:
  (过去)眼见色——生不正思维——生痴,无明——生爱——爱所作成为业——(现在)业生眼——眼见色——生不正思维——生痴、无明——生爱——爱所作成业——(未来)业生眼——眼见色——生不正思维——生痴、无明——生爱——爱所作成业……
  比如说,昨天你到一个新的公司面试,看到公司里有一位长相漂亮的美女职员,这是眼见色,看到之后你起了不正思维(色是常、乐、真实、我)。
  因为不正思维,于是被她的美色所迷生痴,痴在这里就是不知美色是无常、苦、空、无我,不知道美色会带给你的可能是痛苦。
  痴是无明,由于这种无明的痴再生妄想得到美女的心,就是爱。
  爱产生之后,就有了去追求她的心理动力,心理动力导致做出一些去追求她的身口意行为,比如拿手机偷拍了她的照片,这行为成为业。
  今天,你在家等公司面试结果通知,这个业的因、缘、缚,导致你今天在家时,经常会想到那个美女,想要再看到她——业生眼(欲)。
  于是,你拿出手机看她的照片——眼见色。
  看到了照片你浮想联翩——不正思维。
  你意识不到自己这些妄想是错误的可能导致痛苦——痴,无明。
  因为这种无明,你起了更加强烈的希望得到她的心——爱。
  因为这种爱的欲望,你忍不住了再次前往公司,借口说是为了想早点知道面试的结果,其实是想找机会接近那个美女,但去了公司后被主管劝离,没有看到那个美女,很失望——爱所作成为加重了的业。
  你回家,这种业的因、缘、缚,让你产生更加强烈的想看到她的欲望,这种欲望可能就会导致你明天一早就去公司门口等那位美女,以求看到她,和她搭讪,追求她——眼见色——不正思维——痴、无明——爱——爱所作。
  然后,这件事情就这样一路向前的发生了,或许你之后真的搭讪上了那位美女,成为恋人,也或许你被拒绝,承受被打击的痛苦,总之是一连串的事情,就是由于你在看到那个美女的第一眼时,起了不正思维,痴,无明而导致的。
  如果你昨天看到那个美女的第一眼时,用色无常、苦、空、无我的正思维打消了不正思维,不痴,能明,知道如果起了色心就会带来以后一系列的烦恼,于是你对她没有起痴求得到的爱,没有用手机偷拍她照片的业,那这件事就很平常的过去了,虽然同样是看到了那个美女,但之后什么事也不会发生。没有业,就没有今天你再想看到这个美女的眼欲,没有去公司想见到她的荒唐行为,也没有明天早上去公司门口等她想再看到她的眼欲。
  所以,在六入这里无明,就会产生以后所有的行,要想灭无明,也要从六入这里下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01: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007
  卷三  63  触无明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比丘,若沙门、婆罗门计有我,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计有我。何等为五?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受、想、行、识,见是我、异我、相在。如是愚痴无闻凡夫,计我、无明、分别如是观,不离我所;不离我所者,入于诸根;入于诸根已,而生于触,六触入所触,愚痴无闻凡夫生苦乐,从是生此等及余。谓六触身,云何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无明触所触。愚痴无闻凡夫言有、言无、言有无、言非有非无、言我最胜、言我相似,我知、我见。
  “复次,比丘,多闻圣弟子住六触入处,而能厌离无明,能生于明。彼于无明离欲而生于明,不有、不无、非有无、非不有无、非有我胜、非有我劣、非有我相似,我知、我见。作如是知、如是见已,所起前无明触灭,后明触集起。”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284

帖子

105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3
 楼主| 发表于 2020-9-4 02: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007个人阅读理解
  一
  这一经说五蕴、六入和触在缘起规律中的关系。和前一经联系起来理解,就是以前行为所造的业,都会在五蕴里储存,形成的业力就像等待发射的箭,当有了缘的时候,就会射入六根生发出来。体现在触这里。
  举例说,假设本来你没有买过彩票,不大相信买彩票能中奖,路过彩票点你基本视若无睹,没有起过什么心理反应。
  但有一天,你开车路过一个彩票点,看到有人买彩票中奖了在欢呼,引起了你的贪心,产生了羡慕的感受,想象自己也中奖的妄想,想要买张彩票试试的行为冲动,但当时你有事,没有时间停车去买彩票,就开走了。
  这次心理活动历程就已经在你的五蕴中储存起来,产生了业力,成了一个潜伏的欲望,就像已经拉开弓等待发射的箭。
  当你在开车继续前行的路途中,你忽然就会注意到一路上有三个彩票点。这里的关键是,如果没有之前你看到有人中奖的那件事,本来你这一路开过去,根本不会注意到有这三个彩票点,即使它们进入了你的视野,你本来也是视若无睹的。
  这就是五蕴和六入的关系,没有之前储存进你五蕴里的彩票事件引起的贪欲,就没有之后你能注意到路边这三个彩票点的六入,也就是说,没有名色(五蕴)就不会产生现在的眼(看到彩票点)。因为有了之前的五蕴,才生成了现在的眼。
  这样,你之前五蕴中的贪欲就从六入发出来,使你能眼见彩票点,随即生成无明、贪欲触,然后起受想思,形成更强烈的要买彩票的冲动,业力加重。
  二
  在刚开始观察的时候,一般我们是观察不到触这一步的,只有当受想行生起之后,你意识到这些受想行是错误的,这个时候观察才产生,然后你可以用回忆的方法,找出之前那个引发这些受想行的触和六入。
  比如说,你妄想自己也能中彩票的时候,意识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你就能反思知道这种妄想是由于之前看到别人中彩票的瞬间,自己这里由六入生成的贪欲触而引发的这一妄想。
  再从缘起法的还灭边来理解这三者的关系,顺序是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
  回到之前的例子,你路过彩票点,看到人家中奖,六入生成贪欲触,随即起了羡慕的感受,想象自己中奖的妄想,要买彩票的冲动。
  这时,你用正思维,否定自己的这番受想行的五蕴活动,比如说,你知道自己此刻的贪是不对的,知道人家中奖不代表你能中奖,你中奖的几率等于零,这只是诱惑你的绝不可能吃到的一根挂在毛驴鼻子前的胡萝卜,你如果被这个引诱,等于是被人骗的傻子。
  这样一番正思维后,因这次事件引发的你五蕴里的贪欲就被否定了,五蕴里没有因这件事产生的贪欲业力,也就是名色灭。名色灭了,这之后你开车再经过那三个彩票点,你就会和以前一样视若无睹,根本不会注意到有这三个彩票点,名色灭则六入灭。
  再来理解怎样是六入灭则触灭。按照上面的例子,五蕴被你否定了,就没有六入产生看到彩票点,就不会生成触,这是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的现象。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你是个修行功夫很高的人,已经没有一丝一毫对金钱的贪欲了,那在你看到别人中彩票的那个瞬间,你即使看到了,也不会有什么心理反应,看到等于没看到,根本不会去特别注意这件事,那么你在最初就没有产生六入,就不会有贪欲触生成,也就不会有后续的一些列事情产生。
  或者换个例子说,你的色心完全净化了,你在路上看到一个美女,就和看到一个老太太一样没有区别,就和没看到一样没有区别,根本不会有六入产生,也就不会有色贪触生成,名色生成。这两种情况,就是彻底的名色灭则六入灭则触灭。
  实际修行中,一般情况最先是从五蕴的活动这里意识到自己的贪欲的,如果功夫深了一些,才能从触这里就意识到贪欲,而阻止之后五蕴活动的产生。
  三
  上面所举的例子是贪欲,而这一经所说的是我慢,我慢由我和我所两者组成,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都视为我或者和我有关的一种感知方式。
  内在的我的身体、感受、思想、欲望、觉知是我,或者是我的所有。外在的世界的一切事物,是我,或者是我的所有,或者都是和我有关系的,这种情况就是我慢的感知方式。
  因为有我慢,才会有贪嗔痴慢疑,才会有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追求,才会愚痴、无明,而导致六入,生成无明触。
  用缘起法的苦缘起这一边观察自己的身心活动,是从触这里开始的,缘起的顺序是触产生名色。比如你看到别人中彩票,生成贪欲触,才有了之后的受想行的名色,触里面包含了识,所以识缘名色,也是触缘名色。
  这一经里的缘生现象循环其实是,触(我慢识)——名色——六入——触。
  这和上一经所说的循环其实是一样的,眼见色(触)——不正思维、痴、无明、爱、业(名色)——眼(六入)——眼见色(触)。
  在五蕴运行的时候否定我慢,在触的那一刻否定我慢,这样渐渐修心,最后就能渐渐无明触灭,明触集起。
  这里其实有个现象,就是说,明不是主动去找来的,你不用下功夫在明上,你只要下功夫在破无明上,无明破了,明就会自动显现。等于说,把镜子上的灰擦去,镜子干净了,自然一切就会如实显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